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代的開國君主。顓頊之孫,姓姒氏,號禹。堯舜時期,洪水泛濫為害,因治洪水有功,受舜禪讓為天子,世稱為大禹,在位期間分中國為九州,平服了九黎、三苗等南方部族。禹一向親近百姓,為民謀利,是後世賢君的典範。他在位八年而卒,本擬禪讓於大臣益,但人民還是擁立他的兒子啟,故此開創君主世襲之制。
商朝的統治區域,以現在的河南為中心。武丁在位時國勢鼎盛,勢力達於長江流域。曾多次遷都;盤庚時,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一帶)。在商的周圍,還有許多臣服於商的屬國,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商代的開國君主。姓子,名履。初居亳,本為夏朝的一個諸侯,後因夏桀昏庸無道,湯興兵伐桀,成功推翻夏朝,建立商朝。湯建立商朝後,對內減輕徵斂,鼓勵生產,安撫民心,從而擴展了統治區域,影響遠至黃河上游,氐、羌部落都來納貢歸服。湯連帶擔任部落首領17年,前後在位30年而駕崩。
姓姬名昌,商紂時為周族首領,封為「西伯」,建國於岐山之下。他積善行仁,深得人民愛戴。紂王怕姬昌強大,把他囚禁,後來獲釋。姬昌多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所歸從,為周人以後東進滅商奠定基礎。後來兒子姬發(周武王)得天下後,追尊他為文王。
姓姬名宮涅,宣王子。西周末年國家已趨敗落,幽王卻依然貪圖享樂,不顧國事。他廢申后而立褒姒,以「烽火戲諸侯」來博取褒姒一笑。最後更廢嫡立庶,將太子宜臼廢掉,結果引起申后之父申侯不滿。公元前771年,申侯舉兵攻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但卻無人出兵救援,最終在驪山被殺,導致西周滅亡。
春秋時,周王室衰微,諸侯專政。主要諸侯有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越 等。
戰國時期,北起長城,南達長江流域的地區,先後出現了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大國。
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生於趙國首都邯鄲。22歲在雍城加冕,開始親政。他首先誅殺后黨,清除權臣,然後招攬人才,重用客卿,獎勵耕戰。他同時亦調兵遣將,用10年時間,吞併六國,並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建立秦朝。
秦始皇即位後把古時的皇與帝合稱為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廢封建,行郡縣,以集權中央;統一度量衡與文字;開闢馳道,修築長城,以鞏固國防。為了消除反對勢力與箝制思想,他沒收民間兵器,又焚書坑儒。五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最終於公元前210年,死於巡遊途中。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擊破楚王項羽,即帝位,再建統一皇朝──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漢設西域都護府,統轄天山以南蔥嶺以東的西域諸國。東蒙古高原為東胡後裔烏桓、鮮卑分佈地。大漠南北為匈奴地。青藏高原為諸羌地。雲南西南部則為哀牢夷地。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第五位皇帝,生於公元前157年,16歲登基為帝。他開創西漢最強盛的時代,在繼承文景之治的富強基礎之上,即位後勵精圖治,對內攬人才、興文教、振經濟,對外伐四夷、通西域、顯國威。可惜晚年反覆無常,而且迷信多疑,終致巫蠱之禍。漢武帝在位55年,死於公元前87年。
東漢光武帝劉秀於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先後削平王莽以來割據政權,恢復統一。延光二年 (公元123年),東漢改西域都護府為西域長史府。由於北邊匈奴族內部分裂,鮮卑乘機拓展彊土,西擊烏孫,東卻扶餘,盡據匈奴故地。其時青藏高原仍為諸羌所居。東北鴨綠江上游兩岸則為高句麗國領土。
漢光武帝劉秀生於公元前6年,是漢景帝後裔。新朝王莽末年,劉秀以恢復漢室為號召,起兵反對王莽。光武取河北,平王郎,降銅馬,最後統一天下,定都洛陽,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在位期間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減賦稅,建太學,倡儒術,修水利,為一代賢明君王。光武帝在位33年,公元57年病逝,終年64歲。
公元220年曹丕稱魏帝,221年劉備稱漢帝,222年孫權建年號,成三國鼎立之勢。魏仍以西域長史府領護除烏孫之外的西域諸國。曹魏東北境外為高句麗、挹婁、扶餘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為鮮卑。青藏高原為諸羌地。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生於公元155年,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最初參與鎮壓黃巾軍,後起兵討伐董卓,勢力逐漸增強。公元196年,迎漢獻帝定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公元200年,在官渡大敗袁紹,隨後逐漸統一中原。公元208年,率軍南擊劉表,在赤壁戰敗。此後改取守勢,平定關隴、漢中,於公元220年病死。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封他為魏武帝。曹操除以權謀,奸詐聞名外,亦是卓有成就的書法家、文學家。現存樂府詩二十餘首,氣魄沉雄,慷慨悲壯。
曹丕,字子桓,三國時魏武帝之子。生於公元187年,自幼隨父征戰,卻性好文學,博聞強識,是文武雙全的君主。他更是歷代帝王中有名的文學家,著有《典論》及詩賦函札百餘篇。曹丕最初為五官中郎將,兼副丞相。父卒,繼為丞相。公元220年, 迫漢獻帝禪位,自立為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他在位期間排除異己,但在民生方面卻採取寬仁政策,減少徭役和兵役。曹丕卒於公元226年,終年40歲。
劉備,字玄德,河北涿縣人。生於公元162年,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與關羽、張飛一道討黃巾賊有功,遂為安喜縣尉。後得諸葛亮輔佐,與孫權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取得益州與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公元221年,於成都即位稱帝,國號漢。劉備為了要奪回荊州,起兵伐吳,豈料全軍覆沒,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終年62歲。
孫權,字仲謀,生於公元182年,三國時吳帝國的創建者,孫堅次子。孫權聰明機智,跟隨兄長孫策征戰多年,曾參與平定江東。孫策猝亡後,孫權接掌江東。公元208年,在名將周瑜輔佐下,領導東吳在赤壁大敗曹操,使天下成三國鼎立之勢。孫權北拒曹操,西抗劉備,公元229年在武昌稱帝,國號吳。在位期間曾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開發江南土地。可惜在位後期變得剛愎自用,寵信小人,猜忌群臣,賦稅繁重,刑罰殘酷,導致民怨四起。孫權卒於公元252年,終年71歲。
司馬炎,字安世,司馬昭之子,生於公元236年,為晉朝開國君主。司馬昭死,司馬炎於公元265年繼位為晉王,後逼魏帝讓位,乃登上帝位,建都洛陽。公元280年滅吳,統一中國,他在位26年,期間大封宗室,以培植擁護朝廷勢力,結果種下其後皇室內訌的禍根。晉武帝生活荒淫,後宮三千。他死後不久,全國即陷入分裂局面。
自西晉末到劉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後建立了多達16個割據政權。公元317年司馬睿即晉王位於建康,以建康在洛陽之東,史稱東晉。東晉的版圖只限於淮水以南、漢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長江以南。前秦的東北是高句麗、挹婁等國,境外為高車、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屬國的西北是烏孫國。青藏高原有吐谷渾及寶髻、孫波、女國等羌族聚居。
司馬睿,生於公元276年,最初襲封琅琊王。317年,晉愍帝在北方被匈奴所殺。司馬睿在王氏世家支持下在建業稱帝,是為晉元帝,歷史上把他所建立的政權稱為東晉。他稱帝後,多方面照顧世家大族,導致大族勢力坐大。元帝密謀削除大族王氏勢力,反被先發制人,起兵攻入建康。司馬睿最終於322年憂憤而死,終年46歲。
公元420年,劉裕自立為帝,是為南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完成北方統一,與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其時,魏之東北為契丹、室韋、勿吉等。漠北為柔然、高車、契骨。西域為烏孫、悅般、于闐等。青藏高原則為吐谷渾、黨項、女國、象雄等。
拓跋宏,生於公元467年,公元471—499年在位。孝文帝崇尚中國文化,刻意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實行漢化。他不但禁胡服、胡語,改變度量衡,改鮮卑姓氏為漢姓,更獎勵鮮卑和漢族通婚。此外,他亦大興文教,提高鮮卑人的文化水準,更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等。孝文帝卒於公元499年,終年33歲。他雖英年早逝,但改革對日後中國各民族的融合產生了積極作用。
公元581年楊堅篡周,建立隋朝;589年滅陳後,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後突厥分為東西二部,分據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遼東為高麗國地,高麗東北至海為靺鞨諸部。靺鞨之西為室韋諸部。室韋之南至隋邊塞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則位於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為女國,中部為寶髻、孫波等,東部則為附國等。
楊堅,生於公元541年, 581年逼北周靜帝禪位,改國號為隋。隋文帝即位後,積極準備統一大業。589年,成功滅陳,結束魏晉南北朝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全國歸於統一。隋朝統一後,社會秩序安定,實施府兵制、均田制,又改革官制。他所建立的制度,亦為後世所承襲。晚年,楊堅廢太子楊勇,改立楊廣為太子。最終,楊廣於604年弑父自立,終年64歲。
楊廣,隋文帝楊堅的次子,生於公元569年。公元604年7月,弒父奪位,是為煬帝。他為人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殘酷猜忌。他又遠征高麗,開鑿運河,賦役繁苛,勞民傷財,結果導致隋末各地農民軍紛紛起義,群雄割據。公元616年煬帝逃到江都,並於公元618年為部將宇文化及所弒,導致隋朝滅亡。
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漸次削平隋末以來割據群雄,至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 完成統一。至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 滅高麗後,唐版圖臻於極盛。吐蕃興起於七世紀初,據青藏高原一帶,連年與唐爭衡。 唐之西南為濮子、金齒等部。東北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為靺鞨、室韋諸部。
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北)人,唐代開國君主。生於公元566年,世代顯貴,為軍事重鎮太原留守,兼領潼關以西的軍事指揮大權。李淵見隋煬帝無道,天下大亂,於公元618年起兵太原,問鼎關中,自立為帝,定都長安,創建大唐。李淵建國後陸續削平各地群雄,統一全國,實為一代創業之主。他在位九年,公元626年傳位於次子世民,自稱太上皇,卒於公元635年。
李世民為高祖李淵之次子,生於公元599年,是史上的一代明君。唐朝建立後,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公元626年,李世民率部屬在宮城的北面玄武門內,殺太子李建成和弟李元吉,是為「玄武門之變」。同年高祖禪位而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為唐太宗。
唐太宗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他亦視民如子,不分華夷,開創「貞觀之治」,為中國歷史上的輝煌時代。公元649年,唐太宗病死,終年51歲。
武則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氏生於公元624年,14歲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後,於公元655年立武氏為皇后。
武則天資質聰慧,深謀權術。由於高宗晚年體弱多病,武則天遂執掌國柄,威勢日重。公元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武則天臨朝稱制。公元684年,武則天廢中宗,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武則天最終亦於公元690年廢睿宗,自行稱帝,改國號周,並改東都洛陽為神都。
公元705年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位,同年十一月去世,終年82歲。
李隆基生於公元685年,統治唐朝長達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公元710年,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政變,誅韋皇后,擁立睿宗李旦再次即位。公元712年,睿宗禪位於李隆基,是為玄宗。玄宗在位44年間,前30年開元之治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由於其怠政加上政策失誤,以及重用楊國忠、安祿山等人,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亦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
安史之亂爆發後,他逃往四川避難。公元756年,三子李亨在靈武自立為帝,即唐肅宗,並尊玄宗為太上皇。玄宗於公元762年病逝,死後葬於泰陵。
唐亡於公元907年,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統治黃河流域一帶。淮水以南至廣東的地區,先後為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荊南、楚、南漢所分據,北漢則割據太原;合計而成所謂的「十國」。
李煜,字重光,生於公元937年,為元宗李璟的第六子。960年嗣位, 975年亡國,978年被毒死,是個治國無能,縱情享樂的末代皇帝。李煜與其父李璟皆精詩詞書畫,尤其是詞,善以白描抒情,情感真切,是千古詞宗。李煜是個文人,不懂政治,卻生在帝王家,是命運的捉弄。一曲《虞美人》更為千古絕唱,史稱李煜為李後主。
公元960年趙匡胤取代後周稱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統一。傳至1127年金兵破京師,徽欽二宗被擄北去,是為北宋。自十世紀後期至十二世紀初為遼、北宋南北對峙時期。除遼、宋、夏三國之外,其時雲南為大理國,青藏為吐蕃諸部及黃頭回紇,西域為西州回鶻及黑汗王朝。遼之北則為斡朗改和轄戛斯。
宋朝開國君主,涿州人,生於公元927年。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曾隨周世宗南征北討,屢立戰功。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改國號宋,結束五代擾攘多年的局面。宋太祖在位17年(公元960—976年),務農興學,慎刑薄斂,予民休息,但過度重文輕武、偏重防內,造成宋朝長期積弱不振。
趙佶生於公元1082年,在位期間 (1100—1125年)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只顧享樂,不理政事。加上官僚集團趁機斂財,把北宋江山斷送給北方的金朝。公元1127年靖康之難後,被金兵俘虜北去,金主封他為昏德侯,其後於1135年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徽宗雖然不善治國,但卻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他所創的「瘦金體」書法和他的畫作都是藝術精品。
南宋(1127—1279年)。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攻佔北宋都城開封(今屬河南)。次年二月,廢宋徽、欽二帝,北宋滅亡。同年五月,宋室皇族康王趙構在應天府(今天河南省的商丘市)即位,仍沿用大宋國號,史稱南宋,年號建炎,是為宋高宗。金軍南下,高宗不斷南逃。 1138 年,高宗定都臨安,從此,形成了南宋偏安的局面。1276年,元軍攻克臨安,宋室投降。部分大臣南下福建、廣東重建小朝廷。 1279年,南宋終被元軍滅亡。 西夏、大理、吐蕃諸部,疆界與北宋時相若。其時,蒙古高原為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韃靼部族所有。
趙構,宋徽宗的第九子,生於公元1107年。靖康之難後,他不顧反對聲音,棄黃河流域,遷都臨安,是為宋高宗。高宗即位後,免除主戰派官員李綱和宗澤等人職務,以秦檜為相,殺岳飛,與金議和,奉表稱臣,遂成偏安之局。高宗於1162年禪位於孝宗,自稱太上皇帝,後死於1187年,終年81歲。
遼(公元916-1125年),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契丹族是中國北方古老民族之一。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並征服了突厥、黨項、吐谷渾等,正式稱帝,建立契丹政權,改元神冊,國號遼,歷史上又稱大契丹。1125年被女真人所滅。遼亡後,契丹皇族耶律大石北走可敦城,建立西遼,在歷史上存在近百年。除遼、北宋、夏三國之外,其時雲南為大理國,青藏為吐蕃諸部及黃頭回紇,西域為西州回鶻及黑汗王朝。遼之北則為斡朗改和轄戛斯。
遼太祖姓耶律,名億,字阿保機,遼開國君主,生於公元872年。他精於騎射,明達世務。901年,耶律阿保機總攬軍政大權,率領軍隊連破室韋、奚部、女真,統一契丹各部,最後建立了契丹(遼)國。
建國後,任用漢人韓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習俗,建築城廓,創造契丹文化。他又發展農業、商業,促進了契丹民族封建化的過程。916年,群臣及諸屬國上尊號曰大聖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冊。遼太祖即帝位11年,死於公元926年,終年55歲。
金(1115—1234年),或稱大金、金國、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部落後,於1115年於會寧府建都(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1125年滅遼,次年滅北宋。後遷都中都,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的南北夾擊下滅亡。
完顏阿骨打,金人完顏部首領,是金國的建國者,生於公元1068年。他有勇略,善用兵。1113年,阿骨打繼任都勃極烈(即大酋長),統一鄰近各部,發動了反遼戰爭。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國稱帝,國號大金。金建國後,阿骨打命完顏希尹制作女真文,又與宋訂約共同攻遼。1123年,阿骨打病逝,終年56歲。
1280年元朝完成大一統之後,建立四大汗國。阿爾泰山以西阿姆河以東是窩闊台汗國和察合台汗國,阿姆河以西則為伊利(伊兒)汗國,花剌子模以北是欽察汗國。其版圖東北抵鯨海(日本海)和朝鮮半島中部,北至西伯利亞北極圈內,西南接尼波羅(今尼泊爾)、緬甸、越南,東南臨海,幅員極為遼闊。
成吉思汗即鐵木真,姓奇渥溫,公元1162年生於於蒙古部的孛爾只巾氏族,為蒙古帝國的建國者。1189年,鐵木真繼承汗位。1206年,被蒙古各部推為大汗,尊號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有雄略,善用兵,武功極盛。他先後平西遼,滅西夏,攻破俄羅斯聯軍,版圖跨歐亞兩洲,威震域外。蒙古建國以後,除繼續擴大疆土之外,他亦制定了軍事、政治、法律等制度,改變了蒙古部族之間長期爭戰的局面,促進了蒙古社會的發展,推動草原文明走向鼎盛。1127年,成吉思汗病逝。他為元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元朝建立後,成吉思汗被追尊為元太祖。
忽必烈生於公元1215年,父親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蒙哥死後,忽必烈於1260年即位。1271年,建國號元,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消滅南宋,統一全國。忽必烈即位後,釐定官制、制定法律、禁止屠殺、發展教育,有助鞏固統治。不過,他亦將各民族分為四等,刻意抬高蒙古人、色目人的地位,壓迫漢人和南人,挑起民族矛盾。忽必烈於1294年病逝,終年80歲。
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後,即北伐中原,元帝北逃,明繼續四出征討,1386年終完成統一大業。1368年元帝被明軍追擊而北逃後,傳至1402年去國號稱韃靼。韃靼之西則為瓦刺。 十四世紀四十年代察合台汗國陷於分裂。永樂十六年(1418年), 東察合台汗西遷至亦力把里(新疆伊寧)。
朱元璋為濠州鍾離人,祖籍沛縣,生於公元1328年。自幼出家於皇覺寺為僧。1352年,朱元璋投郭子興部下,屢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獲郭子興提拔為鎮撫,又將養女馬氏許配予他為妻。後郭子興病逝,部將盡歸太祖。1368年明軍攻陷大都,元順帝北逃。同年朱元璋稱帝,建國號為大明,是為明太祖。他於1371年滅夏控制了四川,1381年再入雲南,1387年取遼東。至此,全國最終統一。
太祖在位期間,獨攬朝政,以嚴刑峻法治國,同時又嚴懲貪官污吏。民生方面,太祖很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廣修水利,鼓勵開墾,為明朝日後的發展建立了基礎。他於1398年病逝,死後傳位於皇太孫朱允炆,最終引發日後的靖難之變。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出生於應天府(今南京),為懿文太子朱標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朝第二位皇帝,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於1403年取代明惠帝而為明成祖。明惠帝從此下落不明。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生於公元1360年,1370年封燕王,封國在北平。他勇敢善戰,立過不少戰功,早有覬覦皇位的野心。朱元璋死後,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有感藩王勢力過大,威脅到他的皇位,計劃削藩,為朱棣所洞悉,故乘機起兵「靖難」。經過三年的戰爭,朱棣於1402年奪得帝位,是為明成祖。
成祖即位後,遷都北京,並五次親征漠北。在外則派遣鄭和出使西洋,在內繼續執行墾荒、屯田、興修水利建設等政策,加強對北方的管治。他亦重視文化典籍的整理,編修《永樂大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明成祖對明王朝的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為明朝強盛之主,於1424年病逝,終年65歲。
明仁宗朱高熾(1378-1425年)為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僅十個月,於洪熙元年五月暴死,終年48歲,葬於獻陵。
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朱瞻基是明仁宗長子,在位十年(1426—1435年),廟號宣宗,諡號章皇帝。朱瞻基愛好書法繪畫,常將自己的畫作賞賜給重臣,在位期間着力經營畫院。
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年),乃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是明朝第六任及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兩次在位)。第一次繼位稱帝,年僅九歲。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天順八年(1464年)朱祁鎮病逝,廟號英宗,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裕陵。
明景帝朱祁鈺(1428—1457年),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1457年在位),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宣宗御駕親征,留下郕王朱祁鈺作為監國,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俘,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又稱景泰帝。
景泰八年正月,發生奪門之變,明英宗復位,改元天順。二月,英宗廢景泰帝為郕王,軟禁於西苑。郕王薨,享年三十,葬於北京市玉泉山北麓景泰陵。明憲宗追認其皇帝之位,謚曰恭仁康定景皇帝。
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年),初名朱見濬,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景泰三年(1452年)被廢為沂王,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又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朱見深。於天順八年(1464年)登基,年號成化。成化二十三年八月(1487年)憲宗駕崩,時年41歲。廟號憲宗,諡號「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葬於十三陵茂陵。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年號弘治。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駕崩於乾清宮,在位18年,享年36歲,葬於泰陵,廟號孝宗,諡號「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朱祐樘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勵精圖治,史稱「弘治中興」。
明武宗朱厚照,弘治四年(1491年)九月二十四日生。明孝宗弘治皇帝長子。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武宗即位,年號正德,在位16年。1521年駕崩,終年31歳,死後葬北京十三陵之康陵,諡號「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朱厚照在位時醉心於淫樂,政治黑暗。
明世宗朱厚熄(1507—1566年),生於湖北安陸,父親為興獻王朱祐杭。十三歲,襲封為王;十五歲,被迎到京師,入承大統。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以次年為嘉靖元年,至1566年駕崩,安葬於永陵。
明穆宗朱載垕(1537—1572年),明世宗朱厚熄的第三個兒子,嘉靖十八年(1539年)被封為裕王,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登基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為隆慶。朱載垕在位六年,1572年因病逝世,葬於北京昌平明昭陵,諡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朱載垕為人貪於女色,生活淫亂。
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年),明穆宗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年)二月冊為太子。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即位,次年改年號為萬曆,在位48年,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病逝,葬在定陵,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廟號神宗,葬十三陵之定陵。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明神宗朱翊鈞長子。朱常洛於1620年登基,年號泰昌,但在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二十六日病逝,終年38歲。他在位僅一個月,廟號光宗,謚號「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慶陵。
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明光宗的長子。1620—1627年在位,年號天啟。1627年駕崩,時年23歳,廟號熹宗。諡號「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德陵。他在位期間寵信宦官魏忠賢,愛好油漆木工、房屋營造。
明思宗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生於公元1610年,為光宗的第五子。18歲登位,年號崇禎。他努力挽救頻臨滅亡的王朝,但明末的吏治敗壞已至無可救藥的地步,各地不斷發生兵變、民變,而且規模愈來愈大。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而死,明王朝亦從此滅亡。
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即帝位,改國號為清。先後統一東北諸部族,吞併漠南、蒙古,於1644年滅明朝,並不斷拓展疆土,於1759年完成統一大業。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先後訂立條約,劃定黑龍江、吉林與俄國遠東地區間邊界,並劃定外蒙古與俄國西伯利亞間邊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定盛京與朝鮮之間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
清太祖名努爾哈赤,愛新覺羅氏(1559—1626年)。生於建州左衞(今遼寧新賓縣西南)一個奴隸主之家,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爾哈赤為長子。建立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統一了女真族各部,創制滿文。隨着軍事力量日益強大,另立國號的時機成熟。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西南)建立「大金」國(後金),自立為汗,建元天命,設官建署。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反明,在1626年揮軍進攻寧遠(今遼寧興城)時,被明軍炮火擊傷。在撤圍敗退瀋陽途中,患痛疽病死於靉雞堡,年68歲,葬瀋陽福陵。
清太宗名皇太極,愛新覺羅氏(1592—1643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母葉赫納拉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初一,皇太極在瀋陽被推舉襲承汗位,紀元天聰。
繼位後,皇太極學習漢族文化,命儒臣翻譯漢字書籍。仿明制,設內三院,六部,獨主政務。又設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備的國家機構。集中了汗權,加強了專制統治。皇太極決意承襲父志,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統治。於天聰十年(1636年)五月,稱帝,定國號「大清」,改元崇德,改女真為滿洲。其後將主要兵力用於對明戰爭。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猝死於盛京後宮,年52歲,葬瀋陽昭陵。
清世祖順治皇帝名福臨,愛新覺羅氏(1638—1661年)。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母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只有6歲的福臨,在叔父攝政睿親王多爾袞輔佐下即帝位,改元順治,並於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由瀋陽進北京,在太和門舉行了登極大典,成為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順治本想有番作為,但朝中反對漢化的舊大臣勢力強大,令順治在政治上受掣肘。政治失意,使他沉溺於與其弟媳董鄂氏的愛情之中,其後篤信佛教,產生遁入空門的思想。當皇貴妃董鄂氏死後,他健康亦轉差,24歲時又染上天花,終在1661年病逝,骨灰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孝陵。
康熙大帝即清聖祖,名玄燁(1654—1722年)。八歲即位,十餘歲時,以計除去輔政大臣鰲拜,將統治權收歸己有。親政以後,勦撤三藩,南收台灣,北拒沙俄,訂「尼布楚條約」,西征蒙古,興修水利,治理黃河,鼓勵墾荒,薄賦輕稅,愛民如子。
康熙大帝還大膽改革清初的落後制度和政策,推崇儒學與漢文化,緩和滿、漢矛盾,復興社會經濟,致力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在位61年(1661—1722年),為清的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史家將之與雍正、乾隆並舉,譽為「康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胤禛(1678—1735年)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在皇位爭奪戰中,胤禛取得皇位,改元雍正。雍正誠信佛教,卻攻於心計,性格剛毅,處事果斷。在位僅13年(1722—1735年),但他勵精圖治,力求改革,整頓吏治,對滿清的賦役做了重大改革。此外還擴大墾田,創設軍機處,革除旗主。又平定青海,西藏,鞏固邊疆。雍正統治期間促進了生產發展,令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政局穩定,邊疆鞏固,為乾隆創建「大清全盛之勢」,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是有作為的皇帝。
弘曆(1711—1799年)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雍正死後繼承皇位,改元乾隆,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登基,成為清朝第六位皇帝,是在位最久,年壽最高的皇帝。
乾隆繼位時的清王朝社會上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再經乾隆的勵精圖治,使清王朝達到強盛的頂點。乾隆在位期間,最重要的業績是對西北邊疆的經營和管理,鞏固和發展了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奠定了今天中國固有版圖。乾隆在位60年(1735—1795年),但後期卻好大喜功,寵信奸臣和珅,貪污賄賂盛行,使清朝腐敗之風滋長,加劇了統治危機,更令清王朝由盛轉衰。因此乾隆時代可說是清王朝的轉捩點。
清仁宗嘉慶皇帝名顒琰,愛新覺羅氏(1760—1820年)。清高宗乾隆皇帝第十五子,母貴妃魏佳氏。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被正式立為皇太子。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內禪,即帝位,年號嘉慶。即位之初,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皇帝控制。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後,顒琰開始親政。
嘉慶帝整飭內政,整肅綱紀,可惜仍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他傾盡全力,大舉圍剿鎮壓川、楚、陝農民大起義。嘉慶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監接應下衝進皇宮。嘉慶帝下詔捕殺在所有天理教起義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嘉慶帝拒絕了英國提出的建立外交關係、開闢通商口岸、割讓浙江沿海島嶼的要求。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卒於避暑山莊,終年61歲,葬河北易縣清西陵之昌陵。
清宣宗道光皇帝名旻寧,愛新覺羅氏(1782—1850年)。清仁宗嘉慶皇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即帝位,年號道光。旻寧即位後,勵精圖治,實行改革,節省開支,整頓吏治。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支持林則徐禁煙措施,指示林則徐於廣州銷毀鴉片二百多萬斤,英國因而發動了鴉片戰爭。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清政府派遣的代表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後來,又與美國簽訂了《望廈條約》,與法國簽訂了《黃埔條約》。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一日於圓明園逝世,葬河北易縣清西陵之慕陵。
清文宗咸豐皇帝名奕詝,愛新覺羅氏(1831—1861年)。清宣宗道光皇帝第四子,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繼位,年號咸豐。咸豐即位後,面對內憂外患的統治危機,經歷了太平天國、捻軍起義、第二次鴉片戰爭,與英、美、法、俄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後再發生英法聯軍。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兩國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進攻北京,圓明園、清漪園等處被焚掠。咸豐帝自圓明園逃到熱河(今承德市)。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豐皇帝病死於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年31歲,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定陵。
清穆宗同治皇帝名載淳,愛新覺羅氏(1856—1875年)。清文宗咸豐皇帝獨子,母為懿嬪葉赫那拉氏,即慈禧皇太后。1861年,年僅6歲的載淳即位,年號同治。由於載淳年幼,慈禧與慈安兩太后「垂簾聽政」。同治十一年(1872年),載淳已17歲,兩宮太后不得已交出權力,實行歸政。但載淳仍未能擺脫慈禧太后的干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載淳染上天花,於十二月初五死於養心殿東暖閣,年僅19歲,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惠陵。
清德宗光緒皇帝名載湉,愛新覺羅氏(1871—1908年)。生父為醇親王奕譞,生母葉赫那拉氏為慈禧皇太后親妹。同治十三年(1875年)同治皇帝駕崩,載湉被慈禧太后選為繼位人。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命年僅4歲的載湉繼清文宗為子,次年嗣承皇位,年號光緒。慈安、慈禧兩太后垂簾聽政。
由於朝政被慈禧控制,光緒帝形同傀儡。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淪陷,慈禧太后攜光緒帝逃往西安。第二年自西安回京後,光緒帝仍被幽禁於瀛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先慈禧太后一天去世,終年38歲,葬於河北易縣清西陵之崇陵。
溥儀(1906—1967年)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他的父親是德宗光緒帝五弟、醇親王載灃,母親是清末重臣榮祿之女幼蘭。由於德宗無子嗣,慈禧太后在去世前選中年僅3歲的溥儀繼承大統,於1908年12月2日,於紫禁城登基為清朝第十二代皇帝,改元宣統,父親出任攝政王職掌國政。
宣統朝在內憂外患中捱過了3個年頭。1911年發生武昌起義,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以皇太后隆裕的名義頒佈清帝退位詔書,溥儀得以保留皇帝尊號暫居紫禁城。1924年12月5日,京畿警衞司令鹿鍾麟率軍警20人,由神武門入宮,擔負驅逐溥儀出宮的使命。下午4時10分,溥儀及其后妃等離開紫禁城,遷往德勝橋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患腎癌,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病逝,終年61歲。
商朝的統治區域,以現在的河南為中心。武丁在位時國勢鼎盛,勢力達於長江流域。曾多次遷都;盤庚時,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一帶)。在商的周圍,還有許多臣服於商的屬國,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商代的開國君主。姓子,名履。初居亳,本為夏朝的一個諸侯,後因夏桀昏庸無道,湯興兵伐桀,成功推翻夏朝,建立商朝。湯建立商朝後,對內減輕徵斂,鼓勵生產,安撫民心,從而擴展了統治區域,影響遠至黃河上游,氐、羌部落都來納貢歸服。湯連帶擔任部落首領17年,前後在位30年而駕崩。
姓姬名昌,商紂時為周族首領,封為「西伯」,建國於岐山之下。他積善行仁,深得人民愛戴。紂王怕姬昌強大,把他囚禁,後來獲釋。姬昌多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所歸從,為周人以後東進滅商奠定基礎。後來兒子姬發(周武王)得天下後,追尊他為文王。
姓姬名宮涅,宣王子。西周末年國家已趨敗落,幽王卻依然貪圖享樂,不顧國事。他廢申后而立褒姒,以「烽火戲諸侯」來博取褒姒一笑。最後更廢嫡立庶,將太子宜臼廢掉,結果引起申后之父申侯不滿。公元前771年,申侯舉兵攻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但卻無人出兵救援,最終在驪山被殺,導致西周滅亡。
春秋時,周王室衰微,諸侯專政。主要諸侯有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越 等。
戰國時期,北起長城,南達長江流域的地區,先後出現了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大國。
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生於趙國首都邯鄲。22歲在雍城加冕,開始親政。他首先誅殺后黨,清除權臣,然後招攬人才,重用客卿,獎勵耕戰。他同時亦調兵遣將,用10年時間,吞併六國,並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建立秦朝。
秦始皇即位後把古時的皇與帝合稱為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廢封建,行郡縣,以集權中央;統一度量衡與文字;開闢馳道,修築長城,以鞏固國防。為了消除反對勢力與箝制思想,他沒收民間兵器,又焚書坑儒。五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最終於公元前210年,死於巡遊途中。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擊破楚王項羽,即帝位,再建統一皇朝──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漢設西域都護府,統轄天山以南蔥嶺以東的西域諸國。東蒙古高原為東胡後裔烏桓、鮮卑分佈地。大漠南北為匈奴地。青藏高原為諸羌地。雲南西南部則為哀牢夷地。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第五位皇帝,生於公元前157年,16歲登基為帝。他開創西漢最強盛的時代,在繼承文景之治的富強基礎之上,即位後勵精圖治,對內攬人才、興文教、振經濟,對外伐四夷、通西域、顯國威。可惜晚年反覆無常,而且迷信多疑,終致巫蠱之禍。漢武帝在位55年,死於公元前87年。
東漢光武帝劉秀於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先後削平王莽以來割據政權,恢復統一。延光二年 (公元123年),東漢改西域都護府為西域長史府。由於北邊匈奴族內部分裂,鮮卑乘機拓展彊土,西擊烏孫,東卻扶餘,盡據匈奴故地。其時青藏高原仍為諸羌所居。東北鴨綠江上游兩岸則為高句麗國領土。
漢光武帝劉秀生於公元前6年,是漢景帝後裔。新朝王莽末年,劉秀以恢復漢室為號召,起兵反對王莽。光武取河北,平王郎,降銅馬,最後統一天下,定都洛陽,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在位期間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減賦稅,建太學,倡儒術,修水利,為一代賢明君王。光武帝在位33年,公元57年病逝,終年64歲。
公元220年曹丕稱魏帝,221年劉備稱漢帝,222年孫權建年號,成三國鼎立之勢。魏仍以西域長史府領護除烏孫之外的西域諸國。曹魏東北境外為高句麗、挹婁、扶餘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為鮮卑。青藏高原為諸羌地。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生於公元155年,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最初參與鎮壓黃巾軍,後起兵討伐董卓,勢力逐漸增強。公元196年,迎漢獻帝定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公元200年,在官渡大敗袁紹,隨後逐漸統一中原。公元208年,率軍南擊劉表,在赤壁戰敗。此後改取守勢,平定關隴、漢中,於公元220年病死。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封他為魏武帝。曹操除以權謀,奸詐聞名外,亦是卓有成就的書法家、文學家。現存樂府詩二十餘首,氣魄沉雄,慷慨悲壯。
曹丕,字子桓,三國時魏武帝之子。生於公元187年,自幼隨父征戰,卻性好文學,博聞強識,是文武雙全的君主。他更是歷代帝王中有名的文學家,著有《典論》及詩賦函札百餘篇。曹丕最初為五官中郎將,兼副丞相。父卒,繼為丞相。公元220年, 迫漢獻帝禪位,自立為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他在位期間排除異己,但在民生方面卻採取寬仁政策,減少徭役和兵役。曹丕卒於公元226年,終年40歲。
劉備,字玄德,河北涿縣人。生於公元162年,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與關羽、張飛一道討黃巾賊有功,遂為安喜縣尉。後得諸葛亮輔佐,與孫權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取得益州與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公元221年,於成都即位稱帝,國號漢。劉備為了要奪回荊州,起兵伐吳,豈料全軍覆沒,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終年62歲。
孫權,字仲謀,生於公元182年,三國時吳帝國的創建者,孫堅次子。孫權聰明機智,跟隨兄長孫策征戰多年,曾參與平定江東。孫策猝亡後,孫權接掌江東。公元208年,在名將周瑜輔佐下,領導東吳在赤壁大敗曹操,使天下成三國鼎立之勢。孫權北拒曹操,西抗劉備,公元229年在武昌稱帝,國號吳。在位期間曾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開發江南土地。可惜在位後期變得剛愎自用,寵信小人,猜忌群臣,賦稅繁重,刑罰殘酷,導致民怨四起。孫權卒於公元252年,終年71歲。
司馬炎,字安世,司馬昭之子,生於公元236年,為晉朝開國君主。司馬昭死,司馬炎於公元265年繼位為晉王,後逼魏帝讓位,乃登上帝位,建都洛陽。公元280年滅吳,統一中國,他在位26年,期間大封宗室,以培植擁護朝廷勢力,結果種下其後皇室內訌的禍根。晉武帝生活荒淫,後宮三千。他死後不久,全國即陷入分裂局面。
自西晉末到劉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後建立了多達16個割據政權。公元317年司馬睿即晉王位於建康,以建康在洛陽之東,史稱東晉。東晉的版圖只限於淮水以南、漢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長江以南。前秦的東北是高句麗、挹婁等國,境外為高車、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屬國的西北是烏孫國。青藏高原有吐谷渾及寶髻、孫波、女國等羌族聚居。
司馬睿,生於公元276年,最初襲封琅琊王。317年,晉愍帝在北方被匈奴所殺。司馬睿在王氏世家支持下在建業稱帝,是為晉元帝,歷史上把他所建立的政權稱為東晉。他稱帝後,多方面照顧世家大族,導致大族勢力坐大。元帝密謀削除大族王氏勢力,反被先發制人,起兵攻入建康。司馬睿最終於322年憂憤而死,終年46歲。
公元420年,劉裕自立為帝,是為南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完成北方統一,與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其時,魏之東北為契丹、室韋、勿吉等。漠北為柔然、高車、契骨。西域為烏孫、悅般、于闐等。青藏高原則為吐谷渾、黨項、女國、象雄等。
拓跋宏,生於公元467年,公元471—499年在位。孝文帝崇尚中國文化,刻意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實行漢化。他不但禁胡服、胡語,改變度量衡,改鮮卑姓氏為漢姓,更獎勵鮮卑和漢族通婚。此外,他亦大興文教,提高鮮卑人的文化水準,更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等。孝文帝卒於公元499年,終年33歲。他雖英年早逝,但改革對日後中國各民族的融合產生了積極作用。
公元581年楊堅篡周,建立隋朝;589年滅陳後,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後突厥分為東西二部,分據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遼東為高麗國地,高麗東北至海為靺鞨諸部。靺鞨之西為室韋諸部。室韋之南至隋邊塞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則位於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為女國,中部為寶髻、孫波等,東部則為附國等。
楊堅,生於公元541年, 581年逼北周靜帝禪位,改國號為隋。隋文帝即位後,積極準備統一大業。589年,成功滅陳,結束魏晉南北朝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全國歸於統一。隋朝統一後,社會秩序安定,實施府兵制、均田制,又改革官制。他所建立的制度,亦為後世所承襲。晚年,楊堅廢太子楊勇,改立楊廣為太子。最終,楊廣於604年弑父自立,終年64歲。
楊廣,隋文帝楊堅的次子,生於公元569年。公元604年7月,弒父奪位,是為煬帝。他為人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殘酷猜忌。他又遠征高麗,開鑿運河,賦役繁苛,勞民傷財,結果導致隋末各地農民軍紛紛起義,群雄割據。公元616年煬帝逃到江都,並於公元618年為部將宇文化及所弒,導致隋朝滅亡。
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漸次削平隋末以來割據群雄,至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 完成統一。至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 滅高麗後,唐版圖臻於極盛。吐蕃興起於七世紀初,據青藏高原一帶,連年與唐爭衡。 唐之西南為濮子、金齒等部。東北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為靺鞨、室韋諸部。
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北)人,唐代開國君主。生於公元566年,世代顯貴,為軍事重鎮太原留守,兼領潼關以西的軍事指揮大權。李淵見隋煬帝無道,天下大亂,於公元618年起兵太原,問鼎關中,自立為帝,定都長安,創建大唐。李淵建國後陸續削平各地群雄,統一全國,實為一代創業之主。他在位九年,公元626年傳位於次子世民,自稱太上皇,卒於公元635年。
李世民為高祖李淵之次子,生於公元599年,是史上的一代明君。唐朝建立後,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公元626年,李世民率部屬在宮城的北面玄武門內,殺太子李建成和弟李元吉,是為「玄武門之變」。同年高祖禪位而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為唐太宗。
唐太宗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他亦視民如子,不分華夷,開創「貞觀之治」,為中國歷史上的輝煌時代。公元649年,唐太宗病死,終年51歲。
武則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氏生於公元624年,14歲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後,於公元655年立武氏為皇后。
武則天資質聰慧,深謀權術。由於高宗晚年體弱多病,武則天遂執掌國柄,威勢日重。公元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武則天臨朝稱制。公元684年,武則天廢中宗,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武則天最終亦於公元690年廢睿宗,自行稱帝,改國號周,並改東都洛陽為神都。
公元705年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位,同年十一月去世,終年82歲。
李隆基生於公元685年,統治唐朝長達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公元710年,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政變,誅韋皇后,擁立睿宗李旦再次即位。公元712年,睿宗禪位於李隆基,是為玄宗。玄宗在位44年間,前30年開元之治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由於其怠政加上政策失誤,以及重用楊國忠、安祿山等人,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亦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
安史之亂爆發後,他逃往四川避難。公元756年,三子李亨在靈武自立為帝,即唐肅宗,並尊玄宗為太上皇。玄宗於公元762年病逝,死後葬於泰陵。
唐亡於公元907年,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統治黃河流域一帶。淮水以南至廣東的地區,先後為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荊南、楚、南漢所分據,北漢則割據太原;合計而成所謂的「十國」。
李煜,字重光,生於公元937年,為元宗李璟的第六子。960年嗣位, 975年亡國,978年被毒死,是個治國無能,縱情享樂的末代皇帝。李煜與其父李璟皆精詩詞書畫,尤其是詞,善以白描抒情,情感真切,是千古詞宗。李煜是個文人,不懂政治,卻生在帝王家,是命運的捉弄。一曲《虞美人》更為千古絕唱,史稱李煜為李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