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前21世紀初 —約前16世紀初
  • 約前16世紀初—約前11世紀初
  • 西周

    約前11世紀初—前771年
  • 春秋

    公元前770 —前476年
  • 戰國

    公元前475 —前221年
  • 公元前221—前206年
  • 西漢

    公元前202—8年
  • 東漢

    公元25—220年
  • 三國

    公元220—280年
  • 西晉

    公元265—316年
  • 東晉

    公元317—420年
  • 南北朝

    公元420—589年
  • 公元581—618年
  • 公元618—907年
  • 五代十國

    公元907—979年
  • 北宋

    公元960—1127年
  • 南宋

    公元1127—1279年
  • 公元907—1125年
  • 公元1115—1234年
  • 公元1271—1368年
  • 公元1368—1644年
  • 公元1644—1911年
  • 朝代版圖
  • 太康
  • 仲康
  • 少康
  • 不降
  • 孔甲
  • 朝代版圖
  • 成湯
  • 太丁
  • 外丙
  • 仲壬
  • 太甲
  • 沃丁
  • 太庾
  • 小甲
  • 雍己
  • 太戊
  • 仲丁
  • 外壬
  • 河亶甲
  • 祖乙
  • 祖辛
  • 沃甲
  • 祖丁
  • 南庚
  • 陽甲
  • 盤庚
  • 小辛
  • 小乙
  • 武丁
  • 祖庚
  • 祖甲
  • 廩辛
  • 康丁
  • 武乙
  • 文丁
  • 帝乙
  • 帝辛(紂)
  • 朝代版圖
  • 周文王(姬昌)
  • 周武王(姬發)
  • 周成王
  • 周康王
  • 周昭王
  • 周穆王
  • 周共王
  • 周懿王
  • 周孝王
  • 周夷王
  • 周厲王
  • 周宣王
  • 周幽王
  • 朝代版圖
  • 晉文公
  • 齊桓公
  • 秦穆公
  • 宋襄公
  • 楚莊王
  • 吳王闔閭
  • 越王勾踐
  • 朝代版圖
  • 秦孝公
  • 齊威王
  • 楚悼王
  • 魏惠王
  • 燕昭王
  • 韓宣惠王
  • 趙武靈王
  • 朝代版圖
  • 秦始皇(嬴政)
  • 秦二世(嬴胡亥)
  • 子嬰
  • 朝代版圖
  • 漢高祖(劉邦)
  • 漢惠帝
  • 漢文帝
  • 漢景帝
  • 漢武帝(劉徹)
  • 漢昭帝
  • 漢宣帝
  • 漢元帝
  • 漢成帝
  • 漢哀帝
  • 漢平帝
  • 孺子嬰
  • 朝代版圖
  • 光武帝(劉秀)
  • 漢明帝
  • 漢章帝
  • 漢和帝
  • 漢殤帝
  • 漢安帝
  • 漢順帝
  • 漢沖帝
  • 漢質帝
  • 漢桓帝
  • 漢靈帝
  • 漢獻帝
  • 朝代版圖
  • 魏國
    (220 - 265年)
  • 魏武帝(曹操)
  • 魏文帝(曹丕)
  • 魏明帝
  • 魏齊王
  • 魏高貴鄉公
  • 魏元帝
  • 蜀漢
    (221 - 263年)
  • 漢昭烈帝(劉備)
  • 蜀漢後主(劉禪)
  • 吳國
    (222 - 280年)
  • 吳太祖(孫權)
  • 會稽王
  • 吳景帝
  • 烏程侯(孫皓)
  • 朝代版圖
  • 晉武帝(司馬炎)
  • 晉惠帝
  • 晉懷帝
  • 晉愍帝
  • 朝代版圖
  • 晉元帝(司馬睿)
  • 晉明帝
  • 晉成帝
  • 晉康帝
  • 晉穆帝
  • 晉哀帝
  • 晉廢帝
  • 簡文帝
  • 孝武帝
  • 晉安帝
  • 晉恭帝
  • 朝代版圖
  • 南朝 · 宋
    (420 - 479年)
  • 宋武帝(劉裕)
  • 宋少帝
  • 宋文帝
  • 孝武帝
  • 前廢帝
  • 宋明帝
  • 後廢帝
  • 宋順帝
  • 南朝 · 齊
    (479 - 502年)
  • 齊高帝(蕭道成)
  • 齊武帝
  • 鬱林王
  • 海陵王
  • 齊明帝
  • 東昏侯
  • 齊和帝
  • 南朝 · 梁
    (502 - 557年)
  • 梁武帝(蕭衍)
  • 簡文帝
  • 梁元帝
  • 梁敬帝
  • 南朝 · 陳
    (557 - 589年)
  • 陳武帝(陳霸先)
  • 陳文帝
  • 陳廢帝
  • 陳宣帝
  • 陳後主
  • 北朝 · 魏
    (386 - 556年)
  • 道武帝(拓跋珪)
  • 明元帝
  • 太武帝(拓跋燾)
  • 南安王
  • 文成帝
  • 獻文帝
  • 孝文帝(拓跋宏)
  • 宣武帝
  • 孝明帝
  • 孝莊帝
  • 長廣王
  • 節閔帝
  • 後廢帝
  • 魏出帝
  • 東魏
    (534 - 550年)
  • 孝靜帝
  • 西魏
    (535 - 556年)
  • 魏文帝
  • 魏廢帝
  • 魏恭帝
  • 北朝 · 齊
    (550 - 577年)
  • 文宣帝(高洋)
  • 齊廢帝
  • 孝昭帝
  • 武成帝
  • 齊後主
  • 齊幼主
  • 北朝 · 周
    (556 - 581年)
  • 孝閔帝
  • 周明帝
  • 周武帝(宇文邕)
  • 周宣帝
  • 周靜帝
  • 朝代版圖
  • 隋文帝(楊堅)
  • 隋煬帝(楊廣)
  • 隋恭帝
  • 朝代版圖
  • 唐高祖(李淵)
  • 唐太宗(李世民)
  • 唐高宗(李治)
  • 唐中宗
  • 唐睿宗
  • 則天皇帝(武則天)
  • 唐玄宗(李隆基)
  • 唐肅宗
  • 唐代宗
  • 唐德宗
  • 唐順宗
  • 唐憲宗
  • 唐穆宗
  • 唐敬宗
  • 唐文宗
  • 唐武宗
  • 唐宣宗
  • 唐懿宗
  • 唐僖宗
  • 唐昭宗
  • 唐哀帝
  • 朝代版圖
  • 五代 · 後梁
    (907 - 923年)
  • 梁太祖(朱全忠)
  • 梁郢王
  • 梁末帝
  • 五代 · 後唐
    (923 - 936年)
  • 唐莊宗(李存勗)
  • 唐明宗
  • 愍皇帝
  • 唐末帝
  • 五代 · 後晉
    (936 - 946年)
  • 晉高祖(石敬塘)
  • 晉出帝
  • 五代 · 後漢
    (947 - 950年)
  • 漢高祖(劉知遠)
  • 漢隱帝
  • 五代 · 後周
    (951 - 960年)
  • 周太祖(郭威)
  • 周世宗(柴榮)
  • 周恭帝
  • 十國 · 前蜀
    (907 - 925年)
  • 前蜀高祖
  • 前蜀後主
  • 十國 · 後蜀
    (934 - 965年)
  • 後蜀高祖
  • 後蜀後主
  • 十國 · 吳
    (902 - 937年)
  • 吳太祖
  • 吳烈祖
  • 吳高祖
  • 吳睿帝
  • 十國 · 南唐
    (937 - 975年)
  • 南唐烈祖
  • 南唐元宗(李璟)
  • 南唐後主(李煜)
  • 十國 · 閩
    (909 - 945年)
  • 閩太祖
  • 閩嗣王
  • 閩惠帝
  • 閩康宗
  • 閩景宗
  • 天德帝
  • 十國 · 楚
    (927 - 951年)
  • 武穆王
  • 衡陽王
  • 文昭王
  • 楚廢王
  • 恭孝王
  • 十國 · 南漢
    (917 - 971年)
  • 南漢高祖
  • 南漢殤帝
  • 南漢中宗
  • 南漢後主
  • 十國 · 荊南
    (924 - 963年)
  • 武信王
  • 文獻王
  • 貞懿王
  • 高保勗
  • 高繼沖
  • 十國 · 吳越
    (907 - 978年)
  • 武肅王
  • 文穆王
  • 忠獻王
  • 忠遜王
  • 忠懿王
  • 十國 · 北漢
    (951 - 979年)
  • 北漢世祖
  • 北漢睿宗
  • 北漢少主
  • 英武帝
  • 朝代版圖
  • 宋太祖(趙匡胤)
  • 宋太宗(趙匡義)
  • 宋真宗
  • 宋仁宗
  • 宋英宗
  • 宋神宗
  • 宋哲宗
  • 宋徽宗(趙佶)
  • 宋欽宗
  • 朝代版圖
  • 宋高宗(趙構)
  • 宋孝宗
  • 宋光宗
  • 宋寧宗
  • 宋理宗
  • 宋度宗
  • 宋恭帝
  • 宋端宗
  • 宋衛王(趙昺)
  • 朝代版圖
  •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 遼太宗
  • 遼世宗
  • 遼穆宗
  • 遼景宗
  • 遼聖宗
  • 遼興宗
  • 遼道宗
  • 天祚帝
  • 朝代版圖
  •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 金太宗
  • 金熙宗
  • 海陵王(完顏亮)
  • 金世宗
  • 金章宗
  • 衛紹王
  • 金宣宗
  • 金哀宗
  • 朝代版圖
  • 元太祖(成吉思汗)
  • 元太宗(窩闊台)
  • 昭慈皇后
  • 元定宗(貴由)
  • 欽淑皇后
  • 元憲宗(蒙哥)
  • 元世祖(忽必烈)
  • 元成宗
  • 元武宗
  • 元仁宗
  • 元英宗
  • 泰定帝
  • 天順帝
  • 元文宗
  • 元明宗
  • 元寧宗
  • 元順帝
  • 朝代版圖
  • 明太祖(洪武)
  • 明惠帝(建文)
  • 明成祖(永樂)
  • 明仁宗(洪熙)
  • 明宣宗(宣德)
  • 明英宗(正統、天順)
  • 明景帝(景泰)
  • 明憲宗(成化)
  • 明孝宗(弘治)
  • 明武宗(正德)
  • 明世宗(嘉靖)
  • 明穆宗(隆慶)
  • 明神宗(萬曆)
  • 明光宗(泰昌)
  • 明熹宗(天啟)
  • 明思宗(崇禎)
  • 朝代版圖
  • 太祖努爾哈赤
    1616—1626年
  • 太宗皇太極
    1626—1643年
  • 順治帝福臨
    1643—1661年
  • 康熙帝玄燁
    1661—1722年
  • 雍正帝胤禛
    1722—1735年
  • 乾隆帝弘曆
    1735—1795年
  • 嘉慶帝顒琰
    1796—1820年
  • 道光帝旻寧
    1820—1850年
  • 咸豐帝奕詝
    1850—1861年
  • 同治帝載淳
    1861—1875年
  • 光緒帝載湉
    1875—1908年
  • 宣統帝溥儀
    1908—1911年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_xia

夏朝

夏朝活動的主要區域是黃河中下游一帶(相當於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區),都城建於安邑。

yu

夏禹

夏代的開國君主。顓頊之孫,姓姒氏,號禹。堯舜時期,洪水泛濫為害,因治洪水有功,受舜禪讓為天子,世稱為大禹,在位期間分中國為九州,平服了九黎、三苗等南方部族。禹一向親近百姓,為民謀利,是後世賢君的典範。他在位八年而卒,本擬禪讓於大臣益,但人民還是擁立他的兒子啟,故此開創君主世襲之制。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2_shang

朝代版圖

商朝的統治區域,以現在的河南為中心。武丁在位時國勢鼎盛,勢力達於長江流域。曾多次遷都;盤庚時,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一帶)。在商的周圍,還有許多臣服於商的屬國,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tang

成湯

商代的開國君主。姓子,名履。初居亳,本為夏朝的一個諸侯,後因夏桀昏庸無道,湯興兵伐桀,成功推翻夏朝,建立商朝。湯建立商朝後,對內減輕徵斂,鼓勵生產,安撫民心,從而擴展了統治區域,影響遠至黃河上游,氐、羌部落都來納貢歸服。湯連帶擔任部落首領17年,前後在位30年而駕崩。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3_zhou

朝代版圖

滅商前,周族活動於黃河上游(今陝西、甘肅一帶)。周武王滅紂後,建立周朝,定都於鎬(今陝西西安附近),後遷洛邑。

zhouwenwang

周文王(姬昌)

姓姬名昌,商紂時為周族首領,封為「西伯」,建國於岐山之下。他積善行仁,深得人民愛戴。紂王怕姬昌強大,把他囚禁,後來獲釋。姬昌多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所歸從,為周人以後東進滅商奠定基礎。後來兒子姬發(周武王)得天下後,追尊他為文王。

周幽王

姓姬名宮涅,宣王子。西周末年國家已趨敗落,幽王卻依然貪圖享樂,不顧國事。他廢申后而立褒姒,以「烽火戲諸侯」來博取褒姒一笑。最後更廢嫡立庶,將太子宜臼廢掉,結果引起申后之父申侯不滿。公元前771年,申侯舉兵攻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但卻無人出兵救援,最終在驪山被殺,導致西周滅亡。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4_chunqiu

朝代版圖

春秋時,周王室衰微,諸侯專政。主要諸侯有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越 等。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5_zhanguo

朝代版圖

戰國時期,北起長城,南達長江流域的地區,先後出現了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大國。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6_qin

朝代版圖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皇朝。

qinshihuang

秦始皇 嬴政

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生於趙國首都邯鄲。22歲在雍城加冕,開始親政。他首先誅殺后黨,清除權臣,然後招攬人才,重用客卿,獎勵耕戰。他同時亦調兵遣將,用10年時間,吞併六國,並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建立秦朝。

秦始皇即位後把古時的皇與帝合稱為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廢封建,行郡縣,以集權中央;統一度量衡與文字;開闢馳道,修築長城,以鞏固國防。為了消除反對勢力與箝制思想,他沒收民間兵器,又焚書坑儒。五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最終於公元前210年,死於巡遊途中。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7_xihan

朝代版圖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擊破楚王項羽,即帝位,再建統一皇朝──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漢設西域都護府,統轄天山以南蔥嶺以東的西域諸國。東蒙古高原為東胡後裔烏桓、鮮卑分佈地。大漠南北為匈奴地。青藏高原為諸羌地。雲南西南部則為哀牢夷地。

hangaozu

漢高祖 (劉邦)

漢高祖劉邦,字季,江蘇沛縣人,生於公元前256年,著名反秦領袖。他性情豁達大度,知人善任,起初參加陳勝、吳廣起義,其後不斷集結力量,擴充勢力。公元前206年,劉邦攻進秦國的首都咸陽,滅了秦朝,被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他以蜀為基地,和項羽展開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張良、韓信、蕭何等人的輔助下,於公元前202年,打敗了楚軍,統一中國,建立漢朝。公元前195年,劉邦逝世,終年62歲。

hanwudi

漢武帝 (劉徹)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第五位皇帝,生於公元前157年,16歲登基為帝。他開創西漢最強盛的時代,在繼承文景之治的富強基礎之上,即位後勵精圖治,對內攬人才、興文教、振經濟,對外伐四夷、通西域、顯國威。可惜晚年反覆無常,而且迷信多疑,終致巫蠱之禍。漢武帝在位55年,死於公元前87年。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8_donghan

朝代版圖

東漢光武帝劉秀於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先後削平王莽以來割據政權,恢復統一。延光二年 (公元123年),東漢改西域都護府為西域長史府。由於北邊匈奴族內部分裂,鮮卑乘機拓展彊土,西擊烏孫,東卻扶餘,盡據匈奴故地。其時青藏高原仍為諸羌所居。東北鴨綠江上游兩岸則為高句麗國領土。

guangwudi

光武帝(劉秀)

漢光武帝劉秀生於公元前6年,是漢景帝後裔。新朝王莽末年,劉秀以恢復漢室為號召,起兵反對王莽。光武取河北,平王郎,降銅馬,最後統一天下,定都洛陽,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在位期間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減賦稅,建太學,倡儒術,修水利,為一代賢明君王。光武帝在位33年,公元57年病逝,終年64歲。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9_sanguo

朝代版圖

公元220年曹丕稱魏帝,221年劉備稱漢帝,222年孫權建年號,成三國鼎立之勢。魏仍以西域長史府領護除烏孫之外的西域諸國。曹魏東北境外為高句麗、挹婁、扶餘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為鮮卑。青藏高原為諸羌地。

caocao

魏武帝(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生於公元155年,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最初參與鎮壓黃巾軍,後起兵討伐董卓,勢力逐漸增強。公元196年,迎漢獻帝定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公元200年,在官渡大敗袁紹,隨後逐漸統一中原。公元208年,率軍南擊劉表,在赤壁戰敗。此後改取守勢,平定關隴、漢中,於公元220年病死。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封他為魏武帝。曹操除以權謀,奸詐聞名外,亦是卓有成就的書法家、文學家。現存樂府詩二十餘首,氣魄沉雄,慷慨悲壯。

caopi

魏文帝(曹丕)

曹丕,字子桓,三國時魏武帝之子。生於公元187年,自幼隨父征戰,卻性好文學,博聞強識,是文武雙全的君主。他更是歷代帝王中有名的文學家,著有《典論》及詩賦函札百餘篇。曹丕最初為五官中郎將,兼副丞相。父卒,繼為丞相。公元220年, 迫漢獻帝禪位,自立為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他在位期間排除異己,但在民生方面卻採取寬仁政策,減少徭役和兵役。曹丕卒於公元226年,終年40歲。

 

liubei

漢昭烈帝(劉備)

劉備,字玄德,河北涿縣人。生於公元162年,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與關羽、張飛一道討黃巾賊有功,遂為安喜縣尉。後得諸葛亮輔佐,與孫權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取得益州與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公元221年,於成都即位稱帝,國號漢。劉備為了要奪回荊州,起兵伐吳,豈料全軍覆沒,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終年62歲。

sunquan

吳太祖(孫權)

孫權,字仲謀,生於公元182年,三國時吳帝國的創建者,孫堅次子。孫權聰明機智,跟隨兄長孫策征戰多年,曾參與平定江東。孫策猝亡後,孫權接掌江東。公元208年,在名將周瑜輔佐下,領導東吳在赤壁大敗曹操,使天下成三國鼎立之勢。孫權北拒曹操,西抗劉備,公元229年在武昌稱帝,國號吳。在位期間曾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開發江南土地。可惜在位後期變得剛愎自用,寵信小人,猜忌群臣,賦稅繁重,刑罰殘酷,導致民怨四起。孫權卒於公元252年,終年71歲。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0_xijin

朝代版圖

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形勢。西域和境外方面,西晉仍設西域長史府領護除烏孫之外的西域諸國。東北境外為高句麗、挹婁、扶餘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為鮮卑。青藏高原為諸羌地。

jinwudi

晉武帝(司馬炎)

司馬炎,字安世,司馬昭之子,生於公元236年,為晉朝開國君主。司馬昭死,司馬炎於公元265年繼位為晉王,後逼魏帝讓位,乃登上帝位,建都洛陽。公元280年滅吳,統一中國,他在位26年,期間大封宗室,以培植擁護朝廷勢力,結果種下其後皇室內訌的禍根。晉武帝生活荒淫,後宮三千。他死後不久,全國即陷入分裂局面。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1_dongjin

朝代版圖

自西晉末到劉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後建立了多達16個割據政權。公元317年司馬睿即晉王位於建康,以建康在洛陽之東,史稱東晉。東晉的版圖只限於淮水以南、漢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長江以南。前秦的東北是高句麗、挹婁等國,境外為高車、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屬國的西北是烏孫國。青藏高原有吐谷渾及寶髻、孫波、女國等羌族聚居。

jinyuandixiang

晉元帝(司馬睿)

司馬睿,生於公元276年,最初襲封琅琊王。317年,晉愍帝在北方被匈奴所殺。司馬睿在王氏世家支持下在建業稱帝,是為晉元帝,歷史上把他所建立的政權稱為東晉。他稱帝後,多方面照顧世家大族,導致大族勢力坐大。元帝密謀削除大族王氏勢力,反被先發制人,起兵攻入建康。司馬睿最終於322年憂憤而死,終年46歲。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2_songwei

朝代版圖

公元420年,劉裕自立為帝,是為南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完成北方統一,與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其時,魏之東北為契丹、室韋、勿吉等。漠北為柔然、高車、契骨。西域為烏孫、悅般、于闐等。青藏高原則為吐谷渾、黨項、女國、象雄等。

 

xiaowendi

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生於公元467年,公元471—499年在位。孝文帝崇尚中國文化,刻意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實行漢化。他不但禁胡服、胡語,改變度量衡,改鮮卑姓氏為漢姓,更獎勵鮮卑和漢族通婚。此外,他亦大興文教,提高鮮卑人的文化水準,更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等。孝文帝卒於公元499年,終年33歲。他雖英年早逝,但改革對日後中國各民族的融合產生了積極作用。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4_sui

朝代版圖

公元581年楊堅篡周,建立隋朝;589年滅陳後,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後突厥分為東西二部,分據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遼東為高麗國地,高麗東北至海為靺鞨諸部。靺鞨之西為室韋諸部。室韋之南至隋邊塞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則位於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為女國,中部為寶髻、孫波等,東部則為附國等。

suiwendi

隋文帝(楊堅)

楊堅,生於公元541年, 581年逼北周靜帝禪位,改國號為隋。隋文帝即位後,積極準備統一大業。589年,成功滅陳,結束魏晉南北朝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全國歸於統一。隋朝統一後,社會秩序安定,實施府兵制、均田制,又改革官制。他所建立的制度,亦為後世所承襲。晚年,楊堅廢太子楊勇,改立楊廣為太子。最終,楊廣於604年弑父自立,終年64歲。

suiyangdi

隋煬帝(楊廣)

楊廣,隋文帝楊堅的次子,生於公元569年。公元604年7月,弒父奪位,是為煬帝。他為人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殘酷猜忌。他又遠征高麗,開鑿運河,賦役繁苛,勞民傷財,結果導致隋末各地農民軍紛紛起義,群雄割據。公元616年煬帝逃到江都,並於公元618年為部將宇文化及所弒,導致隋朝滅亡。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5_tang

朝代版圖

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漸次削平隋末以來割據群雄,至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 完成統一。至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 滅高麗後,唐版圖臻於極盛。吐蕃興起於七世紀初,據青藏高原一帶,連年與唐爭衡。 唐之西南為濮子、金齒等部。東北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為靺鞨、室韋諸部。

tanggaozu

唐高祖(李淵)

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北)人,唐代開國君主。生於公元566年,世代顯貴,為軍事重鎮太原留守,兼領潼關以西的軍事指揮大權。李淵見隋煬帝無道,天下大亂,於公元618年起兵太原,問鼎關中,自立為帝,定都長安,創建大唐。李淵建國後陸續削平各地群雄,統一全國,實為一代創業之主。他在位九年,公元626年傳位於次子世民,自稱太上皇,卒於公元635年。

tangtaizong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為高祖李淵之次子,生於公元599年,是史上的一代明君。唐朝建立後,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公元626年,李世民率部屬在宮城的北面玄武門內,殺太子李建成和弟李元吉,是為「玄武門之變」。同年高祖禪位而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為唐太宗。

唐太宗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他亦視民如子,不分華夷,開創「貞觀之治」,為中國歷史上的輝煌時代。公元649年,唐太宗病死,終年51歲。

wuzetian

則天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氏生於公元624年,14歲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後,於公元655年立武氏為皇后。

武則天資質聰慧,深謀權術。由於高宗晚年體弱多病,武則天遂執掌國柄,威勢日重。公元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武則天臨朝稱制。公元684年,武則天廢中宗,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武則天最終亦於公元690年廢睿宗,自行稱帝,改國號周,並改東都洛陽為神都。

公元705年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位,同年十一月去世,終年82歲。

tangxuanzong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生於公元685年,統治唐朝長達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公元710年,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政變,誅韋皇后,擁立睿宗李旦再次即位。公元712年,睿宗禪位於李隆基,是為玄宗。玄宗在位44年間,前30年開元之治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由於其怠政加上政策失誤,以及重用楊國忠、安祿山等人,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亦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

安史之亂爆發後,他逃往四川避難。公元756年,三子李亨在靈武自立為帝,即唐肅宗,並尊玄宗為太上皇。玄宗於公元762年病逝,死後葬於泰陵。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6_wudaishiguo

朝代版圖

唐亡於公元907年,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統治黃河流域一帶。淮水以南至廣東的地區,先後為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荊南、楚、南漢所分據,北漢則割據太原;合計而成所謂的「十國」。

lihouzhu

南唐後主(李煜)

李煜,字重光,生於公元937年,為元宗李璟的第六子。960年嗣位, 975年亡國,978年被毒死,是個治國無能,縱情享樂的末代皇帝。李煜與其父李璟皆精詩詞書畫,尤其是詞,善以白描抒情,情感真切,是千古詞宗。李煜是個文人,不懂政治,卻生在帝王家,是命運的捉弄。一曲《虞美人》更為千古絕唱,史稱李煜為李後主。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7_beisong

朝代版圖

公元960年趙匡胤取代後周稱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統一。傳至1127年金兵破京師,徽欽二宗被擄北去,是為北宋。自十世紀後期至十二世紀初為遼、北宋南北對峙時期。除遼、宋、夏三國之外,其時雲南為大理國,青藏為吐蕃諸部及黃頭回紇,西域為西州回鶻及黑汗王朝。遼之北則為斡朗改和轄戛斯。

songtaizu

宋太祖(趙匡胤)

宋朝開國君主,涿州人,生於公元927年。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曾隨周世宗南征北討,屢立戰功。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改國號宋,結束五代擾攘多年的局面。宋太祖在位17年(公元960—976年),務農興學,慎刑薄斂,予民休息,但過度重文輕武、偏重防內,造成宋朝長期積弱不振。

songhuizong

宋微宗(趙佶)

趙佶生於公元1082年,在位期間 (1100—1125年)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只顧享樂,不理政事。加上官僚集團趁機斂財,把北宋江山斷送給北方的金朝。公元1127年靖康之難後,被金兵俘虜北去,金主封他為昏德侯,其後於1135年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徽宗雖然不善治國,但卻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他所創的「瘦金體」書法和他的畫作都是藝術精品。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8_nansong

朝代版圖

南宋(1127—1279年)。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攻佔北宋都城開封(今屬河南)。次年二月,廢宋徽、欽二帝,北宋滅亡。同年五月,宋室皇族康王趙構在應天府(今天河南省的商丘市)即位,仍沿用大宋國號,史稱南宋,年號建炎,是為宋高宗。金軍南下,高宗不斷南逃。 1138 年,高宗定都臨安,從此,形成了南宋偏安的局面。1276年,元軍攻克臨安,宋室投降。部分大臣南下福建、廣東重建小朝廷。 1279年,南宋終被元軍滅亡。 西夏、大理、吐蕃諸部,疆界與北宋時相若。其時,蒙古高原為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韃靼部族所有。

songgaozong

宋高宗(趙構)

趙構,宋徽宗的第九子,生於公元1107年。靖康之難後,他不顧反對聲音,棄黃河流域,遷都臨安,是為宋高宗。高宗即位後,免除主戰派官員李綱和宗澤等人職務,以秦檜為相,殺岳飛,與金議和,奉表稱臣,遂成偏安之局。高宗於1162年禪位於孝宗,自稱太上皇帝,後死於1187年,終年81歲。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7_北宋

朝代版圖

遼(公元916-1125年),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契丹族是中國北方古老民族之一。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並征服了突厥、黨項、吐谷渾等,正式稱帝,建立契丹政權,改元神冊,國號遼,歷史上又稱大契丹。1125年被女真人所滅。遼亡後,契丹皇族耶律大石北走可敦城,建立西遼,在歷史上存在近百年。除遼、北宋、夏三國之外,其時雲南為大理國,青藏為吐蕃諸部及黃頭回紇,西域為西州回鶻及黑汗王朝。遼之北則為斡朗改和轄戛斯。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遼太祖姓耶律,名億,字阿保機,遼開國君主,生於公元872年。他精於騎射,明達世務。901年,耶律阿保機總攬軍政大權,率領軍隊連破室韋、奚部、女真,統一契丹各部,最後建立了契丹(遼)國。

建國後,任用漢人韓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習俗,建築城廓,創造契丹文化。他又發展農業、商業,促進了契丹民族封建化的過程。916年,群臣及諸屬國上尊號曰大聖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冊。遼太祖即帝位11年,死於公元926年,終年55歲。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8_nansong

朝代版圖

金(1115—1234年),或稱大金、金國、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部落後,於1115年於會寧府建都(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1125年滅遼,次年滅北宋。後遷都中都,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的南北夾擊下滅亡。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完顏阿骨打,金人完顏部首領,是金國的建國者,生於公元1068年。他有勇略,善用兵。1113年,阿骨打繼任都勃極烈(即大酋長),統一鄰近各部,發動了反遼戰爭。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國稱帝,國號大金。金建國後,阿骨打命完顏希尹制作女真文,又與宋訂約共同攻遼。1123年,阿骨打病逝,終年56歲。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9_yuan

朝代版圖

1280年元朝完成大一統之後,建立四大汗國。阿爾泰山以西阿姆河以東是窩闊台汗國和察合台汗國,阿姆河以西則為伊利(伊兒)汗國,花剌子模以北是欽察汗國。其版圖東北抵鯨海(日本海)和朝鮮半島中部,北至西伯利亞北極圈內,西南接尼波羅(今尼泊爾)、緬甸、越南,東南臨海,幅員極為遼闊。

chengjisihan

元太祖(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即鐵木真,姓奇渥溫,公元1162年生於於蒙古部的孛爾只巾氏族,為蒙古帝國的建國者。1189年,鐵木真繼承汗位。1206年,被蒙古各部推為大汗,尊號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有雄略,善用兵,武功極盛。他先後平西遼,滅西夏,攻破俄羅斯聯軍,版圖跨歐亞兩洲,威震域外。蒙古建國以後,除繼續擴大疆土之外,他亦制定了軍事、政治、法律等制度,改變了蒙古部族之間長期爭戰的局面,促進了蒙古社會的發展,推動草原文明走向鼎盛。1127年,成吉思汗病逝。他為元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元朝建立後,成吉思汗被追尊為元太祖。

hubilie

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生於公元1215年,父親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蒙哥死後,忽必烈於1260年即位。1271年,建國號元,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消滅南宋,統一全國。忽必烈即位後,釐定官制、制定法律、禁止屠殺、發展教育,有助鞏固統治。不過,他亦將各民族分為四等,刻意抬高蒙古人、色目人的地位,壓迫漢人和南人,挑起民族矛盾。忽必烈於1294年病逝,終年80歲。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20_ming

朝代版圖

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後,即北伐中原,元帝北逃,明繼續四出征討,1386年終完成統一大業。1368年元帝被明軍追擊而北逃後,傳至1402年去國號稱韃靼。韃靼之西則為瓦刺。 十四世紀四十年代察合台汗國陷於分裂。永樂十六年(1418年), 東察合台汗西遷至亦力把里(新疆伊寧)。

mingtaizu

明太祖(洪武)

朱元璋為濠州鍾離人,祖籍沛縣,生於公元1328年。自幼出家於皇覺寺為僧。1352年,朱元璋投郭子興部下,屢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獲郭子興提拔為鎮撫,又將養女馬氏許配予他為妻。後郭子興病逝,部將盡歸太祖。1368年明軍攻陷大都,元順帝北逃。同年朱元璋稱帝,建國號為大明,是為明太祖。他於1371年滅夏控制了四川,1381年再入雲南,1387年取遼東。至此,全國最終統一。

太祖在位期間,獨攬朝政,以嚴刑峻法治國,同時又嚴懲貪官污吏。民生方面,太祖很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廣修水利,鼓勵開墾,為明朝日後的發展建立了基礎。他於1398年病逝,死後傳位於皇太孫朱允炆,最終引發日後的靖難之變。

minghuizong_zhuyunwen_01

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出生於應天府(今南京),為懿文太子朱標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朝第二位皇帝,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於1403年取代明惠帝而為明成祖。明惠帝從此下落不明。

mingchengzu

明成祖(永樂)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生於公元1360年,1370年封燕王,封國在北平。他勇敢善戰,立過不少戰功,早有覬覦皇位的野心。朱元璋死後,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有感藩王勢力過大,威脅到他的皇位,計劃削藩,為朱棣所洞悉,故乘機起兵「靖難」。經過三年的戰爭,朱棣於1402年奪得帝位,是為明成祖。

成祖即位後,遷都北京,並五次親征漠北。在外則派遣鄭和出使西洋,在內繼續執行墾荒、屯田、興修水利建設等政策,加強對北方的管治。他亦重視文化典籍的整理,編修《永樂大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明成祖對明王朝的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為明朝強盛之主,於1424年病逝,終年65歲。

mingrenzongzhugaochi_01

明仁宗朱高熾

明仁宗朱高熾(1378-1425年)為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僅十個月,於洪熙元年五月暴死,終年48歲,葬於獻陵。

mingxuanzongzhuzhanji_01

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朱瞻基是明仁宗長子,在位十年(1426—1435年),廟號宣宗,諡號章皇帝。朱瞻基愛好書法繪畫,常將自己的畫作賞賜給重臣,在位期間着力經營畫院。

mingyingzongzhuqizhenhuangdi_01

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年),乃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是明朝第六任及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兩次在位)。第一次繼位稱帝,年僅九歲。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天順八年(1464年)朱祁鎮病逝,廟號英宗,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裕陵。

mingdaizong_zhuqiyu_01

明景帝朱祁鈺

明景帝朱祁鈺(1428—1457年),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1457年在位),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宣宗御駕親征,留下郕王朱祁鈺作為監國,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俘,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又稱景泰帝。

 

景泰八年正月,發生奪門之變,明英宗復位,改元天順。二月,英宗廢景泰帝為郕王,軟禁於西苑。郕王薨,享年三十,葬於北京市玉泉山北麓景泰陵。明憲宗追認其皇帝之位,謚曰恭仁康定景皇帝。

mingxianzongzhujianshen_01

明憲宗朱見深

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年),初名朱見濬,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景泰三年(1452年)被廢為沂王,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又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朱見深。於天順八年(1464年)登基,年號成化。成化二十三年八月(1487年)憲宗駕崩,時年41歲。廟號憲宗,諡號「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葬於十三陵茂陵。

mingxiaozongxiang_01

明孝宗朱祐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年號弘治。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駕崩於乾清宮,在位18年,享年36歲,葬於泰陵,廟號孝宗,諡號「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朱祐樘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勵精圖治,史稱「弘治中興」。

mingwuzonghuaxiang_01

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弘治四年(1491年)九月二十四日生。明孝宗弘治皇帝長子。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武宗即位,年號正德,在位16年。1521年駕崩,終年31歳,死後葬北京十三陵之康陵,諡號「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朱厚照在位時醉心於淫樂,政治黑暗。

800px-mingshizongxiang_01

明世宗朱厚熄

明世宗朱厚熄(1507—1566年),生於湖北安陸,父親為興獻王朱祐杭。十三歲,襲封為王;十五歲,被迎到京師,入承大統。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以次年為嘉靖元年,至1566年駕崩,安葬於永陵。

mingmuzonghuaxiang_01

明穆宗朱載垕

明穆宗朱載垕(1537—1572年),明世宗朱厚熄的第三個兒子,嘉靖十八年(1539年)被封為裕王,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登基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為隆慶。朱載垕在位六年,1572年因病逝世,葬於北京昌平明昭陵,諡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朱載垕為人貪於女色,生活淫亂。

mingshenzongxiang_01

明神宗朱翊鈞

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年),明穆宗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年)二月冊為太子。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即位,次年改年號為萬曆,在位48年,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病逝,葬在定陵,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廟號神宗,葬十三陵之定陵。

mingguangzonghuangdi_01

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明神宗朱翊鈞長子。朱常洛於1620年登基,年號泰昌,但在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二十六日病逝,終年38歲。他在位僅一個月,廟號光宗,謚號「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慶陵。

mingxizongxiang_01

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明光宗的長子。1620—1627年在位,年號天啟。1627年駕崩,時年23歳,廟號熹宗。諡號「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德陵。他在位期間寵信宦官魏忠賢,愛好油漆木工、房屋營造。

mingsizongzhuyoujian_01

明思宗(崇禎)

明思宗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生於公元1610年,為光宗的第五子。18歲登位,年號崇禎。他努力挽救頻臨滅亡的王朝,但明末的吏治敗壞已至無可救藥的地步,各地不斷發生兵變、民變,而且規模愈來愈大。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而死,明王朝亦從此滅亡。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21_qing

清 (1644—1911年)

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即帝位,改國號為清。先後統一東北諸部族,吞併漠南、蒙古,於1644年滅明朝,並不斷拓展疆土,於1759年完成統一大業。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先後訂立條約,劃定黑龍江、吉林與俄國遠東地區間邊界,並劃定外蒙古與俄國西伯利亞間邊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定盛京與朝鮮之間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

1024px-qing_yiming_qingtaizutianminghuangdichaofuxiang

太祖努爾哈赤

清太祖名努爾哈赤,愛新覺羅氏(1559—1626年)。生於建州左衞(今遼寧新賓縣西南)一個奴隸主之家,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爾哈赤為長子。建立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統一了女真族各部,創制滿文。隨着軍事力量日益強大,另立國號的時機成熟。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西南)建立「大金」國(後金),自立為汗,建元天命,設官建署。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反明,在1626年揮軍進攻寧遠(今遼寧興城)時,被明軍炮火擊傷。在撤圍敗退瀋陽途中,患痛疽病死於靉雞堡,年68歲,葬瀋陽福陵。

1024px-qing_yiming_qingtaizongchongdehuangdichaofuxiang

太宗皇太極

清太宗名皇太極,愛新覺羅氏(1592—1643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母葉赫納拉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初一,皇太極在瀋陽被推舉襲承汗位,紀元天聰。

繼位後,皇太極學習漢族文化,命儒臣翻譯漢字書籍。仿明制,設內三院,六部,獨主政務。又設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備的國家機構。集中了汗權,加強了專制統治。皇太極決意承襲父志,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統治。於天聰十年(1636年)五月,稱帝,定國號「大清」,改元崇德,改女真為滿洲。其後將主要兵力用於對明戰爭。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猝死於盛京後宮,年52歲,葬瀋陽昭陵。

1024px-qing_yiming_qingshizushunzhihuangdichaofuxiang

順治帝福臨

清世祖順治皇帝名福臨,愛新覺羅氏(1638—1661年)。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母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只有6歲的福臨,在叔父攝政睿親王多爾袞輔佐下即帝位,改元順治,並於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由瀋陽進北京,在太和門舉行了登極大典,成為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順治本想有番作為,但朝中反對漢化的舊大臣勢力強大,令順治在政治上受掣肘。政治失意,使他沉溺於與其弟媳董鄂氏的愛情之中,其後篤信佛教,產生遁入空門的思想。當皇貴妃董鄂氏死後,他健康亦轉差,24歲時又染上天花,終在1661年病逝,骨灰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孝陵。

emperor_kangxi

康熙帝玄燁

康熙大帝即清聖祖,名玄燁(1654—1722年)。八歲即位,十餘歲時,以計除去輔政大臣鰲拜,將統治權收歸己有。親政以後,勦撤三藩,南收台灣,北拒沙俄,訂「尼布楚條約」,西征蒙古,興修水利,治理黃河,鼓勵墾荒,薄賦輕稅,愛民如子。

康熙大帝還大膽改革清初的落後制度和政策,推崇儒學與漢文化,緩和滿、漢矛盾,復興社會經濟,致力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在位61年(1661—1722年),為清的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史家將之與雍正、乾隆並舉,譽為「康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portrait_of_the_yongzheng_emperor_in_court_dress

雍正帝胤禛

胤禛(1678—1735年)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在皇位爭奪戰中,胤禛取得皇位,改元雍正。雍正誠信佛教,卻攻於心計,性格剛毅,處事果斷。在位僅13年(1722—1735年),但他勵精圖治,力求改革,整頓吏治,對滿清的賦役做了重大改革。此外還擴大墾田,創設軍機處,革除旗主。又平定青海,西藏,鞏固邊疆。雍正統治期間促進了生產發展,令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政局穩定,邊疆鞏固,為乾隆創建「大清全盛之勢」,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是有作為的皇帝。

1024px-qing_langshininghuiqinggaozongganlongdichaofuxiang

乾隆帝弘曆

弘曆(1711—1799年)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雍正死後繼承皇位,改元乾隆,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登基,成為清朝第六位皇帝,是在位最久,年壽最高的皇帝。

乾隆繼位時的清王朝社會上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再經乾隆的勵精圖治,使清王朝達到強盛的頂點。乾隆在位期間,最重要的業績是對西北邊疆的經營和管理,鞏固和發展了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奠定了今天中國固有版圖。乾隆在位60年(1735—1795年),但後期卻好大喜功,寵信奸臣和珅,貪污賄賂盛行,使清朝腐敗之風滋長,加劇了統治危機,更令清王朝由盛轉衰。因此乾隆時代可說是清王朝的轉捩點。

1024px-qing_yiming_qingrenzongjiaqinghuangdichaofuxiang

嘉慶帝顒琰

清仁宗嘉慶皇帝名顒琰,愛新覺羅氏(1760—1820年)。清高宗乾隆皇帝第十五子,母貴妃魏佳氏。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被正式立為皇太子。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內禪,即帝位,年號嘉慶。即位之初,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皇帝控制。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後,顒琰開始親政。

嘉慶帝整飭內政,整肅綱紀,可惜仍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他傾盡全力,大舉圍剿鎮壓川、楚、陝農民大起義。嘉慶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監接應下衝進皇宮。嘉慶帝下詔捕殺在所有天理教起義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嘉慶帝拒絕了英國提出的建立外交關係、開闢通商口岸、割讓浙江沿海島嶼的要求。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卒於避暑山莊,終年61歲,葬河北易縣清西陵之昌陵。

1024px-qing_yiming_qingxuanzongdaoguanghuangdichaofuxiang

道光帝旻寧

清宣宗道光皇帝名旻寧,愛新覺羅氏(1782—1850年)。清仁宗嘉慶皇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即帝位,年號道光。旻寧即位後,勵精圖治,實行改革,節省開支,整頓吏治。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支持林則徐禁煙措施,指示林則徐於廣州銷毀鴉片二百多萬斤,英國因而發動了鴉片戰爭。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清政府派遣的代表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後來,又與美國簽訂了《望廈條約》,與法國簽訂了《黃埔條約》。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一日於圓明園逝世,葬河北易縣清西陵之慕陵。

1024px-xianfenghuangdichaofuxiang

咸豐帝奕詝

清文宗咸豐皇帝名奕詝,愛新覺羅氏(1831—1861年)。清宣宗道光皇帝第四子,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繼位,年號咸豐。咸豐即位後,面對內憂外患的統治危機,經歷了太平天國、捻軍起義、第二次鴉片戰爭,與英、美、法、俄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後再發生英法聯軍。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兩國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進攻北京,圓明園、清漪園等處被焚掠。咸豐帝自圓明園逃到熱河(今承德市)。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豐皇帝病死於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年31歲,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定陵。

1024px-qing_yiming_qingmuzongtongzhihuangdichaofuxiang

同治帝載淳

清穆宗同治皇帝名載淳,愛新覺羅氏(1856—1875年)。清文宗咸豐皇帝獨子,母為懿嬪葉赫那拉氏,即慈禧皇太后。1861年,年僅6歲的載淳即位,年號同治。由於載淳年幼,慈禧與慈安兩太后「垂簾聽政」。同治十一年(1872年),載淳已17歲,兩宮太后不得已交出權力,實行歸政。但載淳仍未能擺脫慈禧太后的干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載淳染上天花,於十二月初五死於養心殿東暖閣,年僅19歲,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惠陵。

1024px-emperor_guangxu

光緒帝載湉

清德宗光緒皇帝名載湉,愛新覺羅氏(1871—1908年)。生父為醇親王奕譞,生母葉赫那拉氏為慈禧皇太后親妹。同治十三年(1875年)同治皇帝駕崩,載湉被慈禧太后選為繼位人。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命年僅4歲的載湉繼清文宗為子,次年嗣承皇位,年號光緒。慈安、慈禧兩太后垂簾聽政。

由於朝政被慈禧控制,光緒帝形同傀儡。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淪陷,慈禧太后攜光緒帝逃往西安。第二年自西安回京後,光緒帝仍被幽禁於瀛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先慈禧太后一天去世,終年38歲,葬於河北易縣清西陵之崇陵。

puyi-manchukuo

宣統帝溥儀

溥儀(1906—1967年)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他的父親是德宗光緒帝五弟、醇親王載灃,母親是清末重臣榮祿之女幼蘭。由於德宗無子嗣,慈禧太后在去世前選中年僅3歲的溥儀繼承大統,於1908年12月2日,於紫禁城登基為清朝第十二代皇帝,改元宣統,父親出任攝政王職掌國政。

宣統朝在內憂外患中捱過了3個年頭。1911年發生武昌起義,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以皇太后隆裕的名義頒佈清帝退位詔書,溥儀得以保留皇帝尊號暫居紫禁城。1924年12月5日,京畿警衞司令鹿鍾麟率軍警20人,由神武門入宮,擔負驅逐溥儀出宮的使命。下午4時10分,溥儀及其后妃等離開紫禁城,遷往德勝橋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患腎癌,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病逝,終年61歲。

約前21世紀初 —約前16世紀初

朝代版圖

夏朝活動的主要區域是黃河中下游一帶(相當於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區),都城建於安邑。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_xia

夏代的開國君主。顓頊之孫,姓姒氏,號禹。堯舜時期,洪水泛濫為害,因治洪水有功,受舜禪讓為天子,世稱為大禹,在位期間分中國為九州,平服了九黎、三苗等南方部族。禹一向親近百姓,為民謀利,是後世賢君的典範。他在位八年而卒,本擬禪讓於大臣益,但人民還是擁立他的兒子啟,故此開創君主世襲之制。

yu

太康

仲康

少康

不降

孔甲

約前16世紀初—約前11世紀初

朝代版圖

商朝的統治區域,以現在的河南為中心。武丁在位時國勢鼎盛,勢力達於長江流域。曾多次遷都;盤庚時,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一帶)。在商的周圍,還有許多臣服於商的屬國,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2_shang

成湯

商代的開國君主。姓子,名履。初居亳,本為夏朝的一個諸侯,後因夏桀昏庸無道,湯興兵伐桀,成功推翻夏朝,建立商朝。湯建立商朝後,對內減輕徵斂,鼓勵生產,安撫民心,從而擴展了統治區域,影響遠至黃河上游,氐、羌部落都來納貢歸服。湯連帶擔任部落首領17年,前後在位30年而駕崩。

tang

太丁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庾

小甲

雍己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廩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紂)

西周

約前11世紀初—前771年

朝代版圖

滅商前,周族活動於黃河上游(今陝西、甘肅一帶)。周武王滅紂後,建立周朝,定都於鎬(今陝西西安附近),後遷洛邑。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3_zhou

周文王(姬昌)

姓姬名昌,商紂時為周族首領,封為「西伯」,建國於岐山之下。他積善行仁,深得人民愛戴。紂王怕姬昌強大,把他囚禁,後來獲釋。姬昌多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所歸從,為周人以後東進滅商奠定基礎。後來兒子姬發(周武王)得天下後,追尊他為文王。

zhouwenwang

周武王(姬發)

周成王

周康王

周昭王

周穆王

周共王

周懿王

周孝王

周夷王

周厲王

周宣王

周幽王

姓姬名宮涅,宣王子。西周末年國家已趨敗落,幽王卻依然貪圖享樂,不顧國事。他廢申后而立褒姒,以「烽火戲諸侯」來博取褒姒一笑。最後更廢嫡立庶,將太子宜臼廢掉,結果引起申后之父申侯不滿。公元前771年,申侯舉兵攻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但卻無人出兵救援,最終在驪山被殺,導致西周滅亡。

春秋

公元前770 —前476年

朝代版圖

春秋時,周王室衰微,諸侯專政。主要諸侯有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越 等。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4_chunqiu

晉文公

齊桓公

秦穆公

宋襄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戰國

公元前475 —前221年

朝代版圖

戰國時期,北起長城,南達長江流域的地區,先後出現了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大國。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5_zhanguo

秦孝公

齊威王

楚悼王

魏惠王

燕昭王

韓宣惠王

趙武靈王

公元前221—前206年

朝代版圖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皇朝。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6_qin

秦始皇(嬴政)

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生於趙國首都邯鄲。22歲在雍城加冕,開始親政。他首先誅殺后黨,清除權臣,然後招攬人才,重用客卿,獎勵耕戰。他同時亦調兵遣將,用10年時間,吞併六國,並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建立秦朝。

秦始皇即位後把古時的皇與帝合稱為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廢封建,行郡縣,以集權中央;統一度量衡與文字;開闢馳道,修築長城,以鞏固國防。為了消除反對勢力與箝制思想,他沒收民間兵器,又焚書坑儒。五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最終於公元前210年,死於巡遊途中。

qinshihuang

秦二世(嬴胡亥)

子嬰

西漢

公元前202—8年

朝代版圖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擊破楚王項羽,即帝位,再建統一皇朝──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漢設西域都護府,統轄天山以南蔥嶺以東的西域諸國。東蒙古高原為東胡後裔烏桓、鮮卑分佈地。大漠南北為匈奴地。青藏高原為諸羌地。雲南西南部則為哀牢夷地。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7_xihan

漢高祖(劉邦)

漢高祖劉邦,字季,江蘇沛縣人,生於公元前256年,著名反秦領袖。他性情豁達大度,知人善任,起初參加陳勝、吳廣起義,其後不斷集結力量,擴充勢力。公元前206年,劉邦攻進秦國的首都咸陽,滅了秦朝,被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他以蜀為基地,和項羽展開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張良、韓信、蕭何等人的輔助下,於公元前202年,打敗了楚軍,統一中國,建立漢朝。公元前195年,劉邦逝世,終年62歲。

hangaozu

漢惠帝

漢文帝

漢景帝

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第五位皇帝,生於公元前157年,16歲登基為帝。他開創西漢最強盛的時代,在繼承文景之治的富強基礎之上,即位後勵精圖治,對內攬人才、興文教、振經濟,對外伐四夷、通西域、顯國威。可惜晚年反覆無常,而且迷信多疑,終致巫蠱之禍。漢武帝在位55年,死於公元前87年。

hanwudi

漢昭帝

漢宣帝

漢元帝

漢成帝

漢哀帝

漢平帝

孺子嬰

東漢

公元25—220年

朝代版圖

東漢光武帝劉秀於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先後削平王莽以來割據政權,恢復統一。延光二年 (公元123年),東漢改西域都護府為西域長史府。由於北邊匈奴族內部分裂,鮮卑乘機拓展彊土,西擊烏孫,東卻扶餘,盡據匈奴故地。其時青藏高原仍為諸羌所居。東北鴨綠江上游兩岸則為高句麗國領土。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8_donghan

光武帝(劉秀)

漢光武帝劉秀生於公元前6年,是漢景帝後裔。新朝王莽末年,劉秀以恢復漢室為號召,起兵反對王莽。光武取河北,平王郎,降銅馬,最後統一天下,定都洛陽,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在位期間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減賦稅,建太學,倡儒術,修水利,為一代賢明君王。光武帝在位33年,公元57年病逝,終年64歲。

guangwudi

漢明帝

漢章帝

漢和帝

漢殤帝

漢安帝

漢順帝

漢沖帝

漢質帝

漢桓帝

漢靈帝

漢獻帝

三國

公元220—280年

朝代版圖

公元220年曹丕稱魏帝,221年劉備稱漢帝,222年孫權建年號,成三國鼎立之勢。魏仍以西域長史府領護除烏孫之外的西域諸國。曹魏東北境外為高句麗、挹婁、扶餘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為鮮卑。青藏高原為諸羌地。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9_sanguo

魏國(220 - 265年)

魏武帝(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生於公元155年,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最初參與鎮壓黃巾軍,後起兵討伐董卓,勢力逐漸增強。公元196年,迎漢獻帝定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公元200年,在官渡大敗袁紹,隨後逐漸統一中原。公元208年,率軍南擊劉表,在赤壁戰敗。此後改取守勢,平定關隴、漢中,於公元220年病死。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封他為魏武帝。曹操除以權謀,奸詐聞名外,亦是卓有成就的書法家、文學家。現存樂府詩二十餘首,氣魄沉雄,慷慨悲壯。

caocao

魏文帝(曹丕)

曹丕,字子桓,三國時魏武帝之子。生於公元187年,自幼隨父征戰,卻性好文學,博聞強識,是文武雙全的君主。他更是歷代帝王中有名的文學家,著有《典論》及詩賦函札百餘篇。曹丕最初為五官中郎將,兼副丞相。父卒,繼為丞相。公元220年, 迫漢獻帝禪位,自立為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他在位期間排除異己,但在民生方面卻採取寬仁政策,減少徭役和兵役。曹丕卒於公元226年,終年40歲。

 

caopi

魏明帝

魏齊王

魏高貴鄉公

魏元帝

蜀漢(221 - 263年)

漢昭烈帝(劉備)

劉備,字玄德,河北涿縣人。生於公元162年,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與關羽、張飛一道討黃巾賊有功,遂為安喜縣尉。後得諸葛亮輔佐,與孫權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取得益州與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公元221年,於成都即位稱帝,國號漢。劉備為了要奪回荊州,起兵伐吳,豈料全軍覆沒,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終年62歲。

liubei

蜀漢後主(劉禪)

吳國(222 - 280年)

吳太祖(孫權)

孫權,字仲謀,生於公元182年,三國時吳帝國的創建者,孫堅次子。孫權聰明機智,跟隨兄長孫策征戰多年,曾參與平定江東。孫策猝亡後,孫權接掌江東。公元208年,在名將周瑜輔佐下,領導東吳在赤壁大敗曹操,使天下成三國鼎立之勢。孫權北拒曹操,西抗劉備,公元229年在武昌稱帝,國號吳。在位期間曾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開發江南土地。可惜在位後期變得剛愎自用,寵信小人,猜忌群臣,賦稅繁重,刑罰殘酷,導致民怨四起。孫權卒於公元252年,終年71歲。

sunquan

會稽王

吳景帝

烏程侯(孫皓)

西晉

公元265—316年

朝代版圖

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形勢。西域和境外方面,西晉仍設西域長史府領護除烏孫之外的西域諸國。東北境外為高句麗、挹婁、扶餘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為鮮卑。青藏高原為諸羌地。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0_xijin

晉武帝(司馬炎)

司馬炎,字安世,司馬昭之子,生於公元236年,為晉朝開國君主。司馬昭死,司馬炎於公元265年繼位為晉王,後逼魏帝讓位,乃登上帝位,建都洛陽。公元280年滅吳,統一中國,他在位26年,期間大封宗室,以培植擁護朝廷勢力,結果種下其後皇室內訌的禍根。晉武帝生活荒淫,後宮三千。他死後不久,全國即陷入分裂局面。

jinwudi

晉惠帝

晉懷帝

晉愍帝

東晉

公元317—420年

朝代版圖

自西晉末到劉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後建立了多達16個割據政權。公元317年司馬睿即晉王位於建康,以建康在洛陽之東,史稱東晉。東晉的版圖只限於淮水以南、漢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長江以南。前秦的東北是高句麗、挹婁等國,境外為高車、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屬國的西北是烏孫國。青藏高原有吐谷渾及寶髻、孫波、女國等羌族聚居。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1_dongjin

晉元帝(司馬睿)

司馬睿,生於公元276年,最初襲封琅琊王。317年,晉愍帝在北方被匈奴所殺。司馬睿在王氏世家支持下在建業稱帝,是為晉元帝,歷史上把他所建立的政權稱為東晉。他稱帝後,多方面照顧世家大族,導致大族勢力坐大。元帝密謀削除大族王氏勢力,反被先發制人,起兵攻入建康。司馬睿最終於322年憂憤而死,終年46歲。

 

jinyuandixiang

晉明帝

晉成帝

晉康帝

晉穆帝

晉哀帝

晉廢帝

簡文帝

孝武帝

晉安帝

晉恭帝

南北朝

公元420—589年

朝代版圖

公元420年,劉裕自立為帝,是為南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完成北方統一,與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其時,魏之東北為契丹、室韋、勿吉等。漠北為柔然、高車、契骨。西域為烏孫、悅般、于闐等。青藏高原則為吐谷渾、黨項、女國、象雄等。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2_songwei

南朝 · 宋(420 - 479年)

宋武帝(劉裕)

宋少帝

宋文帝

孝武帝

前廢帝

宋明帝

後廢帝

宋順帝

南朝 · 齊(479 - 502年)

齊高帝(蕭道成)

齊武帝

鬱林王

海陵王

齊明帝

東昏侯

齊和帝

南朝 · 梁(502 - 557年)

梁武帝(蕭衍)

簡文帝

梁元帝

梁敬帝

南朝 · 陳(557 - 589年)

陳武帝(陳霸先)

陳文帝

陳廢帝

陳宣帝

陳後主

北朝 · 魏(386 - 556年)

道武帝(拓跋珪)

明元帝

太武帝(拓跋燾)

南安王

文成帝

獻文帝

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生於公元467年,公元471—499年在位。孝文帝崇尚中國文化,刻意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實行漢化。他不但禁胡服、胡語,改變度量衡,改鮮卑姓氏為漢姓,更獎勵鮮卑和漢族通婚。此外,他亦大興文教,提高鮮卑人的文化水準,更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等。孝文帝卒於公元499年,終年33歲。他雖英年早逝,但改革對日後中國各民族的融合產生了積極作用。

xiaowendi

宣武帝

孝明帝

孝莊帝

長廣王

節閔帝

後廢帝

魏出帝

東魏(534 - 550年)

孝靜帝

西魏(535 - 556年)

魏文帝

魏廢帝

魏恭帝

北朝 · 齊(550 - 577年)

文宣帝(高洋)

齊廢帝

孝昭帝

武成帝

齊後主

齊幼主

北朝 · 周(556 - 581年)

孝閔帝

周明帝

周武帝(宇文邕)

周宣帝

周靜帝

公元581—618年

朝代版圖

公元581年楊堅篡周,建立隋朝;589年滅陳後,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後突厥分為東西二部,分據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遼東為高麗國地,高麗東北至海為靺鞨諸部。靺鞨之西為室韋諸部。室韋之南至隋邊塞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則位於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為女國,中部為寶髻、孫波等,東部則為附國等。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4_sui

隋文帝(楊堅)

楊堅,生於公元541年, 581年逼北周靜帝禪位,改國號為隋。隋文帝即位後,積極準備統一大業。589年,成功滅陳,結束魏晉南北朝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全國歸於統一。隋朝統一後,社會秩序安定,實施府兵制、均田制,又改革官制。他所建立的制度,亦為後世所承襲。晚年,楊堅廢太子楊勇,改立楊廣為太子。最終,楊廣於604年弑父自立,終年64歲。

suiwendi

隋煬帝(楊廣)

楊廣,隋文帝楊堅的次子,生於公元569年。公元604年7月,弒父奪位,是為煬帝。他為人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殘酷猜忌。他又遠征高麗,開鑿運河,賦役繁苛,勞民傷財,結果導致隋末各地農民軍紛紛起義,群雄割據。公元616年煬帝逃到江都,並於公元618年為部將宇文化及所弒,導致隋朝滅亡。

suiyangdi

隋恭帝

公元618—907年

朝代版圖

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漸次削平隋末以來割據群雄,至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 完成統一。至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 滅高麗後,唐版圖臻於極盛。吐蕃興起於七世紀初,據青藏高原一帶,連年與唐爭衡。 唐之西南為濮子、金齒等部。東北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為靺鞨、室韋諸部。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5_tang

唐高祖(李淵)

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北)人,唐代開國君主。生於公元566年,世代顯貴,為軍事重鎮太原留守,兼領潼關以西的軍事指揮大權。李淵見隋煬帝無道,天下大亂,於公元618年起兵太原,問鼎關中,自立為帝,定都長安,創建大唐。李淵建國後陸續削平各地群雄,統一全國,實為一代創業之主。他在位九年,公元626年傳位於次子世民,自稱太上皇,卒於公元635年。

tanggaozu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為高祖李淵之次子,生於公元599年,是史上的一代明君。唐朝建立後,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公元626年,李世民率部屬在宮城的北面玄武門內,殺太子李建成和弟李元吉,是為「玄武門之變」。同年高祖禪位而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為唐太宗。

唐太宗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他亦視民如子,不分華夷,開創「貞觀之治」,為中國歷史上的輝煌時代。公元649年,唐太宗病死,終年51歲。

tangtaizong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

唐睿宗

則天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氏生於公元624年,14歲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後,於公元655年立武氏為皇后。

武則天資質聰慧,深謀權術。由於高宗晚年體弱多病,武則天遂執掌國柄,威勢日重。公元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武則天臨朝稱制。公元684年,武則天廢中宗,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武則天最終亦於公元690年廢睿宗,自行稱帝,改國號周,並改東都洛陽為神都。

公元705年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位,同年十一月去世,終年82歲。

wuzetian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生於公元685年,統治唐朝長達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公元710年,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政變,誅韋皇后,擁立睿宗李旦再次即位。公元712年,睿宗禪位於李隆基,是為玄宗。玄宗在位44年間,前30年開元之治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由於其怠政加上政策失誤,以及重用楊國忠、安祿山等人,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亦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

安史之亂爆發後,他逃往四川避難。公元756年,三子李亨在靈武自立為帝,即唐肅宗,並尊玄宗為太上皇。玄宗於公元762年病逝,死後葬於泰陵。

tangxuanzong

唐肅宗

唐代宗

唐德宗

唐順宗

唐憲宗

唐穆宗

唐敬宗

唐文宗

唐武宗

唐宣宗

唐懿宗

唐僖宗

唐昭宗

唐哀帝

五代十國

公元907—979年

朝代版圖

唐亡於公元907年,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統治黃河流域一帶。淮水以南至廣東的地區,先後為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荊南、楚、南漢所分據,北漢則割據太原;合計而成所謂的「十國」。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6_wudaishiguo

五代 · 後梁(907 - 923年)

梁太祖(朱全忠)

梁郢王

梁末帝

五代 · 後唐(923 - 936年)

唐莊宗(李存勗)

唐明宗

愍皇帝

唐末帝

五代 · 後晉(936 - 946年)

晉高祖(石敬塘)

晉出帝

五代 · 後漢(947 - 950年)

漢高祖(劉知遠)

漢隱帝

五代 · 後周(951 - 960年)

周太祖(郭威)

周世宗(柴榮)

周恭帝

十國 · 前蜀(907 - 925年)

前蜀高祖

前蜀後主

十國 · 後蜀(934 - 965年)

後蜀高祖

後蜀後主

十國 · 吳(902 - 937年)

吳太祖

吳烈祖

吳高祖

吳睿帝

十國 · 南唐(937 - 975年)

南唐烈祖

南唐元宗(李璟)

南唐後主(李煜)

李煜,字重光,生於公元937年,為元宗李璟的第六子。960年嗣位, 975年亡國,978年被毒死,是個治國無能,縱情享樂的末代皇帝。李煜與其父李璟皆精詩詞書畫,尤其是詞,善以白描抒情,情感真切,是千古詞宗。李煜是個文人,不懂政治,卻生在帝王家,是命運的捉弄。一曲《虞美人》更為千古絕唱,史稱李煜為李後主。

 

lihouzhu

十國 · 閩(909 - 945年)

閩太祖

閩嗣王

閩惠帝

閩康宗

閩景宗

天德帝

十國 · 楚(927 - 951年)

武穆王

衡陽王

文昭王

楚廢王

恭孝王

十國 · 南漢(917 - 971年)

南漢高祖

南漢殤帝

南漢中宗

南漢後主

十國 · 荊南(924 - 963年)

武信王

文獻王

貞懿王

高保勗

高繼沖

十國 · 吳越(907 - 978年)

武肅王

文穆王

忠獻王

忠遜王

忠懿王

十國 · 北漢(951 - 979年)

北漢世祖

北漢睿宗

北漢少主

英武帝

北宋

公元960—1127年

朝代版圖

公元960年趙匡胤取代後周稱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統一。傳至1127年金兵破京師,徽欽二宗被擄北去,是為北宋。自十世紀後期至十二世紀初為遼、北宋南北對峙時期。除遼、宋、夏三國之外,其時雲南為大理國,青藏為吐蕃諸部及黃頭回紇,西域為西州回鶻及黑汗王朝。遼之北則為斡朗改和轄戛斯。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7_beisong

宋太祖(趙匡胤)

宋朝開國君主,涿州人,生於公元927年。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曾隨周世宗南征北討,屢立戰功。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改國號宋,結束五代擾攘多年的局面。宋太祖在位17年(公元960—976年),務農興學,慎刑薄斂,予民休息,但過度重文輕武、偏重防內,造成宋朝長期積弱不振。

songtaizu

宋太宗(趙匡義)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宋哲宗

宋徽宗(趙佶)

趙佶生於公元1082年,在位期間 (1100—1125年)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只顧享樂,不理政事。加上官僚集團趁機斂財,把北宋江山斷送給北方的金朝。公元1127年靖康之難後,被金兵俘虜北去,金主封他為昏德侯,其後於1135年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徽宗雖然不善治國,但卻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他所創的「瘦金體」書法和他的畫作都是藝術精品。

songhuizong

宋欽宗

南宋

公元1127—1279年

朝代版圖

南宋(1127—1279年)。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攻佔北宋都城開封(今屬河南)。次年二月,廢宋徽、欽二帝,北宋滅亡。同年五月,宋室皇族康王趙構在應天府(今天河南省的商丘市)即位,仍沿用大宋國號,史稱南宋,年號建炎,是為宋高宗。金軍南下,高宗不斷南逃。 1138 年,高宗定都臨安,從此,形成了南宋偏安的局面。1276年,元軍攻克臨安,宋室投降。部分大臣南下福建、廣東重建小朝廷。 1279年,南宋終被元軍滅亡。 西夏、大理、吐蕃諸部,疆界與北宋時相若。其時,蒙古高原為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韃靼部族所有。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8_nansong

宋高宗(趙構)

趙構,宋徽宗的第九子,生於公元1107年。靖康之難後,他不顧反對聲音,棄黃河流域,遷都臨安,是為宋高宗。高宗即位後,免除主戰派官員李綱和宗澤等人職務,以秦檜為相,殺岳飛,與金議和,奉表稱臣,遂成偏安之局。高宗於1162年禪位於孝宗,自稱太上皇帝,後死於1187年,終年81歲。

songgaozong

宋孝宗

宋光宗

宋寧宗

宋理宗

宋度宗

宋恭帝

宋端宗

宋衛王(趙昺)

公元907—1125年

朝代版圖

遼(公元916-1125年),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契丹族是中國北方古老民族之一。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並征服了突厥、黨項、吐谷渾等,正式稱帝,建立契丹政權,改元神冊,國號遼,歷史上又稱大契丹。1125年被女真人所滅。遼亡後,契丹皇族耶律大石北走可敦城,建立西遼,在歷史上存在近百年。除遼、北宋、夏三國之外,其時雲南為大理國,青藏為吐蕃諸部及黃頭回紇,西域為西州回鶻及黑汗王朝。遼之北則為斡朗改和轄戛斯。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7_北宋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遼太祖姓耶律,名億,字阿保機,遼開國君主,生於公元872年。他精於騎射,明達世務。901年,耶律阿保機總攬軍政大權,率領軍隊連破室韋、奚部、女真,統一契丹各部,最後建立了契丹(遼)國。

建國後,任用漢人韓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習俗,建築城廓,創造契丹文化。他又發展農業、商業,促進了契丹民族封建化的過程。916年,群臣及諸屬國上尊號曰大聖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冊。遼太祖即帝位11年,死於公元926年,終年55歲。

遼太宗

遼世宗

遼穆宗

遼景宗

遼聖宗

遼興宗

遼道宗

天祚帝

公元1115—1234年

朝代版圖

金(1115—1234年),或稱大金、金國、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部落後,於1115年於會寧府建都(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1125年滅遼,次年滅北宋。後遷都中都,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的南北夾擊下滅亡。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8_nansong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完顏阿骨打,金人完顏部首領,是金國的建國者,生於公元1068年。他有勇略,善用兵。1113年,阿骨打繼任都勃極烈(即大酋長),統一鄰近各部,發動了反遼戰爭。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國稱帝,國號大金。金建國後,阿骨打命完顏希尹制作女真文,又與宋訂約共同攻遼。1123年,阿骨打病逝,終年56歲。

金太宗

金熙宗

海陵王(完顏亮)

金世宗

金章宗

衛紹王

金宣宗

金哀宗

公元1271—1368年

朝代版圖

1280年元朝完成大一統之後,建立四大汗國。阿爾泰山以西阿姆河以東是窩闊台汗國和察合台汗國,阿姆河以西則為伊利(伊兒)汗國,花剌子模以北是欽察汗國。其版圖東北抵鯨海(日本海)和朝鮮半島中部,北至西伯利亞北極圈內,西南接尼波羅(今尼泊爾)、緬甸、越南,東南臨海,幅員極為遼闊。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19_yuan

元太祖(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即鐵木真,姓奇渥溫,公元1162年生於於蒙古部的孛爾只巾氏族,為蒙古帝國的建國者。1189年,鐵木真繼承汗位。1206年,被蒙古各部推為大汗,尊號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有雄略,善用兵,武功極盛。他先後平西遼,滅西夏,攻破俄羅斯聯軍,版圖跨歐亞兩洲,威震域外。蒙古建國以後,除繼續擴大疆土之外,他亦制定了軍事、政治、法律等制度,改變了蒙古部族之間長期爭戰的局面,促進了蒙古社會的發展,推動草原文明走向鼎盛。1127年,成吉思汗病逝。他為元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元朝建立後,成吉思汗被追尊為元太祖。

chengjisihan

元太宗(窩闊台)

昭慈皇后

元定宗(貴由)

欽淑皇后

元憲宗(蒙哥)

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生於公元1215年,父親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蒙哥死後,忽必烈於1260年即位。1271年,建國號元,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消滅南宋,統一全國。忽必烈即位後,釐定官制、制定法律、禁止屠殺、發展教育,有助鞏固統治。不過,他亦將各民族分為四等,刻意抬高蒙古人、色目人的地位,壓迫漢人和南人,挑起民族矛盾。忽必烈於1294年病逝,終年80歲。

hubilie

元成宗

元武宗

元仁宗

元英宗

泰定帝

天順帝

元文宗

元明宗

元寧宗

元順帝

公元1368—1644年

朝代版圖

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後,即北伐中原,元帝北逃,明繼續四出征討,1386年終完成統一大業。1368年元帝被明軍追擊而北逃後,傳至1402年去國號稱韃靼。韃靼之西則為瓦刺。 十四世紀四十年代察合台汗國陷於分裂。永樂十六年(1418年), 東察合台汗西遷至亦力把里(新疆伊寧)。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20_ming

明太祖(洪武)

朱元璋為濠州鍾離人,祖籍沛縣,生於公元1328年。自幼出家於皇覺寺為僧。1352年,朱元璋投郭子興部下,屢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獲郭子興提拔為鎮撫,又將養女馬氏許配予他為妻。後郭子興病逝,部將盡歸太祖。1368年明軍攻陷大都,元順帝北逃。同年朱元璋稱帝,建國號為大明,是為明太祖。他於1371年滅夏控制了四川,1381年再入雲南,1387年取遼東。至此,全國最終統一。

太祖在位期間,獨攬朝政,以嚴刑峻法治國,同時又嚴懲貪官污吏。民生方面,太祖很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廣修水利,鼓勵開墾,為明朝日後的發展建立了基礎。他於1398年病逝,死後傳位於皇太孫朱允炆,最終引發日後的靖難之變。

mingtaizu

明惠帝(建文)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出生於應天府(今南京),為懿文太子朱標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朝第二位皇帝,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於1403年取代明惠帝而為明成祖。明惠帝從此下落不明。

minghuizong_zhuyunwen_01

明成祖(永樂)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生於公元1360年,1370年封燕王,封國在北平。他勇敢善戰,立過不少戰功,早有覬覦皇位的野心。朱元璋死後,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有感藩王勢力過大,威脅到他的皇位,計劃削藩,為朱棣所洞悉,故乘機起兵「靖難」。經過三年的戰爭,朱棣於1402年奪得帝位,是為明成祖。

成祖即位後,遷都北京,並五次親征漠北。在外則派遣鄭和出使西洋,在內繼續執行墾荒、屯田、興修水利建設等政策,加強對北方的管治。他亦重視文化典籍的整理,編修《永樂大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明成祖對明王朝的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為明朝強盛之主,於1424年病逝,終年65歲。

mingchengzu

明仁宗(洪熙)

明仁宗朱高熾(1378-1425年)為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僅十個月,於洪熙元年五月暴死,終年48歲,葬於獻陵。

mingrenzongzhugaochi_01

明宣宗(宣德)

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朱瞻基是明仁宗長子,在位十年(1426—1435年),廟號宣宗,諡號章皇帝。朱瞻基愛好書法繪畫,常將自己的畫作賞賜給重臣,在位期間着力經營畫院。

mingxuanzongzhuzhanji_01

明英宗(正統、天順)

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年),乃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是明朝第六任及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兩次在位)。第一次繼位稱帝,年僅九歲。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天順八年(1464年)朱祁鎮病逝,廟號英宗,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裕陵。

mingyingzongzhuqizhenhuangdi_01

明景帝(景泰)

明景帝朱祁鈺(1428—1457年),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1457年在位),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宣宗御駕親征,留下郕王朱祁鈺作為監國,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俘,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又稱景泰帝。

 

景泰八年正月,發生奪門之變,明英宗復位,改元天順。二月,英宗廢景泰帝為郕王,軟禁於西苑。郕王薨,享年三十,葬於北京市玉泉山北麓景泰陵。明憲宗追認其皇帝之位,謚曰恭仁康定景皇帝。

mingdaizong_zhuqiyu_01

明憲宗(成化)

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年),初名朱見濬,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景泰三年(1452年)被廢為沂王,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又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朱見深。於天順八年(1464年)登基,年號成化。成化二十三年八月(1487年)憲宗駕崩,時年41歲。廟號憲宗,諡號「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葬於十三陵茂陵。

mingxianzongzhujianshen_01

明孝宗(弘治)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年號弘治。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駕崩於乾清宮,在位18年,享年36歲,葬於泰陵,廟號孝宗,諡號「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朱祐樘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勵精圖治,史稱「弘治中興」。

mingxiaozongxiang_01

明武宗(正德)

明武宗朱厚照,弘治四年(1491年)九月二十四日生。明孝宗弘治皇帝長子。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武宗即位,年號正德,在位16年。1521年駕崩,終年31歳,死後葬北京十三陵之康陵,諡號「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朱厚照在位時醉心於淫樂,政治黑暗。

mingwuzonghuaxiang_01

明世宗(嘉靖)

明世宗朱厚熄(1507—1566年),生於湖北安陸,父親為興獻王朱祐杭。十三歲,襲封為王;十五歲,被迎到京師,入承大統。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以次年為嘉靖元年,至1566年駕崩,安葬於永陵。

800px-mingshizongxiang_01

明穆宗(隆慶)

明穆宗朱載垕(1537—1572年),明世宗朱厚熄的第三個兒子,嘉靖十八年(1539年)被封為裕王,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登基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為隆慶。朱載垕在位六年,1572年因病逝世,葬於北京昌平明昭陵,諡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朱載垕為人貪於女色,生活淫亂。

mingmuzonghuaxiang_01

明神宗(萬曆)

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年),明穆宗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年)二月冊為太子。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即位,次年改年號為萬曆,在位48年,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病逝,葬在定陵,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廟號神宗,葬十三陵之定陵。

mingshenzongxiang_01

明光宗(泰昌)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明神宗朱翊鈞長子。朱常洛於1620年登基,年號泰昌,但在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二十六日病逝,終年38歲。他在位僅一個月,廟號光宗,謚號「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慶陵。

mingguangzonghuangdi_01

明熹宗(天啟)

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明光宗的長子。1620—1627年在位,年號天啟。1627年駕崩,時年23歳,廟號熹宗。諡號「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德陵。他在位期間寵信宦官魏忠賢,愛好油漆木工、房屋營造。

mingxizongxiang_01

明思宗(崇禎)

明思宗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生於公元1610年,為光宗的第五子。18歲登位,年號崇禎。他努力挽救頻臨滅亡的王朝,但明末的吏治敗壞已至無可救藥的地步,各地不斷發生兵變、民變,而且規模愈來愈大。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而死,明王朝亦從此滅亡。

mingsizongzhuyoujian_01

公元1644—1911年

朝代版圖

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即帝位,改國號為清。先後統一東北諸部族,吞併漠南、蒙古,於1644年滅明朝,並不斷拓展疆土,於1759年完成統一大業。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先後訂立條約,劃定黑龍江、吉林與俄國遠東地區間邊界,並劃定外蒙古與俄國西伯利亞間邊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定盛京與朝鮮之間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

5000_dynasty-and-territory_map21_qing

太祖努爾哈赤1616—1626年

清太祖名努爾哈赤,愛新覺羅氏(1559—1626年)。生於建州左衞(今遼寧新賓縣西南)一個奴隸主之家,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爾哈赤為長子。建立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統一了女真族各部,創制滿文。隨着軍事力量日益強大,另立國號的時機成熟。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西南)建立「大金」國(後金),自立為汗,建元天命,設官建署。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反明,在1626年揮軍進攻寧遠(今遼寧興城)時,被明軍炮火擊傷。在撤圍敗退瀋陽途中,患痛疽病死於靉雞堡,年68歲,葬瀋陽福陵。

1024px-qing_yiming_qingtaizutianminghuangdichaofuxiang

太宗皇太極1626—1643年

清太宗名皇太極,愛新覺羅氏(1592—1643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母葉赫納拉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初一,皇太極在瀋陽被推舉襲承汗位,紀元天聰。

繼位後,皇太極學習漢族文化,命儒臣翻譯漢字書籍。仿明制,設內三院,六部,獨主政務。又設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備的國家機構。集中了汗權,加強了專制統治。皇太極決意承襲父志,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統治。於天聰十年(1636年)五月,稱帝,定國號「大清」,改元崇德,改女真為滿洲。其後將主要兵力用於對明戰爭。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猝死於盛京後宮,年52歲,葬瀋陽昭陵。

1024px-qing_yiming_qingtaizongchongdehuangdichaofuxiang

順治帝福臨1643—1661年

清世祖順治皇帝名福臨,愛新覺羅氏(1638—1661年)。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母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只有6歲的福臨,在叔父攝政睿親王多爾袞輔佐下即帝位,改元順治,並於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由瀋陽進北京,在太和門舉行了登極大典,成為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順治本想有番作為,但朝中反對漢化的舊大臣勢力強大,令順治在政治上受掣肘。政治失意,使他沉溺於與其弟媳董鄂氏的愛情之中,其後篤信佛教,產生遁入空門的思想。當皇貴妃董鄂氏死後,他健康亦轉差,24歲時又染上天花,終在1661年病逝,骨灰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孝陵。

1024px-qing_yiming_qingshizushunzhihuangdichaofuxiang

康熙帝玄燁1661—1722年

康熙大帝即清聖祖,名玄燁(1654—1722年)。八歲即位,十餘歲時,以計除去輔政大臣鰲拜,將統治權收歸己有。親政以後,勦撤三藩,南收台灣,北拒沙俄,訂「尼布楚條約」,西征蒙古,興修水利,治理黃河,鼓勵墾荒,薄賦輕稅,愛民如子。

康熙大帝還大膽改革清初的落後制度和政策,推崇儒學與漢文化,緩和滿、漢矛盾,復興社會經濟,致力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在位61年(1661—1722年),為清的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史家將之與雍正、乾隆並舉,譽為「康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emperor_kangxi

雍正帝胤禛1722—1735年

胤禛(1678—1735年)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在皇位爭奪戰中,胤禛取得皇位,改元雍正。雍正誠信佛教,卻攻於心計,性格剛毅,處事果斷。在位僅13年(1722—1735年),但他勵精圖治,力求改革,整頓吏治,對滿清的賦役做了重大改革。此外還擴大墾田,創設軍機處,革除旗主。又平定青海,西藏,鞏固邊疆。雍正統治期間促進了生產發展,令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政局穩定,邊疆鞏固,為乾隆創建「大清全盛之勢」,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是有作為的皇帝。

portrait_of_the_yongzheng_emperor_in_court_dress

乾隆帝弘曆1735—1795年

弘曆(1711—1799年)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雍正死後繼承皇位,改元乾隆,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登基,成為清朝第六位皇帝,是在位最久,年壽最高的皇帝。

乾隆繼位時的清王朝社會上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再經乾隆的勵精圖治,使清王朝達到強盛的頂點。乾隆在位期間,最重要的業績是對西北邊疆的經營和管理,鞏固和發展了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奠定了今天中國固有版圖。乾隆在位60年(1735—1795年),但後期卻好大喜功,寵信奸臣和珅,貪污賄賂盛行,使清朝腐敗之風滋長,加劇了統治危機,更令清王朝由盛轉衰。因此乾隆時代可說是清王朝的轉捩點。

1024px-qing_langshininghuiqinggaozongganlongdichaofuxiang

嘉慶帝顒琰1796—1820年

清仁宗嘉慶皇帝名顒琰,愛新覺羅氏(1760—1820年)。清高宗乾隆皇帝第十五子,母貴妃魏佳氏。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被正式立為皇太子。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內禪,即帝位,年號嘉慶。即位之初,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皇帝控制。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後,顒琰開始親政。

嘉慶帝整飭內政,整肅綱紀,可惜仍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他傾盡全力,大舉圍剿鎮壓川、楚、陝農民大起義。嘉慶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監接應下衝進皇宮。嘉慶帝下詔捕殺在所有天理教起義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嘉慶帝拒絕了英國提出的建立外交關係、開闢通商口岸、割讓浙江沿海島嶼的要求。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卒於避暑山莊,終年61歲,葬河北易縣清西陵之昌陵。

1024px-qing_yiming_qingrenzongjiaqinghuangdichaofuxiang

道光帝旻寧1820—1850年

清宣宗道光皇帝名旻寧,愛新覺羅氏(1782—1850年)。清仁宗嘉慶皇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即帝位,年號道光。旻寧即位後,勵精圖治,實行改革,節省開支,整頓吏治。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支持林則徐禁煙措施,指示林則徐於廣州銷毀鴉片二百多萬斤,英國因而發動了鴉片戰爭。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清政府派遣的代表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後來,又與美國簽訂了《望廈條約》,與法國簽訂了《黃埔條約》。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一日於圓明園逝世,葬河北易縣清西陵之慕陵。

1024px-qing_yiming_qingxuanzongdaoguanghuangdichaofuxiang

咸豐帝奕詝1850—1861年

清文宗咸豐皇帝名奕詝,愛新覺羅氏(1831—1861年)。清宣宗道光皇帝第四子,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繼位,年號咸豐。咸豐即位後,面對內憂外患的統治危機,經歷了太平天國、捻軍起義、第二次鴉片戰爭,與英、美、法、俄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後再發生英法聯軍。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兩國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進攻北京,圓明園、清漪園等處被焚掠。咸豐帝自圓明園逃到熱河(今承德市)。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豐皇帝病死於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年31歲,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定陵。

1024px-xianfenghuangdichaofuxiang

同治帝載淳1861—1875年

清穆宗同治皇帝名載淳,愛新覺羅氏(1856—1875年)。清文宗咸豐皇帝獨子,母為懿嬪葉赫那拉氏,即慈禧皇太后。1861年,年僅6歲的載淳即位,年號同治。由於載淳年幼,慈禧與慈安兩太后「垂簾聽政」。同治十一年(1872年),載淳已17歲,兩宮太后不得已交出權力,實行歸政。但載淳仍未能擺脫慈禧太后的干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載淳染上天花,於十二月初五死於養心殿東暖閣,年僅19歲,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惠陵。

1024px-qing_yiming_qingmuzongtongzhihuangdichaofuxiang

光緒帝載湉1875—1908年

清德宗光緒皇帝名載湉,愛新覺羅氏(1871—1908年)。生父為醇親王奕譞,生母葉赫那拉氏為慈禧皇太后親妹。同治十三年(1875年)同治皇帝駕崩,載湉被慈禧太后選為繼位人。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命年僅4歲的載湉繼清文宗為子,次年嗣承皇位,年號光緒。慈安、慈禧兩太后垂簾聽政。

由於朝政被慈禧控制,光緒帝形同傀儡。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淪陷,慈禧太后攜光緒帝逃往西安。第二年自西安回京後,光緒帝仍被幽禁於瀛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先慈禧太后一天去世,終年38歲,葬於河北易縣清西陵之崇陵。

1024px-emperor_guangxu

宣統帝溥儀1908—1911年

溥儀(1906—1967年)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他的父親是德宗光緒帝五弟、醇親王載灃,母親是清末重臣榮祿之女幼蘭。由於德宗無子嗣,慈禧太后在去世前選中年僅3歲的溥儀繼承大統,於1908年12月2日,於紫禁城登基為清朝第十二代皇帝,改元宣統,父親出任攝政王職掌國政。

宣統朝在內憂外患中捱過了3個年頭。1911年發生武昌起義,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以皇太后隆裕的名義頒佈清帝退位詔書,溥儀得以保留皇帝尊號暫居紫禁城。1924年12月5日,京畿警衞司令鹿鍾麟率軍警20人,由神武門入宮,擔負驅逐溥儀出宮的使命。下午4時10分,溥儀及其后妃等離開紫禁城,遷往德勝橋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患腎癌,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病逝,終年61歲。

puyi-manchukuo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