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代的开国君主。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尧舜时期,洪水泛滥为害,因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位期间分中国为九州,平服了九黎、三苗等南方部族。禹一向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后世贤君的典范。他在位八年而卒,本拟禅让于大臣益,但人民还是拥立他的儿子启,故此开创君主世袭之制。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在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商代的开国君主。姓子,名履。初居亳,本为夏朝的一个诸侯,后因夏桀昏庸无道,汤兴兵伐桀,成功推翻夏朝,建立商朝。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影响远至黄河上游,氐、羌部落都来纳贡归服。汤连带担任部落首领17年,前后在位30年而驾崩。
姓姬名昌,商纣时为周族首领,封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他积善行仁,深得人民爱戴。纣王怕姬昌强大,把他囚禁,后来获释。姬昌多行仁政,天下诸侯多所归从,为周人以后东进灭商奠定基础。后来儿子姬发(周武王)得天下后,追尊他为文王。
姓姬名宫涅,宣王子。西周末年国家已趋败落,幽王却依然贪图享乐,不顾国事。他废申后而立褒姒,以“烽火戏诸侯”来博取褒姒一笑。最后更废嫡立庶,将太子宜臼废掉,结果引起申后之父申侯不满。公元前771年,申侯举兵攻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但却无人出兵救援,最终在骊山被杀,导致西周灭亡。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政。主要诸侯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 等。
战国时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的地区,先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生于赵国首都邯郸。22岁在雍城加冕,开始亲政。他首先诛杀后党,清除权臣,然后招揽人才,重用客卿,奖励耕战。他同时亦调兵遣将,用10年时间,吞并六国,并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建立秦朝。
秦始皇即位后把古时的皇与帝合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废封建,行郡县,以集权中央;统一度量衡与文字;开辟驰道,修筑长城,以巩固国防。为了消除反对势力与箝制思想,他没收民间兵器,又焚书坑儒。五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最终于公元前210年,死于巡游途中。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击破楚王项羽,即帝位,再建统一皇朝──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东蒙古高原为东胡后裔乌桓、鲜卑分布地。大漠南北为匈奴地。青藏高原为诸羌地。云南西南部则为哀牢夷地。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五位皇帝,生于公元前157年,16岁登基为帝。他开创西汉最强盛的时代,在继承文景之治的富强基础之上,即位后励精图治,对内揽人才、兴文教、振经济,对外伐四夷、通西域、显国威。可惜晚年反复无常,而且迷信多疑,终致巫蛊之祸。汉武帝在位55年,死于公元前87年。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先后削平王莽以来割据政权,恢复统一。延光二年 (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由于北边匈奴族内部分裂,鲜卑乘机拓展彊土,西击乌孙,东却扶余,尽据匈奴故地。其时青藏高原仍为诸羌所居。东北鸭绿江上游两岸则为高句丽国领土。
汉光武帝刘秀生于公元前6年,是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刘秀以恢复汉室为号召,起兵反对王莽。光武取河北,平王郎,降铜马,最后统一天下,定都洛阳,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期间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减赋税,建太学,倡儒术,修水利,为一代贤明君王。光武帝在位33年,公元57年病逝,终年64岁。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魏仍以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曹魏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生于公元155年,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最初参与镇压黄巾军,后起兵讨伐董卓,势力逐渐增强。公元196年,迎汉献帝定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公元200年,在官渡大败袁绍,随后逐渐统一中原。公元208年,率军南击刘表,在赤壁战败。此后改取守势,平定关陇、汉中,于公元220年病死。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武帝。曹操除以权谋,奸诈闻名外,亦是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文学家。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气魄沉雄,慷慨悲壮。
曹丕,字子桓,三国时魏武帝之子。生于公元187年,自幼随父征战,却性好文学,博闻强识,是文武双全的君主。他更是历代帝王中有名的文学家,著有《典论》及诗赋函札百余篇。曹丕最初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父卒,继为丞相。公元220年, 迫汉献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他在位期间排除异己,但在民生方面却采取宽仁政策,减少徭役和兵役。曹丕卒于公元226年,终年40岁。
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县人。生于公元162年,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县尉。后得诸葛亮辅佐,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公元221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刘备为了要夺回荆州,起兵伐吴,岂料全军覆没,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终年62岁。
孙权,字仲谋,生于公元182年,三国时吴帝国的创建者,孙坚次子。孙权聪明机智,跟随兄长孙策征战多年,曾参与平定江东。孙策猝亡后,孙权接掌江东。公元208年,在名将周瑜辅佐下,领导东吴在赤壁大败曹操,使天下成三国鼎立之势。孙权北拒曹操,西抗刘备,公元229年在武昌称帝,国号吴。在位期间曾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开发江南土地。可惜在位后期变得刚愎自用,宠信小人,猜忌群臣,赋税繁重,刑罚残酷,导致民怨四起。孙权卒于公元252年,终年71岁。
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之子,生于公元236年,为晋朝开国君主。司马昭死,司马炎于公元265年继位为晋王,后逼魏帝让位,乃登上帝位,建都洛阳。公元280年灭吴,统一中国,他在位26年,期间大封宗室,以培植拥护朝廷势力,结果种下其后皇室内讧的祸根。晋武帝生活荒淫,后宫三千。他死后不久,全国即陷入分裂局面。
自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属国的西北是乌孙国。青藏高原有吐谷浑及宝髻、孙波、女国等羌族聚居。
司马睿,生于公元276年,最初袭封琅琊王。317年,晋愍帝在北方被匈奴所杀。司马睿在王氏世家支持下在建业称帝,是为晋元帝,历史上把他所建立的政权称为东晋。他称帝后,多方面照顾世家大族,导致大族势力坐大。元帝密谋削除大族王氏势力,反被先发制人,起兵攻入建康。司马睿最终于322年忧愤而死,终年46岁。
公元420年,刘裕自立为帝,是为南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北方统一,与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其时,魏之东北为契丹、室韦、勿吉等。漠北为柔然、高车、契骨。西域为乌孙、悦般、于阗等。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党项、女国、象雄等。
拓跋宏,生于公元467年,公元471—499年在位。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刻意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他不但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更奖励鲜卑和汉族通婚。此外,他亦大兴文教,提高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更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等。孝文帝卒于公元499年,终年33岁。他虽英年早逝,但改革对日后中国各民族的融合产生了积极作用。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后,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后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据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辽东为高丽国地,高丽东北至海为靺鞨诸部。靺鞨之西为室韦诸部。室韦之南至隋边塞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则位于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为女国,中部为宝髻、孙波等,东部则为附国等。
杨坚,生于公元541年, 581年逼北周静帝禅位,改国号为隋。隋文帝即位后,积极准备统一大业。589年,成功灭陈,结束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全国归于统一。隋朝统一后,社会秩序安定,实施府兵制、均田制,又改革官制。他所建立的制度,亦为后世所承袭。晚年,杨坚废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最终,杨广于604年弑父自立,终年64岁。
杨广,隋文帝杨坚的次子,生于公元569年。公元604年7月,弑父夺位,是为炀帝。他为人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残酷猜忌。他又远征高丽,开凿运河,赋役繁苛,劳民伤财,结果导致隋末各地农民军纷纷起义,群雄割据。公元616年炀帝逃到江都,并于公元618年为部将宇文化及所弑,导致隋朝灭亡。
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渐次削平隋末以来割据群雄,至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完成统一。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 灭高丽后,唐版图臻于极盛。吐蕃兴起于七世纪初,据青藏高原一带,连年与唐争衡。 唐之西南为濮子、金齿等部。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为靺鞨、室韦诸部。
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北)人,唐代开国君主。生于公元566年,世代显贵,为军事重镇太原留守,兼领潼关以西的军事指挥大权。李渊见隋炀帝无道,天下大乱,于公元618年起兵太原,问鼎关中,自立为帝,定都长安,创建大唐。李渊建国后陆续削平各地群雄,统一全国,实为一代创业之主。他在位九年,公元626年传位于次子世民,自称太上皇,卒于公元635年。
李世民为高祖李渊之次子,生于公元599年,是史上的一代明君。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公元626年,李世民率部属在宫城的北面玄武门内,杀太子李建成和弟李元吉,是为“玄武门之变”。同年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他亦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为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公元649年,唐太宗病死,终年51岁。
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氏生于公元624年,14岁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后,于公元655年立武氏为皇后。
武则天资质聪慧,深谋权术。由于高宗晚年体弱多病,武则天遂执掌国柄,威势日重。公元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公元684年,武则天废中宗,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武则天最终亦于公元690年废睿宗,自行称帝,改国号周,并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公元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同年十一月去世,终年82岁。
李隆基生于公元685年,统治唐朝长达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公元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诛韦皇后,拥立睿宗李旦再次即位。公元712年,睿宗禅位于李隆基,是为玄宗。玄宗在位44年间,前30年开元之治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由于其怠政加上政策失误,以及重用杨国忠、安禄山等人,导致了后来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亦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逃往四川避难。公元756年,三子李亨在灵武自立为帝,即唐肃宗,并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于公元762年病逝,死后葬于泰陵。
唐亡于公元907年,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统治黄河流域一带。淮水以南至广东的地区,先后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荆南、楚、南汉所分据,北汉则割据太原;合计而成所谓的“十国”。
李煜,字重光,生于公元937年,为元宗李璟的第六子。960年嗣位, 975年亡国,978年被毒死,是个治国无能,纵情享乐的末代皇帝。李煜与其父李璟皆精诗词书画,尤其是词,善以白描抒情,情感真切,是千古词宗。李煜是个文人,不懂政治,却生在帝王家,是命运的捉弄。一曲《虞美人》更为千古绝唱,史称李煜为李后主。
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统一。传至1127年金兵破京师,徽钦二宗被掳北去,是为北宋。自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初为辽、北宋南北对峙时期。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宋朝开国君主,涿州人,生于公元927年。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曾随周世宗南征北讨,屡立战功。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改国号宋,结束五代扰攘多年的局面。宋太祖在位17年(公元960—976年),务农兴学,慎刑薄敛,予民休息,但过度重文轻武、偏重防内,造成宋朝长期积弱不振。
赵佶生于公元1082年,在位期间 (1100—1125年)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只顾享乐,不理政事。加上官僚集团趁机敛财,把北宋江山断送给北方的金朝。公元1127年靖康之难后,被金兵俘虏北去,金主封他为昏德侯,其后于1135年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徽宗虽然不善治国,但却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所创的“瘦金体”书法和他的画作都是艺术精品。
南宋(1127—1279年)。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攻占北宋都城开封(今属河南)。次年二月,废宋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同年五月,宋室皇族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天河南省的商丘市)即位,仍沿用大宋国号,史称南宋,年号建炎,是为宋高宗。金军南下,高宗不断南逃。 1138 年,高宗定都临安,从此,形成了南宋偏安的局面。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宋室投降。部分大臣南下福建、广东重建小朝廷。 1279年,南宋终被元军灭亡。 西夏、大理、吐蕃诸部,疆界与北宋时相若。其时,蒙古高原为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鞑靼部族所有。
赵构,宋徽宗的第九子,生于公元1107年。靖康之难后,他不顾反对声音,弃黄河流域,迁都临安,是为宋高宗。高宗即位后,免除主战派官员李纲和宗泽等人职务,以秦桧为相,杀岳飞,与金议和,奉表称臣,遂成偏安之局。高宗于1162年禅位于孝宗,自称太上皇帝,后死于1187年,终年81岁。
辽(公元916-1125年),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契丹族是中国北方古老民族之一。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并征服了突厥、党项、吐谷浑等,正式称帝,建立契丹政权,改元神册,国号辽,历史上又称大契丹。1125年被女真人所灭。辽亡后,契丹皇族耶律大石北走可敦城,建立西辽,在历史上存在近百年。除辽、北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辽太祖姓耶律,名亿,字阿保机,辽开国君主,生于公元872年。他精于骑射,明达世务。901年,耶律阿保机总揽军政大权,率领军队连破室韦、奚部、女真,统一契丹各部,最后建立了契丹(辽)国。
建国后,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建筑城廓,创造契丹文化。他又发展农业、商业,促进了契丹民族封建化的过程。916年,群臣及诸属国上尊号曰大圣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册。辽太祖即帝位11年,死于公元926年,终年55岁。
金(1115—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部落后,于1115年于会宁府建都(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的南北夹击下灭亡。
完颜阿骨打,金人完颜部首领,是金国的建国者,生于公元1068年。他有勇略,善用兵。1113年,阿骨打继任都勃极烈(即大酋长),统一邻近各部,发动了反辽战争。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国称帝,国号大金。金建国后,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制作女真文,又与宋订约共同攻辽。1123年,阿骨打病逝,终年56岁。
1280年元朝完成大一统之后,建立四大汗国。阿尔泰山以西阿姆河以东是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阿姆河以西则为伊利(伊儿)汗国,花剌子模以北是钦察汗国。其版图东北抵鲸海(日本海)和朝鲜半岛中部,北至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南接尼波罗(今尼泊尔)、缅甸、越南,东南临海,幅员极为辽阔。
成吉思汗即铁木真,姓奇渥温,公元1162年生于于蒙古部的孛尔只巾氏族,为蒙古帝国的建国者。1189年,铁木真继承汗位。1206年,被蒙古各部推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有雄略,善用兵,武功极盛。他先后平西辽,灭西夏,攻破俄罗斯联军,版图跨欧亚两洲,威震域外。蒙古建国以后,除继续扩大疆土之外,他亦制定了军事、政治、法律等制度,改变了蒙古部族之间长期争战的局面,促进了蒙古社会的发展,推动草原文明走向鼎盛。1127年,成吉思汗病逝。他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被追尊为元太祖。
忽必烈生于公元1215年,父亲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蒙哥死后,忽必烈于1260年即位。1271年,建国号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消灭南宋,统一全国。忽必烈即位后,厘定官制、制定法律、禁止屠杀、发展教育,有助巩固统治。不过,他亦将各民族分为四等,刻意抬高蒙古人、色目人的地位,压迫汉人和南人,挑起民族矛盾。忽必烈于1294年病逝,终年80岁。
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后,即北伐中原,元帝北逃,明继续四出征讨,1386年终完成统一大业。1368年元帝被明军追击而北逃后,传至1402年去国号称鞑靼。鞑靼之西则为瓦刺。 十四世纪四十年代察合台汗国陷于分裂。永乐十六年(1418年), 东察合台汗西迁至亦力把里(新疆伊宁)。
朱元璋為濠州鍾離人,祖籍沛縣,生於公元1328年。自幼出家於皇覺寺為僧。1352年,朱元璋投郭子興部下,屢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獲郭子興提拔為鎮撫,又將養女馬氏許配予他為妻。後郭子興病逝,部將盡歸太祖。1368年明軍攻陷大都,元順帝北逃。同年朱元璋稱帝,建國號為大明,是為明太祖。他於1371年滅夏控制了四川,1381年再入雲南,1387年取遼東。至此,全國最終統一。
太祖在位期間,獨攬朝政,以嚴刑峻法治國,同時又嚴懲貪官污吏。民生方面,太祖很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廣修水利,鼓勵開墾,為明朝日後的發展建立了基礎。他於1398年病逝,死後傳位於皇太孫朱允炆,最終引發日後的靖難之變。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为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朝第二位皇帝,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于1403年取代明惠帝而为明成祖。明惠帝从此下落不明。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公元1360年,1370年封燕王,封国在北平。他勇敢善战,立过不少战功,早有觊觎皇位的野心。朱元璋死后,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有感藩王势力过大,威胁到他的皇位,计划削藩,为朱棣所洞悉,故乘机起兵“靖难”。经过三年的战争,朱棣于1402年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
成祖即位后,迁都北京,并五次亲征漠北。在外则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在内继续执行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建设等政策,加强对北方的管治。他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编修《永乐大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明成祖对明王朝的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为明朝强盛之主,于1424年病逝,终年65岁。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为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仅十个月,于洪熙元年五月暴死,终年48岁,葬于献陵。
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朱瞻基是明仁宗长子,在位十年(1426—1435年),庙号宣宗,谥号章皇帝。朱瞻基爱好书法绘画,常将自己的画作赏赐给重臣,在位期间着力经营画院。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乃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是明朝第六任及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天顺八年(1464年)朱祁镇病逝,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明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1457年在位),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宣宗御驾亲征,留下郕王朱祁钰作为监国,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又称景泰帝。
景泰八年正月,发生夺门之变,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二月,英宗废景泰帝为郕王,软禁于西苑。郕王薨,享年三十,葬于北京市玉泉山北麓景泰陵。明宪宗追认其皇帝之位,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初名朱见濬,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景泰三年(1452年)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于天顺八年(1464年)登基,年号成化。成化二十三年八月(1487年)宪宗驾崩,时年41岁。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于十三陵茂陵。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年号弘治。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在位18年,享年36岁,葬于泰陵,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朱祐樘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励精图治,史称“弘治中兴”。
明武宗朱厚照,弘治四年(1491年)九月二十四日生。明孝宗弘治皇帝长子。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武宗即位,年号正德,在位16年。1521年驾崩,终年31歳,死后葬北京十三陵之康陵,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朱厚照在位时醉心于淫乐,政治黑暗。
明世宗朱厚熄(1507—1566年),生于湖北安陆,父亲为兴献王朱祐杭。十三岁,袭封为王;十五岁,被迎到京师,入承大统。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以次年为嘉靖元年,至1566年驾崩,安葬于永陵。
明穆宗朱载垕(1537—1572年),明世宗朱厚熄的第三个儿子,嘉靖十八年(1539年)被封为裕王,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登基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隆庆。朱载垕在位六年,1572年因病逝世,葬于北京昌平明昭陵,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朱载垕为人贪于女色,生活淫乱。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明穆宗第三子,隆庆二年(1568年)二月册为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即位,次年改年号为万历,在位48年,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病逝,葬在定陵,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葬十三陵之定陵。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朱常洛于1620年登基,年号泰昌,但在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二十六日病逝,终年38岁。他在位仅一个月,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庆陵。
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明光宗的长子。1620—1627年在位,年号天启。1627年驾崩,时年23歳,庙号熹宗。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他在位期间宠信宦官魏忠贤,爱好油漆木工、房屋营造。
明思宗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生于公元1610年,为光宗的第五子。18岁登位,年号崇祯。他努力挽救频临灭亡的王朝,但明末的吏治败坏已至无可救药的地步,各地不断发生兵变、民变,而且规模愈来愈大。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而死,明王朝亦从此灭亡。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即帝位,改国号为清。先后统一东北诸部族,吞并漠南、蒙古,于1644年灭明朝,并不断拓展疆土,于1759年完成统一大业。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
清太祖名努尔哈赤,爱新觉罗氏(1559—1626年)。生于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县西南)一个奴隶主之家,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尔哈赤为长子。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创制满文。随着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另立国号的时机成熟。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南)建立“大金”国(后金),自立为汗,建元天命,设官建署。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反明,在1626年挥军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时,被明军炮火击伤。在撤围败退沈阳途中,患痛疽病死于叆鸡堡,年68岁,葬沈阳福陵。
清太宗名皇太极,爱新觉罗氏(1592—164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母叶赫纳拉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初一,皇太极在沈阳被推举袭承汗位,纪元天聪。
继位后,皇太极学习汉族文化,命儒臣翻译汉字书籍。仿明制,设内三院,六部,独主政务。又设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国家机构。集中了汗权,加强了专制统治。皇太极决意承袭父志,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统治。于天聪十年(1636年)五月,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改女真为满洲。其后将主要兵力用于对明战争。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猝死于盛京后宫,年52岁,葬沈阳昭陵。
清世祖顺治皇帝名福临,爱新觉罗氏(1638—1661年)。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母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只有6岁的福临,在叔父摄政睿亲王多尔衮辅佐下即帝位,改元顺治,并于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由沈阳进北京,在太和门举行了登极大典,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顺治本想有番作为,但朝中反对汉化的旧大臣势力强大,令顺治在政治上受掣肘。政治失意,使他沉溺于与其弟媳董鄂氏的爱情之中,其后笃信佛教,产生遁入空门的思想。当皇贵妃董鄂氏死后,他健康亦转差,24岁时又染上天花,终在1661年病逝,骨灰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孝陵。
康熙大帝即清圣祖,名玄烨(1654—1722年)。八岁即位,十余岁时,以计除去辅政大臣鳌拜,将统治权收归己有。亲政以后,勦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订“尼布楚条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
康熙大帝还大胆改革清初的落后制度和政策,推崇儒学与汉文化,缓和满、汉矛盾,复兴社会经济,致力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位61年(1661—1722年),为清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史家将之与雍正、乾隆并举,誉为“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胤禛(1678—1735年)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在皇位争夺战中,胤禛取得皇位,改元雍正。雍正诚信佛教,却攻于心计,性格刚毅,处事果断。在位仅13年(1722—1735年),但他励精图治,力求改革,整顿吏治,对满清的赋役做了重大改革。此外还扩大垦田,创设军机处,革除旗主。又平定青海,西藏,巩固边疆。雍正统治期间促进了生产发展,令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政局稳定,边疆巩固,为乾隆创建“大清全盛之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是有作为的皇帝。
弘历(1711—1799年)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雍正死后继承皇位,改元乾隆,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登基,成为清朝第六位皇帝,是在位最久,年寿最高的皇帝。
乾隆继位时的清王朝社会上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再经乾隆的励精图治,使清王朝达到强盛的顶点。乾隆在位期间,最重要的业绩是对西北边疆的经营和管理,巩固和发展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天中国固有版图。乾隆在位60年(1735—1795年),但后期却好大喜功,宠信奸臣和珅,贪污贿赂盛行,使清朝腐败之风滋长,加剧了统治危机,更令清王朝由盛转衰。因此乾隆时代可说是清王朝的转捩点。
清仁宗嘉庆皇帝名颙琰,爱新觉罗氏(1760—1820年)。清高宗乾隆皇帝第十五子,母贵妃魏佳氏。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被正式立为皇太子。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内禅,即帝位,年号嘉庆。即位之初,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皇帝控制。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后,颙琰开始亲政。
嘉庆帝整饬内政,整肃纲纪,可惜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他倾尽全力,大举围剿镇压川、楚、陕农民大起义。嘉庆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监接应下冲进皇宫。嘉庆帝下诏捕杀在所有天理教起义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嘉庆帝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要求。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卒于避暑山庄,终年61岁,葬河北易县清西陵之昌陵。
清宣宗道光皇帝名旻宁,爱新觉罗氏(1782—1850年)。清仁宗嘉庆皇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即帝位,年号道光。旻宁即位后,励精图治,实行改革,节省开支,整顿吏治。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支持林则徐禁烟措施,指示林则徐于广州销毁鸦片二百多万斤,英国因而发动了鸦片战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清政府派遣的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后来,又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一日于圆明园逝世,葬河北易县清西陵之慕陵。
清文宗咸丰皇帝名奕詝,爱新觉罗氏(1831—1861年)。清宣宗道光皇帝第四子,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继位,年号咸丰。咸丰即位后,面对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经历了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后再发生英法联军。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咸丰帝自圆明园逃到热河(今承德市)。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皇帝病死于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年31岁,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定陵。
清穆宗同治皇帝名载淳,爱新觉罗氏(1856—1875年)。清文宗咸丰皇帝独子,母为懿嫔叶赫那拉氏,即慈禧皇太后。1861年,年仅6岁的载淳即位,年号同治。由于载淳年幼,慈禧与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同治十一年(1872年),载淳已17岁,两宫太后不得已交出权力,实行归政。但载淳仍未能摆脱慈禧太后的干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载淳染上天花,于十二月初五死于养心殿东暖阁,年仅19岁,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惠陵。
清德宗光绪皇帝名载湉,爱新觉罗氏(1871—1908年)。生父为醇亲王奕𫍽,生母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同治十三年(1875年)同治皇帝驾崩,载湉被慈禧太后选为继位人。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命年仅4岁的载湉继清文宗为子,次年嗣承皇位,年号光绪。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
由于朝政被慈禧控制,光绪帝形同傀儡。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沦陷,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第二年自西安回京后,光绪帝仍被幽禁于瀛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先慈禧太后一天去世,终年38岁,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之崇陵。
溥仪(1906—1967年)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他的父亲是德宗光绪帝五弟、醇亲王载沣,母亲是清末重臣荣禄之女幼兰。由于德宗无子嗣,慈禧太后在去世前选中年仅3岁的溥仪继承大统,于1908年12月2日,于紫禁城登基为清朝第十二代皇帝,改元宣统,父亲出任摄政王职掌国政。
宣统朝在内忧外患中挨过了3个年头。1911年发生武昌起义,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以皇太后隆裕的名义颁布清帝退位诏书,溥仪得以保留皇帝尊号暂居紫禁城。1924年12月5日,京畿警卫司令鹿钟麟率军警20人,由神武门入宫,担负驱逐溥仪出宫的使命。下午4时10分,溥仪及其后妃等离开紫禁城,迁往德胜桥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患肾癌,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逝,终年61岁。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在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商代的开国君主。姓子,名履。初居亳,本为夏朝的一个诸侯,后因夏桀昏庸无道,汤兴兵伐桀,成功推翻夏朝,建立商朝。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影响远至黄河上游,氐、羌部落都来纳贡归服。汤连带担任部落首领17年,前后在位30年而驾崩。
姓姬名昌,商纣时为周族首领,封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他积善行仁,深得人民爱戴。纣王怕姬昌强大,把他囚禁,后来获释。姬昌多行仁政,天下诸侯多所归从,为周人以后东进灭商奠定基础。后来儿子姬发(周武王)得天下后,追尊他为文王。
姓姬名宫涅,宣王子。西周末年国家已趋败落,幽王却依然贪图享乐,不顾国事。他废申后而立褒姒,以“烽火戏诸侯”来博取褒姒一笑。最后更废嫡立庶,将太子宜臼废掉,结果引起申后之父申侯不满。公元前771年,申侯举兵攻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但却无人出兵救援,最终在骊山被杀,导致西周灭亡。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政。主要诸侯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 等。
战国时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的地区,先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生于赵国首都邯郸。22岁在雍城加冕,开始亲政。他首先诛杀后党,清除权臣,然后招揽人才,重用客卿,奖励耕战。他同时亦调兵遣将,用10年时间,吞并六国,并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建立秦朝。
秦始皇即位后把古时的皇与帝合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废封建,行郡县,以集权中央;统一度量衡与文字;开辟驰道,修筑长城,以巩固国防。为了消除反对势力与箝制思想,他没收民间兵器,又焚书坑儒。五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最终于公元前210年,死于巡游途中。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击破楚王项羽,即帝位,再建统一皇朝──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东蒙古高原为东胡后裔乌桓、鲜卑分布地。大漠南北为匈奴地。青藏高原为诸羌地。云南西南部则为哀牢夷地。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五位皇帝,生于公元前157年,16岁登基为帝。他开创西汉最强盛的时代,在继承文景之治的富强基础之上,即位后励精图治,对内揽人才、兴文教、振经济,对外伐四夷、通西域、显国威。可惜晚年反复无常,而且迷信多疑,终致巫蛊之祸。汉武帝在位55年,死于公元前87年。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先后削平王莽以来割据政权,恢复统一。延光二年 (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由于北边匈奴族内部分裂,鲜卑乘机拓展彊土,西击乌孙,东却扶余,尽据匈奴故地。其时青藏高原仍为诸羌所居。东北鸭绿江上游两岸则为高句丽国领土。
汉光武帝刘秀生于公元前6年,是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刘秀以恢复汉室为号召,起兵反对王莽。光武取河北,平王郎,降铜马,最后统一天下,定都洛阳,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期间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减赋税,建太学,倡儒术,修水利,为一代贤明君王。光武帝在位33年,公元57年病逝,终年64岁。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魏仍以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曹魏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生于公元155年,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最初参与镇压黄巾军,后起兵讨伐董卓,势力逐渐增强。公元196年,迎汉献帝定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公元200年,在官渡大败袁绍,随后逐渐统一中原。公元208年,率军南击刘表,在赤壁战败。此后改取守势,平定关陇、汉中,于公元220年病死。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武帝。曹操除以权谋,奸诈闻名外,亦是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文学家。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气魄沉雄,慷慨悲壮。
曹丕,字子桓,三国时魏武帝之子。生于公元187年,自幼随父征战,却性好文学,博闻强识,是文武双全的君主。他更是历代帝王中有名的文学家,著有《典论》及诗赋函札百余篇。曹丕最初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父卒,继为丞相。公元220年, 迫汉献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他在位期间排除异己,但在民生方面却采取宽仁政策,减少徭役和兵役。曹丕卒于公元226年,终年40岁。
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县人。生于公元162年,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县尉。后得诸葛亮辅佐,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公元221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刘备为了要夺回荆州,起兵伐吴,岂料全军覆没,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终年62岁。
孙权,字仲谋,生于公元182年,三国时吴帝国的创建者,孙坚次子。孙权聪明机智,跟随兄长孙策征战多年,曾参与平定江东。孙策猝亡后,孙权接掌江东。公元208年,在名将周瑜辅佐下,领导东吴在赤壁大败曹操,使天下成三国鼎立之势。孙权北拒曹操,西抗刘备,公元229年在武昌称帝,国号吴。在位期间曾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开发江南土地。可惜在位后期变得刚愎自用,宠信小人,猜忌群臣,赋税繁重,刑罚残酷,导致民怨四起。孙权卒于公元252年,终年71岁。
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之子,生于公元236年,为晋朝开国君主。司马昭死,司马炎于公元265年继位为晋王,后逼魏帝让位,乃登上帝位,建都洛阳。公元280年灭吴,统一中国,他在位26年,期间大封宗室,以培植拥护朝廷势力,结果种下其后皇室内讧的祸根。晋武帝生活荒淫,后宫三千。他死后不久,全国即陷入分裂局面。
自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属国的西北是乌孙国。青藏高原有吐谷浑及宝髻、孙波、女国等羌族聚居。
司马睿,生于公元276年,最初袭封琅琊王。317年,晋愍帝在北方被匈奴所杀。司马睿在王氏世家支持下在建业称帝,是为晋元帝,历史上把他所建立的政权称为东晋。他称帝后,多方面照顾世家大族,导致大族势力坐大。元帝密谋削除大族王氏势力,反被先发制人,起兵攻入建康。司马睿最终于322年忧愤而死,终年46岁。
公元420年,刘裕自立为帝,是为南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北方统一,与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其时,魏之东北为契丹、室韦、勿吉等。漠北为柔然、高车、契骨。西域为乌孙、悦般、于阗等。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党项、女国、象雄等。
拓跋宏,生于公元467年,公元471—499年在位。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刻意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他不但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更奖励鲜卑和汉族通婚。此外,他亦大兴文教,提高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更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等。孝文帝卒于公元499年,终年33岁。他虽英年早逝,但改革对日后中国各民族的融合产生了积极作用。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后,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后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据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辽东为高丽国地,高丽东北至海为靺鞨诸部。靺鞨之西为室韦诸部。室韦之南至隋边塞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则位于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为女国,中部为宝髻、孙波等,东部则为附国等。
杨坚,生于公元541年, 581年逼北周静帝禅位,改国号为隋。隋文帝即位后,积极准备统一大业。589年,成功灭陈,结束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全国归于统一。隋朝统一后,社会秩序安定,实施府兵制、均田制,又改革官制。他所建立的制度,亦为后世所承袭。晚年,杨坚废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最终,杨广于604年弑父自立,终年64岁。
杨广,隋文帝杨坚的次子,生于公元569年。公元604年7月,弑父夺位,是为炀帝。他为人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残酷猜忌。他又远征高丽,开凿运河,赋役繁苛,劳民伤财,结果导致隋末各地农民军纷纷起义,群雄割据。公元616年炀帝逃到江都,并于公元618年为部将宇文化及所弑,导致隋朝灭亡。
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渐次削平隋末以来割据群雄,至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完成统一。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 灭高丽后,唐版图臻于极盛。吐蕃兴起于七世纪初,据青藏高原一带,连年与唐争衡。 唐之西南为濮子、金齿等部。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为靺鞨、室韦诸部。
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北)人,唐代开国君主。生于公元566年,世代显贵,为军事重镇太原留守,兼领潼关以西的军事指挥大权。李渊见隋炀帝无道,天下大乱,于公元618年起兵太原,问鼎关中,自立为帝,定都长安,创建大唐。李渊建国后陆续削平各地群雄,统一全国,实为一代创业之主。他在位九年,公元626年传位于次子世民,自称太上皇,卒于公元635年。
李世民为高祖李渊之次子,生于公元599年,是史上的一代明君。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公元626年,李世民率部属在宫城的北面玄武门内,杀太子李建成和弟李元吉,是为“玄武门之变”。同年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他亦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为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公元649年,唐太宗病死,终年51岁。
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氏生于公元624年,14岁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后,于公元655年立武氏为皇后。
武则天资质聪慧,深谋权术。由于高宗晚年体弱多病,武则天遂执掌国柄,威势日重。公元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公元684年,武则天废中宗,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武则天最终亦于公元690年废睿宗,自行称帝,改国号周,并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公元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同年十一月去世,终年82岁。
李隆基生于公元685年,统治唐朝长达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公元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诛韦皇后,拥立睿宗李旦再次即位。公元712年,睿宗禅位于李隆基,是为玄宗。玄宗在位44年间,前30年开元之治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由于其怠政加上政策失误,以及重用杨国忠、安禄山等人,导致了后来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亦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逃往四川避难。公元756年,三子李亨在灵武自立为帝,即唐肃宗,并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于公元762年病逝,死后葬于泰陵。
唐亡于公元907年,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统治黄河流域一带。淮水以南至广东的地区,先后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荆南、楚、南汉所分据,北汉则割据太原;合计而成所谓的“十国”。
李煜,字重光,生于公元937年,为元宗李璟的第六子。960年嗣位, 975年亡国,978年被毒死,是个治国无能,纵情享乐的末代皇帝。李煜与其父李璟皆精诗词书画,尤其是词,善以白描抒情,情感真切,是千古词宗。李煜是个文人,不懂政治,却生在帝王家,是命运的捉弄。一曲《虞美人》更为千古绝唱,史称李煜为李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