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任重道远的粤剧传承与发扬

202137phn021
香港小学生演出粤剧(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37phn021

2009年9月,粤港澳三地政府透过中央政府共同申报,粤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香港首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艺术。在中国数百种戏曲曲种中,只有京剧、昆曲和粤剧能够入选,可见粤剧在中华文化和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好好珍惜、传承和发扬。粤剧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结合了广东与“外江”不同戏种的艺术文化和特点,一方面承继了中国传统戏曲种种的表演美学特点,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及伦理观念等,另一方面又拥有独特的演出程式与方法,因此在香港推动和保育传承粤剧,其实同时也是在对这经过百多年殖民历史的社会保育、推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意义远远超越简单的舞台艺术表演。

bulb

“外江”

粤闽地区对长江附近及以北省份的称呼。

讨论粤剧传承与推动,切入的角度很多,反过来看,正代表传承和推动粤剧是复杂而层面众多的事情。粤剧的发展和运作,在今天仍然面对很多困难,台前幕后人才的接班、场地不足、培养观众、资料整理研究及保存、影音及资讯科技的挑战等等。

202137ph016
粤剧魅力初体验:粤剧欣赏工作坊。(特别鸣谢香港八和会馆提供图片)
202137ph016

相比上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的黄金岁月,粤剧现今的市场吸引力和观众群,当然大大不如。可是从每年演出的场数来看,却仍然是众多艺术表演形式最多的一种。近十多年来,年轻的粤剧演员明显增加不少,观众也似乎多了年轻人,不少受良好教育的年轻人,都参与演出或成为固定观众。新一代的粤剧发展,端赖新一代演员的取向。时代发展,科技媒体不同艺术范畴越界出格,互相渗透与影响,或许都会对往后数十年粤剧演出产生影响。新一代的演员摸索自己的发展方向,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同时又兼顾保存、发扬传统的表演模式,都成为新一代粤剧演员须面对的课题。

 

粤剧剧本及各种资料的整理、研究和出版等工作,向来都是保育、推动粤剧工作较薄弱的一环。过去百年,粤剧以市场化的形态生存和运作,怎样做好演出、卖好票房,才是整个业界关注的所在。学术工作在业界并不受重视,资料更缺乏流通和保育,学者文人孤军作战的感觉很强。近十多年来,情况明显有些改善,投身粤剧的学者文人无疑增加了一些,但作为学术研究的范畴,而当中包括丰富繁杂的不同资料,参与人数仍然不足。粤剧的资料整理和出版研究,相当“动态”,需要政府、学者和粤剧界的互相支持配合,才可以做出好成绩。“行内”、“行外”的互信和合作,政府资源和政策的提振,实在还有很多工作可做。

 

编剧人才培训方面,粤剧发展基金于2016年举办“新编粤剧创作比赛”、香港八和会馆举办编剧课程,又在2020年举办“新编粤剧创作比赛”、香港教育大学也举办“香港粤剧编演新生代发展论坛 2021”,对催生新剧本和编剧人才有积极作用。

202137phn022
香港的小学生演出粤剧折子戏《凤阁恩仇未了情之惜别》(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37phn022

扶持、推动艺术文化,政府角色相当重要。近二十年,政府对艺团的管理态度是作“促进者”,不当“管理者”,特别是对粤剧这历史悠久、深具传统的演出界别,简单说政策方向是“民间主导”,这予前线业界很大的演出自由和空间,可是没有政府稳定而强力的支持,粤剧界无论在发展和传承工作,仍然处处显出胼手胝足的仓惶与不安。现在政府的扶助政策主要在资助,粤剧发展基金每年拨款资助剧团演出,而且部分资源主要用在培育粤剧新进,也有出版和其他推广活动,但整体不会以主导形式作策划或领导。

 

没有明确方向和持久政策,场地又一直在先天不足的困境下,都令香港粤剧在新世纪的存活与发展,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作为政府,怎样在市场化商业考虑和支援艺术文化中,寻找适当的平衡点,是艺术政策成败的关键。怎样好好结合政府和民间的力量,相信是日后推动和发扬粤剧的重要方向。重要的是对传统的尊重和理解、对创新艺术的拿捏,才是推展艺术的正道。只要做到新旧相兼相济,对粤剧发展应是健康正常的。

 

我们都应相信,优秀的事物不会在时光流动中轻易衰落,甚至消亡,只是如何回应和配合不同时代的步伐与价值观,关系着一个世代的智慧与热情。粤剧是优秀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和美学内涵。近年不同方面都对粤剧愈加重视,这是可喜现象。只是,作为艺术,粤剧要同时讲究量与质,“质”也不是只说舞台上的演出,而是整个社会的欣赏水平、接受程度以至有识之士的评赏、研究、整理与保存发扬,同时反映了一个社会,整体艺术素养的丰腴贫瘠。

作者:
上载日期:
2023年08月1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