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重道远的粤剧传承与发扬
2009年9月,粤港澳三地政府透过中央政府共同申报,粤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香港首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艺术。在中国数百种戏曲曲种中,只有京剧、昆曲和粤剧能够入选,可见粤剧在中华文化和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好好珍惜、传承和发扬。
2009年9月,粤港澳三地政府透过中央政府共同申报,粤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香港首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艺术。在中国数百种戏曲曲种中,只有京剧、昆曲和粤剧能够入选,可见粤剧在中华文化和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好好珍惜、传承和发扬。
粤剧是地方戏,是中国戏曲的一种,因此它的美学观念和表现方法,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与积累,但也不会离开中国戏曲的整体特点。王骥德《曲律》中说:“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这个“虚”字是中国美学观念的关键字词。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观众在台下看到舞台上粤剧演员的精彩演出,无论是独特唱腔,还是精湛的功架,都要明白他们是花了许多时间苦练的。粤剧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有所谓“四功五法”的表演术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香港的粤剧演出和伶人活动逐渐回复正常,任剑辉也自澳门移师回港,再加上一批粤剧新星冒起,在政治环境相对稳定,表演艺术较自由和商业经济发达等因素下,香港粤剧遂在五十年代开始,进入崭新的另一次高峰时期,名伶辈出。
粤剧史上的班霸,论票房、受欢迎程度与对粤剧当时发展及后来影响等,首推于1956年6月,由白雪仙与任剑辉所组成的“仙凤鸣剧团”。“任白”在香港文化史上,被誉为不朽的“传奇”。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省港班已经常在香港演出粤剧。二十世纪初以来,粤剧一直以广州和香港为演出重镇,省港戏班和名伶经常穿梭粤、港两地演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侵华,形势开始紧张;1938年广州沦陷后,不少粤剧界中人纷纷逃避战火至香港和澳门,两地亦成为粤剧演出和伶人齐集的地方。
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粤剧界有所谓“薛马争雄”的时代,那是指薛觉先的“觉先声剧团”和马师曾的“太平剧团”两大剧团的竞争。两大名伶同时活跃粤剧舞台,加上许多优秀的剧本和演出,是香港粤剧史上其中一段蓬勃灿烂的岁月。
粤剧大约起源于清代初年,是以粤语地区为演出地点的表演艺术,也就是以珠江三角洲的地区为主。由于戏班演出的地方并不固定,许多时候需要穿州越市,特别落乡演出神功戏是戏班最重要的收入,而戏班又需要带着大量戏服道具上路,因此适当的运输工具和方法,便成为重要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