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02137phn009
《帝女花》是著名的粤剧,编剧为唐涤生。(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37phn009

细数当前以至近数十年粤剧面对的困难,缺乏优秀剧本是重要而难缠的一项。演艺界爱说:“剧本,一剧之本”,对于粤剧演出,这句话同样是定律,而这一老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粤剧剧团。回顾上世纪,香港粤剧界曾出现不少编剧人才,如南海十三郎、唐涤生、冯志芬、李少芸、潘一帆、徐子郎、叶绍德及苏翁等,他们所编撰的剧本,至今仍是粤剧演出的主要剧目。香港粤剧出现众多优秀剧本,最后呈现表演于粤剧舞台,我们是绝不能忘记这批编剧家的贡献。

 

香港粤剧界的优秀编剧,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不乏人才。早在战前就有编写《胡不归》的冯志芬,亦有广为香港人熟识的南海十三郎,他为薛觉先编写的《女儿香》是一代名剧,今天仍然在舞台上时可欣赏。南海十三郎的事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杜国威编剧,香港话剧团演出的话剧《南海十三郎》,更是盛极一时,先后改编成电影及电视剧,大受欢迎。

 

南海十三郎受到重视,除了极成功的话剧演出带动外,可能更重要是在剧中提到他是唐涤生的师父。谈省港澳粤剧史上首屈一指的编剧家,说是唐涤生,应该很难找到反对的人。唐涤生(1917-1959年),活跃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粤剧界,一生所作剧本无数。根据余慕云、阮紫莹和周荔娆等人,在1999年7月编订的《唐涤生剧作目录》,收录唐氏剧作条目近450项。在数百个唐涤生编订的剧本中,最受欢迎及影响最深远的无疑是在1956年以后,为仙凤鸣剧团担任剧务主任时期的数出作品,当时可谓是他的巅峰时期。这些作品质量极高,将粤剧演出推至前无古人,至今仍然历久不衰,成为票房保证。

 

观乎粤剧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式微以来,唐氏享誉极高的“四大名剧”(《帝女花》、《紫钗记》、《再世红梅记》及《牡丹亭惊梦》),再加上其他如《蝶影红梨记》、《贩马记》及《狮吼记》等,以戏保人,粤剧界和不少粤剧演出赖以保住票房,非常重要。令人遗憾的是唐涤生在粤剧剧本创作的高峰期,在1959年9月14日,《再世红梅记》在香港利舞台首演之夜,在台下心脏病发,当晚遽尔而逝,成为粤剧界一大损失。

202137phn010
陈宝珠及梅雪诗演出《牡丹亭惊梦》,白雪仙到后台探班。(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37phn010

值得留意的是唐涤生的粤剧剧本,也是二十世纪香港文学的重要成就。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对当时和后世的粤剧,以至文学发展都有很大影响。舞台上的演出,固然将其剧本的精髓,通过老倌出色的唱做念打演绎,具体深刻地表现出来。若是从文学角度切入欣赏,唐涤生的粤剧剧本,同样具闪烁夺目耀眼的艺术光芒。五十年来,叫后来者叹息仰止。首先,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戏曲,改编一个复一个,具优秀文学水平的古典戏曲名著,令粤剧由俗入雅,也令戏曲观众对传统中国戏曲文学杰出作品,有更深刻的欣赏和认识。改编过程中,善于撷取原著神髓,或予发扬延展,或另见心思立意,都能做到结构严谨,情节紧凑。编订修改过程中,将原著去芜存菁,整理情节,分派角色等,均见功力。另外,唐涤生又吸收西方现代戏剧之所长,应用在粤剧舞台上,无论是戏剧冲突、人物形象塑造,以至科白和舞台设计,都堪称冠绝一时。其剧本最为人称道是曲辞唱白,文字语言典雅流丽,这既得力于他善于摘用原著文辞,又能翻用古典诗文佳句,古人谓“点石成金”,也可用于唐涤生的戏曲语言。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的语言并非徒见华丽,而是善用人物和叙述语言,既表现人物,又紧扣剧情、推动剧情,制造气氛,机智幽默,戏曲语言表现力之强,在百余年来的粤剧编剧家中,无法找到可媲美者。

bulb

科白

科白是指戏曲中角色的动作和语言,始于元杂戏。

唐涤生的粤剧剧本不独文辞典雅,而且戏剧冲突、舞台处理等各方面,都表现出甚高的艺术水平,特别是改编古典文学名著,例如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周朝俊的《红梅记》及徐复祚的《红梨记》等,既保留原著精髓,又丰富人物情节,可赏可读。在中国戏曲文学史上堪与汤显祖、关汉卿等人并论。

   

近年文学界重视研究香港文学,对于粤剧剧本,已承认其为香港文学的一部分。在大型编纂的《香港文学大系》丛书中,已收录“粤剧剧本”一项,足见粤剧剧本的文学性质已为学术界和文学界肯定。

作者:
上载日期:
2023年08月1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