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前21世纪初 —约前16世纪初
  • 约前16世纪初—约前11世纪初
  • 西周

    約前11世紀初—前771年
  • 春秋

    公元前770 —前476年
  • 战国

    公元前475 —前221年
  • 公元前221—前206年
  • 西汉

    公元前202—8年
  • 东汉

    公元25—220年
  • 三国

    公元220—280年
  • 西晋

    公元265—316年
  • 东晋

    公元317—420年
  • 南北朝

    公元420—589年
  • 公元581—618年
  • 公元618—907年
  • 五代十国

    公元907—979年
  • 北宋

    公元960—1127年
  • 南宋

    公元1127—1279年
  • 公元907—1125年
  • 公元1115—1234年
  • 公元1271—1368年
  • 公元1368—1644年
  • 公元1644—1911年
  • 朝代版图
  • 太康
  • 仲康
  • 少康
  • 不降
  • 孔甲
  • 朝代版图
  • 成汤
  • 太丁
  • 外丙
  • 仲壬
  • 太甲
  • 沃丁
  • 太庾
  • 小甲
  • 雍己
  • 太戊
  • 仲丁
  • 外壬
  • 河亶甲
  • 祖乙
  • 祖辛
  • 沃甲
  • 祖丁
  • 南庚
  • 阳甲
  • 盘庚
  • 小辛
  • 小乙
  • 武丁
  • 祖庚
  • 祖甲
  • 廪辛
  • 康丁
  • 武乙
  • 文丁
  • 帝乙
  • 帝辛(纣)
  • 朝代版图
  • 周文王(姬昌)
  • 周武王(姬发)
  • 周成王
  • 周康王
  • 周昭王
  • 周穆王
  • 周共王
  • 周懿王
  • 周孝王
  • 周夷王
  • 周厉王
  • 周宣王
  • 周幽王
  • 朝代版图
  • 晋文公
  • 齐桓公
  • 秦穆公
  • 宋襄公
  • 楚庄王
  • 吴王阖闾
  • 越王勾践
  • 朝代版图
  • 秦孝公
  • 齐威王
  • 楚悼王
  • 魏惠王
  • 燕昭王
  • 韩宣惠王
  • 赵武灵王
  • 朝代版图
  • 秦始皇(嬴政)
  • 秦二世(嬴胡亥)
  • 子婴
  • 朝代版图
  • 汉高祖(刘邦)
  • 汉惠帝
  • 汉文帝
  • 汉景帝
  • 汉武帝(刘彻)
  • 汉昭帝
  • 汉宣帝
  • 汉元帝
  • 汉成帝
  • 汉哀帝
  • 汉平帝
  • 孺子婴
  • 朝代版图
  • 光武帝(刘秀)
  • 汉明帝
  • 汉章帝
  • 汉和帝
  • 汉殇帝
  • 汉安帝
  • 汉顺帝
  • 汉冲帝
  • 汉质帝
  • 汉桓帝
  • 汉灵帝
  • 汉献帝
  • 朝代版图
  • 魏国
    (220 - 265年)
  • 魏武帝(曹操)
  • 魏文帝(曹丕)
  • 魏明帝
  • 魏齐王
  • 魏高贵乡公
  • 魏元帝
  • 蜀汉
    (221 - 263年)
  • 汉昭烈帝(刘备)
  • 蜀汉后主(刘禅)
  • 吴国
    (222 - 280年)
  • 吴太祖(孙权)
  • 会稽王
  • 吴景帝
  • 乌程侯(孙皓)
  • 朝代版图
  • 晋武帝(司马炎)
  • 晋惠帝
  • 晋怀帝
  • 晋愍帝
  • 朝代版图
  • 晋元帝(司马睿)
  • 晋明帝
  • 晋成帝
  • 晋康帝
  • 晋穆帝
  • 晋哀帝
  • 晋废帝
  • 简文帝
  • 孝武帝
  • 晋安帝
  • 晋恭帝
  • 朝代版图
  • 南朝 · 宋
    (420 - 479年)
  • 宋武帝(刘裕)
  • 宋少帝
  • 宋文帝
  • 孝武帝
  • 前废帝
  • 宋明帝
  • 后废帝
  • 宋顺帝
  • 南朝 · 齐
    (479 - 502年)
  • 齐高帝(萧道成)
  • 齐武帝
  • 郁林王
  • 海陵王
  • 齐明帝
  • 东昏侯
  • 齐和帝
  • 南朝 · 梁
    (502 - 557年)
  • 梁武帝(萧衍)
  • 简文帝
  • 梁元帝
  • 梁敬帝
  • 南朝 · 陈
    (557 - 589年)
  • 陈武帝(陈霸先)
  • 陈文帝
  • 陈废帝
  • 陈宣帝
  • 陈后主
  • 北朝 · 魏
    (386 - 556年)
  • 道武帝(拓跋珪)
  • 明元帝
  • 太武帝(拓跋焘)
  • 南安王
  • 文成帝
  • 献文帝
  • 孝文帝(拓跋宏)
  • 宣武帝
  • 孝明帝
  • 孝庄帝
  • 长广王
  • 节闵帝
  • 后废帝
  • 魏出帝
  • 东魏
    (534 - 550年)
  • 孝静帝
  • 西魏
    (535 - 556年)
  • 魏文帝
  • 魏废帝
  • 魏恭帝
  • 北朝 · 齐
    (550 - 577年)
  • 文宣帝(高洋)
  • 齐废帝
  • 孝昭帝
  • 武成帝
  • 齐后主
  • 齐幼主
  • 北朝 · 周
    (556 - 581年)
  • 孝闵帝
  • 周明帝
  • 周武帝(宇文邕)
  • 周宣帝
  • 周静帝
  • 朝代版图
  • 隋文帝(杨坚)
  • 隋炀帝(杨广)
  • 隋恭帝
  • 朝代版图
  • 唐高祖(李渊)
  • 唐太宗(李世民)
  • 唐高宗(李治)
  • 唐中宗
  • 唐睿宗
  • 则天皇帝(武则天)
  • 唐玄宗(李隆基)
  • 唐肃宗
  • 唐代宗
  • 唐德宗
  • 唐顺宗
  • 唐宪宗
  • 唐穆宗
  • 唐敬宗
  • 唐文宗
  • 唐武宗
  • 唐宣宗
  • 唐懿宗
  • 唐僖宗
  • 唐昭宗
  • 唐哀帝
  • 朝代版图
  • 五代 · 后梁
    (907 - 923年)
  • 梁太祖(朱全忠)
  • 梁郢王
  • 梁末帝
  • 五代 · 后唐
    (923 - 936年)
  • 唐庄宗(李存勖)
  • 唐明宗
  • 愍皇帝
  • 唐末帝
  • 五代 · 后晋
    (936 - 946年)
  • 晋高祖(石敬塘)
  • 晉出帝
  • 五代 · 后汉
    (947 - 950年)
  • 汉高祖(刘知远)
  • 汉隐帝
  • 五代 · 后周
    (951 - 960年)
  • 周太祖(郭威)
  • 周世宗(柴榮)
  • 周恭帝
  • 十国 · 前蜀
    (907 - 925年)
  • 前蜀高祖
  • 前蜀后主
  • 十国 · 后蜀
    (934 - 965年)
  • 后蜀高祖
  • 后蜀后主
  • 十国 · 吴
    (902 - 937年)
  • 吴太祖
  • 吴烈祖
  • 吴高祖
  • 吴睿帝
  • 十国 · 南唐
    (937 - 975年)
  • 南唐烈祖
  • 南唐元宗(李璟)
  • 南唐后主(李煜)
  • 十国 · 闽
    (909 - 945年)
  • 闽太祖
  • 闽嗣王
  • 闽惠帝
  • 闽康宗
  • 闽景宗
  • 天德帝
  • 十国 · 楚
    (927 - 951年)
  • 武穆王
  • 衡阳王
  • 文昭王
  • 楚废王
  • 恭孝王
  • 十国 · 南汉
    (917 - 971年)
  • 南汉高祖
  • 南汉殇帝
  • 南汉中宗
  • 南汉后主
  • 十国 · 荆南
    (924 - 963年)
  • 武信王
  • 文献王
  • 贞懿王
  • 高保勖
  • 高继冲
  • 十国 · 吴越
    (907 - 978年)
  • 武肃王
  • 文穆王
  • 忠献王
  • 忠逊王
  • 忠懿王
  • 十国 · 北汉
    (951 - 979年)
  • 北汉世祖
  • 北汉睿宗
  • 北汉少主
  • 英武帝
  • 朝代版图
  • 宋太祖(赵匡胤)
  • 宋太宗(赵匡义)
  • 宋真宗
  • 宋仁宗
  • 宋英宗
  • 宋神宗
  • 宋哲宗
  • 宋徽宗(赵佶)
  • 宋钦宗
  • 朝代版图
  • 宋高宗(赵构)
  • 宋孝宗
  • 宋光宗
  • 宋宁宗
  • 宋理宗
  • 宋度宗
  • 宋恭帝
  • 宋端宗
  • 宋卫王(赵昺)
  • 朝代版图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 辽太宗
  • 辽世宗
  • 辽穆宗
  • 辽景宗
  • 辽圣宗
  • 辽兴宗
  • 辽道宗
  • 天祚帝
  • 朝代版图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金太宗
  • 金熙宗
  • 海陵王(完颜亮)
  • 金世宗
  • 金章宗
  • 卫绍王
  • 金宣宗
  • 金哀宗
  • 朝代版图
  • 元太祖(成吉思汗)
  • 元太宗(窝阔台)
  • 昭慈皇后
  • 元定宗(贵由)
  • 钦淑皇后
  • 元宪宗(蒙哥)
  • 元世祖(忽必烈)
  • 元成宗
  • 元武宗
  • 元仁宗
  • 元英宗
  • 泰定帝
  • 天顺帝
  • 元文宗
  • 元明宗
  • 元宁宗
  • 元顺帝
  • 朝代版图
  • 明太祖(洪武)
  • 明惠帝(建文)
  • 明成祖(永乐)
  • 明仁宗(洪熙)
  • 明宣宗(宣德)
  • 明英宗(正统、天顺)
  • 明景帝(景泰)
  • 明宪宗(成化)
  • 明孝宗(弘治)
  • 明武宗(正德)
  • 明世宗(嘉靖)
  • 明穆宗(隆庆)
  • 明神宗(万历)
  • 明光宗(泰昌)
  • 明熹宗(天启)
  • 明思宗(崇祯)
  • 朝代版图
  • 太祖努尔哈赤
    1616—1626年
  • 太宗皇太极
    1626—1643年
  • 顺治帝福临
    1643—1661年
  • 康熙帝玄烨
    1661—1722年
  • 雍正帝胤禛
    1722—1735年
  • 乾隆帝弘历
    1735—1795年
  • 嘉庆帝颙琰
    1796—1820年
  • 道光帝旻宁
    1820—1850年
  • 咸丰帝奕詝
    1850—1861年
  • 同治帝载淳
    1861—1875年
  • 光绪帝载湉
    1875—1908年
  • 宣统帝溥仪
    1908—1911年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_xia

夏朝

夏朝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

yu

夏禹

夏代的开国君主。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尧舜时期,洪水泛滥为害,因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位期间分中国为九州,平服了九黎、三苗等南方部族。禹一向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后世贤君的典范。他在位八年而卒,本拟禅让于大臣益,但人民还是拥立他的儿子启,故此开创君主世袭之制。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2_shang

朝代版图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在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tang

成汤

商代的开国君主。姓子,名履。初居亳,本为夏朝的一个诸侯,后因夏桀昏庸无道,汤兴兵伐桀,成功推翻夏朝,建立商朝。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影响远至黄河上游,氐、羌部落都来纳贡归服。汤连带担任部落首领17年,前后在位30年而驾崩。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3_zhou

朝代版图

滅商前,周族活動於黃河上游(今陝西、甘肅一帶)。周武王滅紂後,建立周朝,定都於鎬(今陝西西安附近),後遷洛邑。

zhouwenwang

周文王(姬昌)

姓姬名昌,商纣时为周族首领,封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他积善行仁,深得人民爱戴。纣王怕姬昌强大,把他囚禁,后来获释。姬昌多行仁政,天下诸侯多所归从,为周人以后东进灭商奠定基础。后来儿子姬发(周武王)得天下后,追尊他为文王。

周幽王

姓姬名宫涅,宣王子。西周末年国家已趋败落,幽王却依然贪图享乐,不顾国事。他废申后而立褒姒,以“烽火戏诸侯”来博取褒姒一笑。最后更废嫡立庶,将太子宜臼废掉,结果引起申后之父申侯不满。公元前771年,申侯举兵攻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但却无人出兵救援,最终在骊山被杀,导致西周灭亡。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4_chunqiu

朝代版图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政。主要诸侯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 等。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5_zhanguo

朝代版图

战国时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的地区,先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6_qin

朝代版图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皇朝。

qinshihuang

秦始皇 嬴政

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生于赵国首都邯郸。22岁在雍城加冕,开始亲政。他首先诛杀后党,清除权臣,然后招揽人才,重用客卿,奖励耕战。他同时亦调兵遣将,用10年时间,吞并六国,并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建立秦朝。

 

秦始皇即位后把古时的皇与帝合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废封建,行郡县,以集权中央;统一度量衡与文字;开辟驰道,修筑长城,以巩固国防。为了消除反对势力与箝制思想,他没收民间兵器,又焚书坑儒。五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最终于公元前210年,死于巡游途中。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7_xihan

朝代版图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击破楚王项羽,即帝位,再建统一皇朝──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东蒙古高原为东胡后裔乌桓、鲜卑分布地。大漠南北为匈奴地。青藏高原为诸羌地。云南西南部则为哀牢夷地。

hanwudi

汉武帝 (刘彻)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五位皇帝,生于公元前157年,16岁登基为帝。他开创西汉最强盛的时代,在继承文景之治的富强基础之上,即位后励精图治,对内揽人才、兴文教、振经济,对外伐四夷、通西域、显国威。可惜晚年反复无常,而且迷信多疑,终致巫蛊之祸。汉武帝在位55年,死于公元前87年。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8_donghan

朝代版图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先后削平王莽以来割据政权,恢复统一。延光二年 (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由于北边匈奴族内部分裂,鲜卑乘机拓展彊土,西击乌孙,东却扶余,尽据匈奴故地。其时青藏高原仍为诸羌所居。东北鸭绿江上游两岸则为高句丽国领土。

guangwudi

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生于公元前6年,是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刘秀以恢复汉室为号召,起兵反对王莽。光武取河北,平王郎,降铜马,最后统一天下,定都洛阳,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期间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减赋税,建太学,倡儒术,修水利,为一代贤明君王。光武帝在位33年,公元57年病逝,终年64岁。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9_sanguo

朝代版图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魏仍以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曹魏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caocao

魏武帝(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生于公元155年,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最初参与镇压黄巾军,后起兵讨伐董卓,势力逐渐增强。公元196年,迎汉献帝定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公元200年,在官渡大败袁绍,随后逐渐统一中原。公元208年,率军南击刘表,在赤壁战败。此后改取守势,平定关陇、汉中,于公元220年病死。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武帝。曹操除以权谋,奸诈闻名外,亦是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文学家。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气魄沉雄,慷慨悲壮。

caopi

魏文帝(曹丕)

曹丕,字子桓,三国时魏武帝之子。生于公元187年,自幼随父征战,却性好文学,博闻强识,是文武双全的君主。他更是历代帝王中有名的文学家,著有《典论》及诗赋函札百余篇。曹丕最初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父卒,继为丞相。公元220年, 迫汉献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他在位期间排除异己,但在民生方面却采取宽仁政策,减少徭役和兵役。曹丕卒于公元226年,终年40岁。

 

liubei

汉昭烈帝(刘备)

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县人。生于公元162年,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县尉。后得诸葛亮辅佐,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公元221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刘备为了要夺回荆州,起兵伐吴,岂料全军覆没,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终年62岁。

sunquan

吴太祖(孙权)

孙权,字仲谋,生于公元182年,三国时吴帝国的创建者,孙坚次子。孙权聪明机智,跟随兄长孙策征战多年,曾参与平定江东。孙策猝亡后,孙权接掌江东。公元208年,在名将周瑜辅佐下,领导东吴在赤壁大败曹操,使天下成三国鼎立之势。孙权北拒曹操,西抗刘备,公元229年在武昌称帝,国号吴。在位期间曾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开发江南土地。可惜在位后期变得刚愎自用,宠信小人,猜忌群臣,赋税繁重,刑罚残酷,导致民怨四起。孙权卒于公元252年,终年71岁。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0_xijin

朝代版图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形势。西域和境外方面,西晋仍设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jinwudi

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之子,生于公元236年,为晋朝开国君主。司马昭死,司马炎于公元265年继位为晋王,后逼魏帝让位,乃登上帝位,建都洛阳。公元280年灭吴,统一中国,他在位26年,期间大封宗室,以培植拥护朝廷势力,结果种下其后皇室内讧的祸根。晋武帝生活荒淫,后宫三千。他死后不久,全国即陷入分裂局面。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1_dongjin

朝代版图

自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属国的西北是乌孙国。青藏高原有吐谷浑及宝髻、孙波、女国等羌族聚居。

jinyuandixiang

晉元帝(司馬睿)

司马睿,生于公元276年,最初袭封琅琊王。317年,晋愍帝在北方被匈奴所杀。司马睿在王氏世家支持下在建业称帝,是为晋元帝,历史上把他所建立的政权称为东晋。他称帝后,多方面照顾世家大族,导致大族势力坐大。元帝密谋削除大族王氏势力,反被先发制人,起兵攻入建康。司马睿最终于322年忧愤而死,终年46岁。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2_songwei

朝代版图

公元420年,刘裕自立为帝,是为南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北方统一,与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其时,魏之东北为契丹、室韦、勿吉等。漠北为柔然、高车、契骨。西域为乌孙、悦般、于阗等。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党项、女国、象雄等。

xiaowendi

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生于公元467年,公元471—499年在位。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刻意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他不但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更奖励鲜卑和汉族通婚。此外,他亦大兴文教,提高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更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等。孝文帝卒于公元499年,终年33岁。他虽英年早逝,但改革对日后中国各民族的融合产生了积极作用。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4_sui

朝代版图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后,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后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据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辽东为高丽国地,高丽东北至海为靺鞨诸部。靺鞨之西为室韦诸部。室韦之南至隋边塞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则位于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为女国,中部为宝髻、孙波等,东部则为附国等。

suiwendi

隋文帝(杨坚)

杨坚,生于公元541年, 581年逼北周静帝禅位,改国号为隋。隋文帝即位后,积极准备统一大业。589年,成功灭陈,结束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全国归于统一。隋朝统一后,社会秩序安定,实施府兵制、均田制,又改革官制。他所建立的制度,亦为后世所承袭。晚年,杨坚废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最终,杨广于604年弑父自立,终年64岁。

suiyangdi

隋炀帝(杨广)

杨广,隋文帝杨坚的次子,生于公元569年。公元604年7月,弑父夺位,是为炀帝。他为人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残酷猜忌。他又远征高丽,开凿运河,赋役繁苛,劳民伤财,结果导致隋末各地农民军纷纷起义,群雄割据。公元616年炀帝逃到江都,并于公元618年为部将宇文化及所弑,导致隋朝灭亡。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5_tang

朝代版图

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渐次削平隋末以来割据群雄,至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完成统一。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 灭高丽后,唐版图臻于极盛。吐蕃兴起于七世纪初,据青藏高原一带,连年与唐争衡。 唐之西南为濮子、金齿等部。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为靺鞨、室韦诸部。

tanggaozu

唐高祖(李渊)

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北)人,唐代开国君主。生于公元566年,世代显贵,为军事重镇太原留守,兼领潼关以西的军事指挥大权。李渊见隋炀帝无道,天下大乱,于公元618年起兵太原,问鼎关中,自立为帝,定都长安,创建大唐。李渊建国后陆续削平各地群雄,统一全国,实为一代创业之主。他在位九年,公元626年传位于次子世民,自称太上皇,卒于公元635年。

tangtaizong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为高祖李渊之次子,生于公元599年,是史上的一代明君。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公元626年,李世民率部属在宫城的北面玄武门内,杀太子李建成和弟李元吉,是为“玄武门之变”。同年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他亦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为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公元649年,唐太宗病死,终年51岁。

wuzetian

则天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氏生于公元624年,14岁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后,于公元655年立武氏为皇后。

 

武则天资质聪慧,深谋权术。由于高宗晚年体弱多病,武则天遂执掌国柄,威势日重。公元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公元684年,武则天废中宗,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武则天最终亦于公元690年废睿宗,自行称帝,改国号周,并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公元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同年十一月去世,终年82岁。

tangxuanzong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生于公元685年,统治唐朝长达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公元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诛韦皇后,拥立睿宗李旦再次即位。公元712年,睿宗禅位于李隆基,是为玄宗。玄宗在位44年间,前30年开元之治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由于其怠政加上政策失误,以及重用杨国忠、安禄山等人,导致了后来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亦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逃往四川避难。公元756年,三子李亨在灵武自立为帝,即唐肃宗,并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于公元762年病逝,死后葬于泰陵。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6_wudaishiguo

朝代版图

唐亡于公元907年,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统治黄河流域一带。淮水以南至广东的地区,先后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荆南、楚、南汉所分据,北汉则割据太原;合计而成所谓的“十国”。

lihouzhu

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字重光,生于公元937年,为元宗李璟的第六子。960年嗣位, 975年亡国,978年被毒死,是个治国无能,纵情享乐的末代皇帝。李煜与其父李璟皆精诗词书画,尤其是词,善以白描抒情,情感真切,是千古词宗。李煜是个文人,不懂政治,却生在帝王家,是命运的捉弄。一曲《虞美人》更为千古绝唱,史称李煜为李后主。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7_beisong

朝代版图

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统一。传至1127年金兵破京师,徽钦二宗被掳北去,是为北宋。自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初为辽、北宋南北对峙时期。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songtaizu

宋太祖(赵匡胤)

宋朝开国君主,涿州人,生于公元927年。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曾随周世宗南征北讨,屡立战功。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改国号宋,结束五代扰攘多年的局面。宋太祖在位17年(公元960—976年),务农兴学,慎刑薄敛,予民休息,但过度重文轻武、偏重防内,造成宋朝长期积弱不振。

songhuizong

宋微宗(赵佶)

赵佶生于公元1082年,在位期间 (1100—1125年)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只顾享乐,不理政事。加上官僚集团趁机敛财,把北宋江山断送给北方的金朝。公元1127年靖康之难后,被金兵俘虏北去,金主封他为昏德侯,其后于1135年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徽宗虽然不善治国,但却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所创的“瘦金体”书法和他的画作都是艺术精品。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8_nansong

朝代版圖

南宋(1127—1279年)。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攻占北宋都城开封(今属河南)。次年二月,废宋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同年五月,宋室皇族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天河南省的商丘市)即位,仍沿用大宋国号,史称南宋,年号建炎,是为宋高宗。金军南下,高宗不断南逃。 1138 年,高宗定都临安,从此,形成了南宋偏安的局面。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宋室投降。部分大臣南下福建、广东重建小朝廷。 1279年,南宋终被元军灭亡。 西夏、大理、吐蕃诸部,疆界与北宋时相若。其时,蒙古高原为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鞑靼部族所有。

songgaozong

宋高宗(赵构)

赵构,宋徽宗的第九子,生于公元1107年。靖康之难后,他不顾反对声音,弃黄河流域,迁都临安,是为宋高宗。高宗即位后,免除主战派官员李纲和宗泽等人职务,以秦桧为相,杀岳飞,与金议和,奉表称臣,遂成偏安之局。高宗于1162年禅位于孝宗,自称太上皇帝,后死于1187年,终年81岁。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7_北宋

朝代版图

辽(公元916-1125年),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契丹族是中国北方古老民族之一。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并征服了突厥、党项、吐谷浑等,正式称帝,建立契丹政权,改元神册,国号辽,历史上又称大契丹。1125年被女真人所灭。辽亡后,契丹皇族耶律大石北走可敦城,建立西辽,在历史上存在近百年。除辽、北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祖姓耶律,名亿,字阿保机,辽开国君主,生于公元872年。他精于骑射,明达世务。901年,耶律阿保机总揽军政大权,率领军队连破室韦、奚部、女真,统一契丹各部,最后建立了契丹(辽)国。

 

建国后,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建筑城廓,创造契丹文化。他又发展农业、商业,促进了契丹民族封建化的过程。916年,群臣及诸属国上尊号曰大圣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册。辽太祖即帝位11年,死于公元926年,终年55岁。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8_nansong

金-朝代版图

金(1115—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部落后,于1115年于会宁府建都(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的南北夹击下灭亡。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完颜阿骨打,金人完颜部首领,是金国的建国者,生于公元1068年。他有勇略,善用兵。1113年,阿骨打继任都勃极烈(即大酋长),统一邻近各部,发动了反辽战争。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国称帝,国号大金。金建国后,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制作女真文,又与宋订约共同攻辽。1123年,阿骨打病逝,终年56岁。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9_yuan

朝代版图

1280年元朝完成大一统之后,建立四大汗国。阿尔泰山以西阿姆河以东是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阿姆河以西则为伊利(伊儿)汗国,花剌子模以北是钦察汗国。其版图东北抵鲸海(日本海)和朝鲜半岛中部,北至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南接尼波罗(今尼泊尔)、缅甸、越南,东南临海,幅员极为辽阔。

chengjisihan

元太祖(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即铁木真,姓奇渥温,公元1162年生于于蒙古部的孛尔只巾氏族,为蒙古帝国的建国者。1189年,铁木真继承汗位。1206年,被蒙古各部推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有雄略,善用兵,武功极盛。他先后平西辽,灭西夏,攻破俄罗斯联军,版图跨欧亚两洲,威震域外。蒙古建国以后,除继续扩大疆土之外,他亦制定了军事、政治、法律等制度,改变了蒙古部族之间长期争战的局面,促进了蒙古社会的发展,推动草原文明走向鼎盛。1127年,成吉思汗病逝。他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被追尊为元太祖。

hubilie

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生于公元1215年,父亲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蒙哥死后,忽必烈于1260年即位。1271年,建国号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消灭南宋,统一全国。忽必烈即位后,厘定官制、制定法律、禁止屠杀、发展教育,有助巩固统治。不过,他亦将各民族分为四等,刻意抬高蒙古人、色目人的地位,压迫汉人和南人,挑起民族矛盾。忽必烈于1294年病逝,终年80岁。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20_ming

朝代版图

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后,即北伐中原,元帝北逃,明继续四出征讨,1386年终完成统一大业。1368年元帝被明军追击而北逃后,传至1402年去国号称鞑靼。鞑靼之西则为瓦刺。 十四世纪四十年代察合台汗国陷于分裂。永乐十六年(1418年), 东察合台汗西迁至亦力把里(新疆伊宁)。

mingtaizu

明太祖(洪武)

朱元璋為濠州鍾離人,祖籍沛縣,生於公元1328年。自幼出家於皇覺寺為僧。1352年,朱元璋投郭子興部下,屢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獲郭子興提拔為鎮撫,又將養女馬氏許配予他為妻。後郭子興病逝,部將盡歸太祖。1368年明軍攻陷大都,元順帝北逃。同年朱元璋稱帝,建國號為大明,是為明太祖。他於1371年滅夏控制了四川,1381年再入雲南,1387年取遼東。至此,全國最終統一。

太祖在位期間,獨攬朝政,以嚴刑峻法治國,同時又嚴懲貪官污吏。民生方面,太祖很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廣修水利,鼓勵開墾,為明朝日後的發展建立了基礎。他於1398年病逝,死後傳位於皇太孫朱允炆,最終引發日後的靖難之變。

minghuizong_zhuyunwen_01

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为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朝第二位皇帝,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于1403年取代明惠帝而为明成祖。明惠帝从此下落不明。

mingchengzu

明成祖(永乐)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公元1360年,1370年封燕王,封国在北平。他勇敢善战,立过不少战功,早有觊觎皇位的野心。朱元璋死后,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有感藩王势力过大,威胁到他的皇位,计划削藩,为朱棣所洞悉,故乘机起兵“靖难”。经过三年的战争,朱棣于1402年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

 

成祖即位后,迁都北京,并五次亲征漠北。在外则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在内继续执行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建设等政策,加强对北方的管治。他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编修《永乐大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明成祖对明王朝的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为明朝强盛之主,于1424年病逝,终年65岁。

mingrenzongzhugaochi_01

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为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仅十个月,于洪熙元年五月暴死,终年48岁,葬于献陵。

mingxuanzongzhuzhanji_01

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朱瞻基是明仁宗长子,在位十年(1426—1435年),庙号宣宗,谥号章皇帝。朱瞻基爱好书法绘画,常将自己的画作赏赐给重臣,在位期间着力经营画院。

mingyingzongzhuqizhenhuangdi_01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乃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是明朝第六任及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天顺八年(1464年)朱祁镇病逝,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mingdaizong_zhuqiyu_01

明景帝朱祁钰

明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1457年在位),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宣宗御驾亲征,留下郕王朱祁钰作为监国,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又称景泰帝。

 

景泰八年正月,发生夺门之变,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二月,英宗废景泰帝为郕王,软禁于西苑。郕王薨,享年三十,葬于北京市玉泉山北麓景泰陵。明宪宗追认其皇帝之位,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

mingxianzongzhujianshen_01

明宪宗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初名朱见濬,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景泰三年(1452年)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于天顺八年(1464年)登基,年号成化。成化二十三年八月(1487年)宪宗驾崩,时年41岁。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于十三陵茂陵。

mingxiaozongxiang_01

明孝宗朱祐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年号弘治。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在位18年,享年36岁,葬于泰陵,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朱祐樘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励精图治,史称“弘治中兴”。

mingwuzonghuaxiang_01

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弘治四年(1491年)九月二十四日生。明孝宗弘治皇帝长子。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武宗即位,年号正德,在位16年。1521年驾崩,终年31歳,死后葬北京十三陵之康陵,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朱厚照在位时醉心于淫乐,政治黑暗。

800px-mingshizongxiang_01

明世宗朱厚熄

明世宗朱厚熄(1507—1566年),生于湖北安陆,父亲为兴献王朱祐杭。十三岁,袭封为王;十五岁,被迎到京师,入承大统。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以次年为嘉靖元年,至1566年驾崩,安葬于永陵。

mingmuzonghuaxiang_01

明穆宗朱载垕

明穆宗朱载垕(1537—1572年),明世宗朱厚熄的第三个儿子,嘉靖十八年(1539年)被封为裕王,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登基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隆庆。朱载垕在位六年,1572年因病逝世,葬于北京昌平明昭陵,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朱载垕为人贪于女色,生活淫乱。

mingshenzongxiang_01

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明穆宗第三子,隆庆二年(1568年)二月册为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即位,次年改年号为万历,在位48年,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病逝,葬在定陵,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葬十三陵之定陵。

mingguangzonghuangdi_01

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朱常洛于1620年登基,年号泰昌,但在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二十六日病逝,终年38岁。他在位仅一个月,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庆陵。

mingxizongxiang_01

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明光宗的长子。1620—1627年在位,年号天启。1627年驾崩,时年23歳,庙号熹宗。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他在位期间宠信宦官魏忠贤,爱好油漆木工、房屋营造。

mingsizongzhuyoujian_01

明思宗(崇祯)

明思宗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生于公元1610年,为光宗的第五子。18岁登位,年号崇祯。他努力挽救频临灭亡的王朝,但明末的吏治败坏已至无可救药的地步,各地不断发生兵变、民变,而且规模愈来愈大。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而死,明王朝亦从此灭亡。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21_qing

清 (1644—1911年)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即帝位,改国号为清。先后统一东北诸部族,吞并漠南、蒙古,于1644年灭明朝,并不断拓展疆土,于1759年完成统一大业。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

1024px-qing_yiming_qingtaizutianminghuangdichaofuxiang

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祖名努尔哈赤,爱新觉罗氏(1559—1626年)。生于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县西南)一个奴隶主之家,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尔哈赤为长子。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创制满文。随着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另立国号的时机成熟。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南)建立“大金”国(后金),自立为汗,建元天命,设官建署。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反明,在1626年挥军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时,被明军炮火击伤。在撤围败退沈阳途中,患痛疽病死于叆鸡堡,年68岁,葬沈阳福陵。

1024px-qing_yiming_qingtaizongchongdehuangdichaofuxiang

太宗皇太极

清太宗名皇太极,爱新觉罗氏(1592—164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母叶赫纳拉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初一,皇太极在沈阳被推举袭承汗位,纪元天聪。

继位后,皇太极学习汉族文化,命儒臣翻译汉字书籍。仿明制,设内三院,六部,独主政务。又设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国家机构。集中了汗权,加强了专制统治。皇太极决意承袭父志,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统治。于天聪十年(1636年)五月,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改女真为满洲。其后将主要兵力用于对明战争。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猝死于盛京后宫,年52岁,葬沈阳昭陵。

1024px-qing_yiming_qingshizushunzhihuangdichaofuxiang

顺治帝福临

清世祖顺治皇帝名福临,爱新觉罗氏(1638—1661年)。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母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只有6岁的福临,在叔父摄政睿亲王多尔衮辅佐下即帝位,改元顺治,并于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由沈阳进北京,在太和门举行了登极大典,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顺治本想有番作为,但朝中反对汉化的旧大臣势力强大,令顺治在政治上受掣肘。政治失意,使他沉溺于与其弟媳董鄂氏的爱情之中,其后笃信佛教,产生遁入空门的思想。当皇贵妃董鄂氏死后,他健康亦转差,24岁时又染上天花,终在1661年病逝,骨灰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孝陵。

emperor_kangxi

康熙帝玄烨

康熙大帝即清圣祖,名玄烨(1654—1722年)。八岁即位,十余岁时,以计除去辅政大臣鳌拜,将统治权收归己有。亲政以后,勦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订“尼布楚条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

康熙大帝还大胆改革清初的落后制度和政策,推崇儒学与汉文化,缓和满、汉矛盾,复兴社会经济,致力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位61年(1661—1722年),为清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史家将之与雍正、乾隆并举,誉为“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portrait_of_the_yongzheng_emperor_in_court_dress

雍正帝胤禛

胤禛(1678—1735年)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在皇位争夺战中,胤禛取得皇位,改元雍正。雍正诚信佛教,却攻于心计,性格刚毅,处事果断。在位仅13年(1722—1735年),但他励精图治,力求改革,整顿吏治,对满清的赋役做了重大改革。此外还扩大垦田,创设军机处,革除旗主。又平定青海,西藏,巩固边疆。雍正统治期间促进了生产发展,令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政局稳定,边疆巩固,为乾隆创建“大清全盛之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是有作为的皇帝。

1024px-qing_langshininghuiqinggaozongganlongdichaofuxiang

乾隆帝弘历

弘历(1711—1799年)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雍正死后继承皇位,改元乾隆,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登基,成为清朝第六位皇帝,是在位最久,年寿最高的皇帝。

乾隆继位时的清王朝社会上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再经乾隆的励精图治,使清王朝达到强盛的顶点。乾隆在位期间,最重要的业绩是对西北边疆的经营和管理,巩固和发展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天中国固有版图。乾隆在位60年(1735—1795年),但后期却好大喜功,宠信奸臣和珅,贪污贿赂盛行,使清朝腐败之风滋长,加剧了统治危机,更令清王朝由盛转衰。因此乾隆时代可说是清王朝的转捩点。

1024px-qing_yiming_qingrenzongjiaqinghuangdichaofuxiang

嘉庆帝颙琰

清仁宗嘉庆皇帝名颙琰,爱新觉罗氏(1760—1820年)。清高宗乾隆皇帝第十五子,母贵妃魏佳氏。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被正式立为皇太子。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内禅,即帝位,年号嘉庆。即位之初,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皇帝控制。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后,颙琰开始亲政。

嘉庆帝整饬内政,整肃纲纪,可惜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他倾尽全力,大举围剿镇压川、楚、陕农民大起义。嘉庆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监接应下冲进皇宫。嘉庆帝下诏捕杀在所有天理教起义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嘉庆帝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要求。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卒于避暑山庄,终年61岁,葬河北易县清西陵之昌陵。

1024px-qing_yiming_qingxuanzongdaoguanghuangdichaofuxiang

道光帝旻宁

清宣宗道光皇帝名旻宁,爱新觉罗氏(1782—1850年)。清仁宗嘉庆皇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即帝位,年号道光。旻宁即位后,励精图治,实行改革,节省开支,整顿吏治。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支持林则徐禁烟措施,指示林则徐于广州销毁鸦片二百多万斤,英国因而发动了鸦片战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清政府派遣的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后来,又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一日于圆明园逝世,葬河北易县清西陵之慕陵。

1024px-xianfenghuangdichaofuxiang

咸丰帝奕詝

清文宗咸丰皇帝名奕詝,爱新觉罗氏(1831—1861年)。清宣宗道光皇帝第四子,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继位,年号咸丰。咸丰即位后,面对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经历了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后再发生英法联军。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咸丰帝自圆明园逃到热河(今承德市)。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皇帝病死于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年31岁,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定陵。

1024px-qing_yiming_qingmuzongtongzhihuangdichaofuxiang

同治帝载淳

清穆宗同治皇帝名载淳,爱新觉罗氏(1856—1875年)。清文宗咸丰皇帝独子,母为懿嫔叶赫那拉氏,即慈禧皇太后。1861年,年仅6岁的载淳即位,年号同治。由于载淳年幼,慈禧与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同治十一年(1872年),载淳已17岁,两宫太后不得已交出权力,实行归政。但载淳仍未能摆脱慈禧太后的干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载淳染上天花,于十二月初五死于养心殿东暖阁,年仅19岁,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惠陵。

1024px-emperor_guangxu

光绪帝载湉

清德宗光绪皇帝名载湉,爱新觉罗氏(1871—1908年)。生父为醇亲王奕𫍽,生母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同治十三年(1875年)同治皇帝驾崩,载湉被慈禧太后选为继位人。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命年仅4岁的载湉继清文宗为子,次年嗣承皇位,年号光绪。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

由于朝政被慈禧控制,光绪帝形同傀儡。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沦陷,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第二年自西安回京后,光绪帝仍被幽禁于瀛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先慈禧太后一天去世,终年38岁,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之崇陵。

puyi-manchukuo

宣统帝溥仪

溥仪(1906—1967年)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他的父亲是德宗光绪帝五弟、醇亲王载沣,母亲是清末重臣荣禄之女幼兰。由于德宗无子嗣,慈禧太后在去世前选中年仅3岁的溥仪继承大统,于1908年12月2日,于紫禁城登基为清朝第十二代皇帝,改元宣统,父亲出任摄政王职掌国政。

宣统朝在内忧外患中挨过了3个年头。1911年发生武昌起义,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以皇太后隆裕的名义颁布清帝退位诏书,溥仪得以保留皇帝尊号暂居紫禁城。1924年12月5日,京畿警卫司令鹿钟麟率军警20人,由神武门入宫,担负驱逐溥仪出宫的使命。下午4时10分,溥仪及其后妃等离开紫禁城,迁往德胜桥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患肾癌,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逝,终年61岁。

约前21世纪初 —约前16世纪初

朝代版图

夏朝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_xia

夏代的开国君主。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尧舜时期,洪水泛滥为害,因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位期间分中国为九州,平服了九黎、三苗等南方部族。禹一向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后世贤君的典范。他在位八年而卒,本拟禅让于大臣益,但人民还是拥立他的儿子启,故此开创君主世袭之制。

yu

太康

仲康

少康

不降

孔甲

约前16世纪初—约前11世纪初

朝代版图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在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2_shang

成汤

商代的开国君主。姓子,名履。初居亳,本为夏朝的一个诸侯,后因夏桀昏庸无道,汤兴兵伐桀,成功推翻夏朝,建立商朝。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影响远至黄河上游,氐、羌部落都来纳贡归服。汤连带担任部落首领17年,前后在位30年而驾崩。

tang

太丁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庾

小甲

雍己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纣)

西周

約前11世紀初—前771年

朝代版图

滅商前,周族活動於黃河上游(今陝西、甘肅一帶)。周武王滅紂後,建立周朝,定都於鎬(今陝西西安附近),後遷洛邑。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3_zhou

周文王(姬昌)

姓姬名昌,商纣时为周族首领,封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他积善行仁,深得人民爱戴。纣王怕姬昌强大,把他囚禁,后来获释。姬昌多行仁政,天下诸侯多所归从,为周人以后东进灭商奠定基础。后来儿子姬发(周武王)得天下后,追尊他为文王。

zhouwenwang

周武王(姬发)

周成王

周康王

周昭王

周穆王

周共王

周懿王

周孝王

周夷王

周厉王

周宣王

周幽王

姓姬名宫涅,宣王子。西周末年国家已趋败落,幽王却依然贪图享乐,不顾国事。他废申后而立褒姒,以“烽火戏诸侯”来博取褒姒一笑。最后更废嫡立庶,将太子宜臼废掉,结果引起申后之父申侯不满。公元前771年,申侯举兵攻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但却无人出兵救援,最终在骊山被杀,导致西周灭亡。

春秋

公元前770 —前476年

朝代版图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政。主要诸侯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 等。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4_chunqiu

晋文公

齐桓公

秦穆公

宋襄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战国

公元前475 —前221年

朝代版图

战国时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的地区,先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5_zhanguo

秦孝公

齐威王

楚悼王

魏惠王

燕昭王

韩宣惠王

赵武灵王

公元前221—前206年

朝代版图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皇朝。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6_qin

秦始皇(嬴政)

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生于赵国首都邯郸。22岁在雍城加冕,开始亲政。他首先诛杀后党,清除权臣,然后招揽人才,重用客卿,奖励耕战。他同时亦调兵遣将,用10年时间,吞并六国,并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建立秦朝。

 

秦始皇即位后把古时的皇与帝合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废封建,行郡县,以集权中央;统一度量衡与文字;开辟驰道,修筑长城,以巩固国防。为了消除反对势力与箝制思想,他没收民间兵器,又焚书坑儒。五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最终于公元前210年,死于巡游途中。

qinshihuang

秦二世(嬴胡亥)

子婴

西汉

公元前202—8年

朝代版图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击破楚王项羽,即帝位,再建统一皇朝──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东蒙古高原为东胡后裔乌桓、鲜卑分布地。大漠南北为匈奴地。青藏高原为诸羌地。云南西南部则为哀牢夷地。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7_xihan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五位皇帝,生于公元前157年,16岁登基为帝。他开创西汉最强盛的时代,在继承文景之治的富强基础之上,即位后励精图治,对内揽人才、兴文教、振经济,对外伐四夷、通西域、显国威。可惜晚年反复无常,而且迷信多疑,终致巫蛊之祸。汉武帝在位55年,死于公元前87年。

hanwudi

汉昭帝

汉宣帝

汉元帝

汉成帝

汉哀帝

汉平帝

孺子婴

东汉

公元25—220年

朝代版图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先后削平王莽以来割据政权,恢复统一。延光二年 (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由于北边匈奴族内部分裂,鲜卑乘机拓展彊土,西击乌孙,东却扶余,尽据匈奴故地。其时青藏高原仍为诸羌所居。东北鸭绿江上游两岸则为高句丽国领土。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8_donghan

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生于公元前6年,是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刘秀以恢复汉室为号召,起兵反对王莽。光武取河北,平王郎,降铜马,最后统一天下,定都洛阳,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期间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减赋税,建太学,倡儒术,修水利,为一代贤明君王。光武帝在位33年,公元57年病逝,终年64岁。

guangwudi

汉明帝

汉章帝

汉和帝

汉殇帝

汉安帝

汉顺帝

汉冲帝

汉质帝

汉桓帝

汉灵帝

汉献帝

三国

公元220—280年

朝代版图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魏仍以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曹魏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9_sanguo

魏国(220 - 265年)

魏武帝(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生于公元155年,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最初参与镇压黄巾军,后起兵讨伐董卓,势力逐渐增强。公元196年,迎汉献帝定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公元200年,在官渡大败袁绍,随后逐渐统一中原。公元208年,率军南击刘表,在赤壁战败。此后改取守势,平定关陇、汉中,于公元220年病死。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武帝。曹操除以权谋,奸诈闻名外,亦是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文学家。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气魄沉雄,慷慨悲壮。

caocao

魏文帝(曹丕)

曹丕,字子桓,三国时魏武帝之子。生于公元187年,自幼随父征战,却性好文学,博闻强识,是文武双全的君主。他更是历代帝王中有名的文学家,著有《典论》及诗赋函札百余篇。曹丕最初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父卒,继为丞相。公元220年, 迫汉献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他在位期间排除异己,但在民生方面却采取宽仁政策,减少徭役和兵役。曹丕卒于公元226年,终年40岁。

 

caopi

魏明帝

魏齐王

魏高贵乡公

魏元帝

蜀汉(221 - 263年)

汉昭烈帝(刘备)

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县人。生于公元162年,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县尉。后得诸葛亮辅佐,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公元221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刘备为了要夺回荆州,起兵伐吴,岂料全军覆没,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终年62岁。

liubei

蜀汉后主(刘禅)

吴国(222 - 280年)

吴太祖(孙权)

孙权,字仲谋,生于公元182年,三国时吴帝国的创建者,孙坚次子。孙权聪明机智,跟随兄长孙策征战多年,曾参与平定江东。孙策猝亡后,孙权接掌江东。公元208年,在名将周瑜辅佐下,领导东吴在赤壁大败曹操,使天下成三国鼎立之势。孙权北拒曹操,西抗刘备,公元229年在武昌称帝,国号吴。在位期间曾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开发江南土地。可惜在位后期变得刚愎自用,宠信小人,猜忌群臣,赋税繁重,刑罚残酷,导致民怨四起。孙权卒于公元252年,终年71岁。

sunquan

会稽王

吴景帝

乌程侯(孙皓)

西晋

公元265—316年

朝代版图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形势。西域和境外方面,西晋仍设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0_xijin

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之子,生于公元236年,为晋朝开国君主。司马昭死,司马炎于公元265年继位为晋王,后逼魏帝让位,乃登上帝位,建都洛阳。公元280年灭吴,统一中国,他在位26年,期间大封宗室,以培植拥护朝廷势力,结果种下其后皇室内讧的祸根。晋武帝生活荒淫,后宫三千。他死后不久,全国即陷入分裂局面。

jinwudi

晋惠帝

晋怀帝

晋愍帝

东晋

公元317—420年

朝代版图

自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属国的西北是乌孙国。青藏高原有吐谷浑及宝髻、孙波、女国等羌族聚居。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1_dongjin

晋元帝(司马睿)

司马睿,生于公元276年,最初袭封琅琊王。317年,晋愍帝在北方被匈奴所杀。司马睿在王氏世家支持下在建业称帝,是为晋元帝,历史上把他所建立的政权称为东晋。他称帝后,多方面照顾世家大族,导致大族势力坐大。元帝密谋削除大族王氏势力,反被先发制人,起兵攻入建康。司马睿最终于322年忧愤而死,终年46岁。

jinyuandixiang

晋明帝

晋成帝

晋康帝

晋穆帝

晋哀帝

晋废帝

简文帝

孝武帝

晋安帝

晋恭帝

南北朝

公元420—589年

朝代版图

公元420年,刘裕自立为帝,是为南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北方统一,与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其时,魏之东北为契丹、室韦、勿吉等。漠北为柔然、高车、契骨。西域为乌孙、悦般、于阗等。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党项、女国、象雄等。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2_songwei

南朝 · 宋(420 - 479年)

宋武帝(刘裕)

宋少帝

宋文帝

孝武帝

前废帝

宋明帝

后废帝

宋顺帝

南朝 · 齐(479 - 502年)

齐高帝(萧道成)

齐武帝

郁林王

海陵王

齐明帝

东昏侯

齐和帝

南朝 · 梁(502 - 557年)

梁武帝(萧衍)

简文帝

梁元帝

梁敬帝

南朝 · 陈(557 - 589年)

陈武帝(陈霸先)

陈文帝

陈废帝

陈宣帝

陈后主

北朝 · 魏(386 - 556年)

道武帝(拓跋珪)

明元帝

太武帝(拓跋焘)

南安王

文成帝

献文帝

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生于公元467年,公元471—499年在位。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刻意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他不但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更奖励鲜卑和汉族通婚。此外,他亦大兴文教,提高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更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等。孝文帝卒于公元499年,终年33岁。他虽英年早逝,但改革对日后中国各民族的融合产生了积极作用。

xiaowendi

宣武帝

孝明帝

孝庄帝

长广王

节闵帝

后废帝

魏出帝

东魏(534 - 550年)

孝静帝

西魏(535 - 556年)

魏文帝

魏废帝

魏恭帝

北朝 · 齐(550 - 577年)

文宣帝(高洋)

齐废帝

孝昭帝

武成帝

齐后主

齐幼主

北朝 · 周(556 - 581年)

孝闵帝

周明帝

周武帝(宇文邕)

周宣帝

周静帝

公元581—618年

朝代版图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后,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后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据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辽东为高丽国地,高丽东北至海为靺鞨诸部。靺鞨之西为室韦诸部。室韦之南至隋边塞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则位于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为女国,中部为宝髻、孙波等,东部则为附国等。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4_sui

隋文帝(杨坚)

杨坚,生于公元541年, 581年逼北周静帝禅位,改国号为隋。隋文帝即位后,积极准备统一大业。589年,成功灭陈,结束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全国归于统一。隋朝统一后,社会秩序安定,实施府兵制、均田制,又改革官制。他所建立的制度,亦为后世所承袭。晚年,杨坚废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最终,杨广于604年弑父自立,终年64岁。

suiwendi

隋炀帝(杨广)

杨广,隋文帝杨坚的次子,生于公元569年。公元604年7月,弑父夺位,是为炀帝。他为人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残酷猜忌。他又远征高丽,开凿运河,赋役繁苛,劳民伤财,结果导致隋末各地农民军纷纷起义,群雄割据。公元616年炀帝逃到江都,并于公元618年为部将宇文化及所弑,导致隋朝灭亡。

suiyangdi

隋恭帝

公元618—907年

朝代版图

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渐次削平隋末以来割据群雄,至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完成统一。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 灭高丽后,唐版图臻于极盛。吐蕃兴起于七世纪初,据青藏高原一带,连年与唐争衡。 唐之西南为濮子、金齿等部。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为靺鞨、室韦诸部。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5_tang

唐高祖(李渊)

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北)人,唐代开国君主。生于公元566年,世代显贵,为军事重镇太原留守,兼领潼关以西的军事指挥大权。李渊见隋炀帝无道,天下大乱,于公元618年起兵太原,问鼎关中,自立为帝,定都长安,创建大唐。李渊建国后陆续削平各地群雄,统一全国,实为一代创业之主。他在位九年,公元626年传位于次子世民,自称太上皇,卒于公元635年。

tanggaozu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为高祖李渊之次子,生于公元599年,是史上的一代明君。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公元626年,李世民率部属在宫城的北面玄武门内,杀太子李建成和弟李元吉,是为“玄武门之变”。同年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他亦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为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公元649年,唐太宗病死,终年51岁。

tangtaizong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

唐睿宗

则天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氏生于公元624年,14岁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后,于公元655年立武氏为皇后。

 

武则天资质聪慧,深谋权术。由于高宗晚年体弱多病,武则天遂执掌国柄,威势日重。公元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公元684年,武则天废中宗,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武则天最终亦于公元690年废睿宗,自行称帝,改国号周,并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公元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同年十一月去世,终年82岁。

wuzetian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生于公元685年,统治唐朝长达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公元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诛韦皇后,拥立睿宗李旦再次即位。公元712年,睿宗禅位于李隆基,是为玄宗。玄宗在位44年间,前30年开元之治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由于其怠政加上政策失误,以及重用杨国忠、安禄山等人,导致了后来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亦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逃往四川避难。公元756年,三子李亨在灵武自立为帝,即唐肃宗,并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于公元762年病逝,死后葬于泰陵。

tangxuanzong

唐肃宗

唐代宗

唐德宗

唐顺宗

唐宪宗

唐穆宗

唐敬宗

唐文宗

唐武宗

唐宣宗

唐懿宗

唐僖宗

唐昭宗

唐哀帝

五代十国

公元907—979年

朝代版图

唐亡于公元907年,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统治黄河流域一带。淮水以南至广东的地区,先后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荆南、楚、南汉所分据,北汉则割据太原;合计而成所谓的“十国”。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6_wudaishiguo

五代 · 后梁(907 - 923年)

梁太祖(朱全忠)

梁郢王

梁末帝

五代 · 后唐(923 - 936年)

唐庄宗(李存勖)

唐明宗

愍皇帝

唐末帝

五代 · 后晋(936 - 946年)

晋高祖(石敬塘)

晉出帝

五代 · 后汉(947 - 950年)

汉高祖(刘知远)

汉隐帝

五代 · 后周(951 - 960年)

周太祖(郭威)

周世宗(柴榮)

周恭帝

十国 · 前蜀(907 - 925年)

前蜀高祖

前蜀后主

十国 · 后蜀(934 - 965年)

后蜀高祖

后蜀后主

十国 · 吴(902 - 937年)

吴太祖

吴烈祖

吴高祖

吴睿帝

十国 · 南唐(937 - 975年)

南唐烈祖

南唐元宗(李璟)

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字重光,生于公元937年,为元宗李璟的第六子。960年嗣位, 975年亡国,978年被毒死,是个治国无能,纵情享乐的末代皇帝。李煜与其父李璟皆精诗词书画,尤其是词,善以白描抒情,情感真切,是千古词宗。李煜是个文人,不懂政治,却生在帝王家,是命运的捉弄。一曲《虞美人》更为千古绝唱,史称李煜为李后主。

lihouzhu

十国 · 闽(909 - 945年)

闽太祖

闽嗣王

闽惠帝

闽康宗

闽景宗

天德帝

十国 · 楚(927 - 951年)

武穆王

衡阳王

文昭王

楚废王

恭孝王

十国 · 南汉(917 - 971年)

南汉高祖

南汉殇帝

南汉中宗

南汉后主

十国 · 荆南(924 - 963年)

武信王

文献王

贞懿王

高保勖

高继冲

十国 · 吴越(907 - 978年)

武肃王

文穆王

忠献王

忠逊王

忠懿王

十国 · 北汉(951 - 979年)

北汉世祖

北汉睿宗

北汉少主

英武帝

北宋

公元960—1127年

朝代版图

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统一。传至1127年金兵破京师,徽钦二宗被掳北去,是为北宋。自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初为辽、北宋南北对峙时期。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7_beisong

宋太祖(赵匡胤)

宋朝开国君主,涿州人,生于公元927年。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曾随周世宗南征北讨,屡立战功。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改国号宋,结束五代扰攘多年的局面。宋太祖在位17年(公元960—976年),务农兴学,慎刑薄敛,予民休息,但过度重文轻武、偏重防内,造成宋朝长期积弱不振。

songtaizu

宋太宗(赵匡义)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宋哲宗

宋徽宗(赵佶)

赵佶生于公元1082年,在位期间 (1100—1125年)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只顾享乐,不理政事。加上官僚集团趁机敛财,把北宋江山断送给北方的金朝。公元1127年靖康之难后,被金兵俘虏北去,金主封他为昏德侯,其后于1135年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徽宗虽然不善治国,但却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所创的“瘦金体”书法和他的画作都是艺术精品。

songhuizong

宋钦宗

南宋

公元1127—1279年

朝代版图

南宋(1127—1279年)。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攻占北宋都城开封(今属河南)。次年二月,废宋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同年五月,宋室皇族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天河南省的商丘市)即位,仍沿用大宋国号,史称南宋,年号建炎,是为宋高宗。金军南下,高宗不断南逃。 1138 年,高宗定都临安,从此,形成了南宋偏安的局面。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宋室投降。部分大臣南下福建、广东重建小朝廷。 1279年,南宋终被元军灭亡。 西夏、大理、吐蕃诸部,疆界与北宋时相若。其时,蒙古高原为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鞑靼部族所有。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8_nansong

宋高宗(赵构)

赵构,宋徽宗的第九子,生于公元1107年。靖康之难后,他不顾反对声音,弃黄河流域,迁都临安,是为宋高宗。高宗即位后,免除主战派官员李纲和宗泽等人职务,以秦桧为相,杀岳飞,与金议和,奉表称臣,遂成偏安之局。高宗于1162年禅位于孝宗,自称太上皇帝,后死于1187年,终年81岁。

songgaozong

宋孝宗

宋光宗

宋宁宗

宋理宗

宋度宗

宋恭帝

宋端宗

宋卫王(赵昺)

公元907—1125年

朝代版图

辽(公元916-1125年),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契丹族是中国北方古老民族之一。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并征服了突厥、党项、吐谷浑等,正式称帝,建立契丹政权,改元神册,国号辽,历史上又称大契丹。1125年被女真人所灭。辽亡后,契丹皇族耶律大石北走可敦城,建立西辽,在历史上存在近百年。除辽、北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7_北宋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祖姓耶律,名亿,字阿保机,辽开国君主,生于公元872年。他精于骑射,明达世务。901年,耶律阿保机总揽军政大权,率领军队连破室韦、奚部、女真,统一契丹各部,最后建立了契丹(辽)国。

 

建国后,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建筑城廓,创造契丹文化。他又发展农业、商业,促进了契丹民族封建化的过程。916年,群臣及诸属国上尊号曰大圣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册。辽太祖即帝位11年,死于公元926年,终年55岁。

辽太宗

辽世宗

辽穆宗

辽景宗

辽圣宗

辽兴宗

辽道宗

天祚帝

公元1115—1234年

朝代版图

金(1115—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部落后,于1115年于会宁府建都(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的南北夹击下灭亡。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8_nansong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完颜阿骨打,金人完颜部首领,是金国的建国者,生于公元1068年。他有勇略,善用兵。1113年,阿骨打继任都勃极烈(即大酋长),统一邻近各部,发动了反辽战争。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国称帝,国号大金。金建国后,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制作女真文,又与宋订约共同攻辽。1123年,阿骨打病逝,终年56岁。

金太宗

金熙宗

海陵王(完颜亮)

金世宗

金章宗

卫绍王

金宣宗

金哀宗

公元1271—1368年

朝代版图

1280年元朝完成大一统之后,建立四大汗国。阿尔泰山以西阿姆河以东是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阿姆河以西则为伊利(伊儿)汗国,花剌子模以北是钦察汗国。其版图东北抵鲸海(日本海)和朝鲜半岛中部,北至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南接尼波罗(今尼泊尔)、缅甸、越南,东南临海,幅员极为辽阔。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9_yuan

元太祖(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即铁木真,姓奇渥温,公元1162年生于于蒙古部的孛尔只巾氏族,为蒙古帝国的建国者。1189年,铁木真继承汗位。1206年,被蒙古各部推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有雄略,善用兵,武功极盛。他先后平西辽,灭西夏,攻破俄罗斯联军,版图跨欧亚两洲,威震域外。蒙古建国以后,除继续扩大疆土之外,他亦制定了军事、政治、法律等制度,改变了蒙古部族之间长期争战的局面,促进了蒙古社会的发展,推动草原文明走向鼎盛。1127年,成吉思汗病逝。他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被追尊为元太祖。

chengjisihan

元太宗(窝阔台)

昭慈皇后

元定宗(贵由)

钦淑皇后

元宪宗(蒙哥)

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生于公元1215年,父亲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蒙哥死后,忽必烈于1260年即位。1271年,建国号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消灭南宋,统一全国。忽必烈即位后,厘定官制、制定法律、禁止屠杀、发展教育,有助巩固统治。不过,他亦将各民族分为四等,刻意抬高蒙古人、色目人的地位,压迫汉人和南人,挑起民族矛盾。忽必烈于1294年病逝,终年80岁。

hubilie

元成宗

元武宗

元仁宗

元英宗

泰定帝

天顺帝

元文宗

元明宗

元宁宗

元顺帝

公元1368—1644年

朝代版图

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后,即北伐中原,元帝北逃,明继续四出征讨,1386年终完成统一大业。1368年元帝被明军追击而北逃后,传至1402年去国号称鞑靼。鞑靼之西则为瓦刺。 十四世纪四十年代察合台汗国陷于分裂。永乐十六年(1418年), 东察合台汗西迁至亦力把里(新疆伊宁)。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20_ming

明太祖(洪武)

朱元璋為濠州鍾離人,祖籍沛縣,生於公元1328年。自幼出家於皇覺寺為僧。1352年,朱元璋投郭子興部下,屢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獲郭子興提拔為鎮撫,又將養女馬氏許配予他為妻。後郭子興病逝,部將盡歸太祖。1368年明軍攻陷大都,元順帝北逃。同年朱元璋稱帝,建國號為大明,是為明太祖。他於1371年滅夏控制了四川,1381年再入雲南,1387年取遼東。至此,全國最終統一。

太祖在位期間,獨攬朝政,以嚴刑峻法治國,同時又嚴懲貪官污吏。民生方面,太祖很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廣修水利,鼓勵開墾,為明朝日後的發展建立了基礎。他於1398年病逝,死後傳位於皇太孫朱允炆,最終引發日後的靖難之變。

mingtaizu

明惠帝(建文)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为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朝第二位皇帝,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于1403年取代明惠帝而为明成祖。明惠帝从此下落不明。

minghuizong_zhuyunwen_01

明成祖(永乐)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公元1360年,1370年封燕王,封国在北平。他勇敢善战,立过不少战功,早有觊觎皇位的野心。朱元璋死后,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有感藩王势力过大,威胁到他的皇位,计划削藩,为朱棣所洞悉,故乘机起兵“靖难”。经过三年的战争,朱棣于1402年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

 

成祖即位后,迁都北京,并五次亲征漠北。在外则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在内继续执行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建设等政策,加强对北方的管治。他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编修《永乐大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明成祖对明王朝的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为明朝强盛之主,于1424年病逝,终年65岁。

mingchengzu

明仁宗(洪熙)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为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仅十个月,于洪熙元年五月暴死,终年48岁,葬于献陵。

mingrenzongzhugaochi_01

明宣宗(宣德)

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朱瞻基是明仁宗长子,在位十年(1426—1435年),庙号宣宗,谥号章皇帝。朱瞻基爱好书法绘画,常将自己的画作赏赐给重臣,在位期间着力经营画院。

mingxuanzongzhuzhanji_01

明英宗(正统、天顺)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乃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是明朝第六任及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天顺八年(1464年)朱祁镇病逝,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mingyingzongzhuqizhenhuangdi_01

明景帝(景泰)

明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1457年在位),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宣宗御驾亲征,留下郕王朱祁钰作为监国,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又称景泰帝。

 

景泰八年正月,发生夺门之变,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二月,英宗废景泰帝为郕王,软禁于西苑。郕王薨,享年三十,葬于北京市玉泉山北麓景泰陵。明宪宗追认其皇帝之位,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

mingdaizong_zhuqiyu_01

明宪宗(成化)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初名朱见濬,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景泰三年(1452年)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于天顺八年(1464年)登基,年号成化。成化二十三年八月(1487年)宪宗驾崩,时年41岁。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于十三陵茂陵。

mingxianzongzhujianshen_01

明孝宗(弘治)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年号弘治。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在位18年,享年36岁,葬于泰陵,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朱祐樘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励精图治,史称“弘治中兴”。

mingxiaozongxiang_01

明武宗(正德)

明武宗朱厚照,弘治四年(1491年)九月二十四日生。明孝宗弘治皇帝长子。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武宗即位,年号正德,在位16年。1521年驾崩,终年31歳,死后葬北京十三陵之康陵,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朱厚照在位时醉心于淫乐,政治黑暗。

mingwuzonghuaxiang_01

明世宗(嘉靖)

明世宗朱厚熄(1507—1566年),生于湖北安陆,父亲为兴献王朱祐杭。十三岁,袭封为王;十五岁,被迎到京师,入承大统。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以次年为嘉靖元年,至1566年驾崩,安葬于永陵。

800px-mingshizongxiang_01

明穆宗(隆庆)

明穆宗朱载垕(1537—1572年),明世宗朱厚熄的第三个儿子,嘉靖十八年(1539年)被封为裕王,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登基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隆庆。朱载垕在位六年,1572年因病逝世,葬于北京昌平明昭陵,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朱载垕为人贪于女色,生活淫乱。

mingmuzonghuaxiang_01

明神宗(万历)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明穆宗第三子,隆庆二年(1568年)二月册为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即位,次年改年号为万历,在位48年,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病逝,葬在定陵,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葬十三陵之定陵。

mingshenzongxiang_01

明光宗(泰昌)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朱常洛于1620年登基,年号泰昌,但在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二十六日病逝,终年38岁。他在位仅一个月,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庆陵。

mingguangzonghuangdi_01

明熹宗(天启)

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明光宗的长子。1620—1627年在位,年号天启。1627年驾崩,时年23歳,庙号熹宗。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他在位期间宠信宦官魏忠贤,爱好油漆木工、房屋营造。

mingxizongxiang_01

明思宗(崇祯)

明思宗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生于公元1610年,为光宗的第五子。18岁登位,年号崇祯。他努力挽救频临灭亡的王朝,但明末的吏治败坏已至无可救药的地步,各地不断发生兵变、民变,而且规模愈来愈大。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而死,明王朝亦从此灭亡。

mingsizongzhuyoujian_01

公元1644—1911年

朝代版图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即帝位,改国号为清。先后统一东北诸部族,吞并漠南、蒙古,于1644年灭明朝,并不断拓展疆土,于1759年完成统一大业。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21_qing

太祖努尔哈赤1616—1626年

清太祖名努尔哈赤,爱新觉罗氏(1559—1626年)。生于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县西南)一个奴隶主之家,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尔哈赤为长子。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创制满文。随着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另立国号的时机成熟。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南)建立“大金”国(后金),自立为汗,建元天命,设官建署。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反明,在1626年挥军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时,被明军炮火击伤。在撤围败退沈阳途中,患痛疽病死于叆鸡堡,年68岁,葬沈阳福陵。

1024px-qing_yiming_qingtaizutianminghuangdichaofuxiang

太宗皇太极1626—1643年

清太宗名皇太极,爱新觉罗氏(1592—164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母叶赫纳拉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初一,皇太极在沈阳被推举袭承汗位,纪元天聪。

继位后,皇太极学习汉族文化,命儒臣翻译汉字书籍。仿明制,设内三院,六部,独主政务。又设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国家机构。集中了汗权,加强了专制统治。皇太极决意承袭父志,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统治。于天聪十年(1636年)五月,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改女真为满洲。其后将主要兵力用于对明战争。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猝死于盛京后宫,年52岁,葬沈阳昭陵。

1024px-qing_yiming_qingtaizongchongdehuangdichaofuxiang

顺治帝福临1643—1661年

清世祖顺治皇帝名福临,爱新觉罗氏(1638—1661年)。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母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只有6岁的福临,在叔父摄政睿亲王多尔衮辅佐下即帝位,改元顺治,并于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由沈阳进北京,在太和门举行了登极大典,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顺治本想有番作为,但朝中反对汉化的旧大臣势力强大,令顺治在政治上受掣肘。政治失意,使他沉溺于与其弟媳董鄂氏的爱情之中,其后笃信佛教,产生遁入空门的思想。当皇贵妃董鄂氏死后,他健康亦转差,24岁时又染上天花,终在1661年病逝,骨灰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孝陵。

1024px-qing_yiming_qingshizushunzhihuangdichaofuxiang

康熙帝玄烨1661—1722年

康熙大帝即清圣祖,名玄烨(1654—1722年)。八岁即位,十余岁时,以计除去辅政大臣鳌拜,将统治权收归己有。亲政以后,勦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订“尼布楚条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

康熙大帝还大胆改革清初的落后制度和政策,推崇儒学与汉文化,缓和满、汉矛盾,复兴社会经济,致力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位61年(1661—1722年),为清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史家将之与雍正、乾隆并举,誉为“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emperor_kangxi

雍正帝胤禛1722—1735年

胤禛(1678—1735年)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在皇位争夺战中,胤禛取得皇位,改元雍正。雍正诚信佛教,却攻于心计,性格刚毅,处事果断。在位仅13年(1722—1735年),但他励精图治,力求改革,整顿吏治,对满清的赋役做了重大改革。此外还扩大垦田,创设军机处,革除旗主。又平定青海,西藏,巩固边疆。雍正统治期间促进了生产发展,令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政局稳定,边疆巩固,为乾隆创建“大清全盛之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是有作为的皇帝。

portrait_of_the_yongzheng_emperor_in_court_dress

乾隆帝弘历1735—1795年

弘历(1711—1799年)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雍正死后继承皇位,改元乾隆,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登基,成为清朝第六位皇帝,是在位最久,年寿最高的皇帝。

乾隆继位时的清王朝社会上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再经乾隆的励精图治,使清王朝达到强盛的顶点。乾隆在位期间,最重要的业绩是对西北边疆的经营和管理,巩固和发展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天中国固有版图。乾隆在位60年(1735—1795年),但后期却好大喜功,宠信奸臣和珅,贪污贿赂盛行,使清朝腐败之风滋长,加剧了统治危机,更令清王朝由盛转衰。因此乾隆时代可说是清王朝的转捩点。

1024px-qing_langshininghuiqinggaozongganlongdichaofuxiang

嘉庆帝颙琰1796—1820年

清仁宗嘉庆皇帝名颙琰,爱新觉罗氏(1760—1820年)。清高宗乾隆皇帝第十五子,母贵妃魏佳氏。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被正式立为皇太子。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内禅,即帝位,年号嘉庆。即位之初,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皇帝控制。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后,颙琰开始亲政。

嘉庆帝整饬内政,整肃纲纪,可惜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他倾尽全力,大举围剿镇压川、楚、陕农民大起义。嘉庆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监接应下冲进皇宫。嘉庆帝下诏捕杀在所有天理教起义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嘉庆帝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要求。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卒于避暑山庄,终年61岁,葬河北易县清西陵之昌陵。

1024px-qing_yiming_qingrenzongjiaqinghuangdichaofuxiang

道光帝旻宁1820—1850年

清宣宗道光皇帝名旻宁,爱新觉罗氏(1782—1850年)。清仁宗嘉庆皇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即帝位,年号道光。旻宁即位后,励精图治,实行改革,节省开支,整顿吏治。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支持林则徐禁烟措施,指示林则徐于广州销毁鸦片二百多万斤,英国因而发动了鸦片战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清政府派遣的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后来,又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一日于圆明园逝世,葬河北易县清西陵之慕陵。

1024px-qing_yiming_qingxuanzongdaoguanghuangdichaofuxiang

咸丰帝奕詝1850—1861年

清文宗咸丰皇帝名奕詝,爱新觉罗氏(1831—1861年)。清宣宗道光皇帝第四子,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继位,年号咸丰。咸丰即位后,面对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经历了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后再发生英法联军。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咸丰帝自圆明园逃到热河(今承德市)。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皇帝病死于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年31岁,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定陵。

1024px-xianfenghuangdichaofuxiang

同治帝载淳1861—1875年

清穆宗同治皇帝名载淳,爱新觉罗氏(1856—1875年)。清文宗咸丰皇帝独子,母为懿嫔叶赫那拉氏,即慈禧皇太后。1861年,年仅6岁的载淳即位,年号同治。由于载淳年幼,慈禧与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同治十一年(1872年),载淳已17岁,两宫太后不得已交出权力,实行归政。但载淳仍未能摆脱慈禧太后的干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载淳染上天花,于十二月初五死于养心殿东暖阁,年仅19岁,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惠陵。

1024px-qing_yiming_qingmuzongtongzhihuangdichaofuxiang

光绪帝载湉1875—1908年

清德宗光绪皇帝名载湉,爱新觉罗氏(1871—1908年)。生父为醇亲王奕𫍽,生母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同治十三年(1875年)同治皇帝驾崩,载湉被慈禧太后选为继位人。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命年仅4岁的载湉继清文宗为子,次年嗣承皇位,年号光绪。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

由于朝政被慈禧控制,光绪帝形同傀儡。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沦陷,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第二年自西安回京后,光绪帝仍被幽禁于瀛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先慈禧太后一天去世,终年38岁,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之崇陵。

1024px-emperor_guangxu

宣统帝溥仪1908—1911年

溥仪(1906—1967年)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他的父亲是德宗光绪帝五弟、醇亲王载沣,母亲是清末重臣荣禄之女幼兰。由于德宗无子嗣,慈禧太后在去世前选中年仅3岁的溥仪继承大统,于1908年12月2日,于紫禁城登基为清朝第十二代皇帝,改元宣统,父亲出任摄政王职掌国政。

宣统朝在内忧外患中挨过了3个年头。1911年发生武昌起义,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以皇太后隆裕的名义颁布清帝退位诏书,溥仪得以保留皇帝尊号暂居紫禁城。1924年12月5日,京畿警卫司令鹿钟麟率军警20人,由神武门入宫,担负驱逐溥仪出宫的使命。下午4时10分,溥仪及其后妃等离开紫禁城,迁往德胜桥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患肾癌,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逝,终年61岁。

puyi-manchukuo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