
孩童可以这样教——童蒙教育
现今的幼儿教育,在古时称为“童蒙教育”。在众多的童蒙课本中,主要以识字为基础,再透过不同内容,如历史记载、诗词音韵、治家格言等,达致教育学童修身、齐家、治国之道。虽然童蒙课本都是古人的智慧之作,但未必完全乎合现今社会需求。

古时家庭教育要靠格言
家庭教育对童蒙非常重要。古时出现不少治家格言,著名的有朱柏庐所撰《朱子治家格言》,通称《治家格言》。另外,亦有由朱熹所写的《朱子家训》及金缨编集的《格言联璧》。这些读物教导童蒙在家庭中的一言一行,有些则提升到国家层面,教导忠君爱国。

“新史学”中的新观点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撰的《文史通义》,是一部重要的史学理论专著,主张“考索”、“义理”并重,强调学术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应当经世致用,为后世史学研究开辟了新角度。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梁启超、何炳松、李守常等人成为中国史学研究的主要人物。

明清时期涌现的爱国史学家
明朝大致沿袭元朝的史官制度,没有常设修史馆局,如有修史之事,则临时抽调人力,翰林院的进士就是修史人员的重要来源。缺乏修史组织,是明朝官方史学不振的原因之一。明末政治腐败,经济疲弊,内忧外患频仍,知识分子常怀忧国忧民的救国抱负。

何谓史学上的“三通”?
南宋时郑樵撰《通志》,是综合历代史料而成的通史。此书与《通典》、《文献通考》合称“三通”,列为典制通史类,实则与二书专录典章制度不同;不过《通志》中的“二十略”是全书精华所在,可与二书媲美。

专门为皇帝而写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内容以有关国计民生的政治史为重点,在史学上产生很大影响。此书是《史记》之后的一大巨著,因此后人常把司马迁和司马光并称为史学界“两司马”。

《后汉书》和《三国志》的对决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是正史的代表,但应注意《三国志》成书较《后汉书》早。《后汉书》的作者是南朝宋时的范晔(公元398-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浙川县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