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國梨園——抗戰時期的粵劇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省港班已經常在香港演出粵劇。二十世紀初以來,粵劇一直以廣州和香港為演出重鎮,省港戲班和名伶經常穿梭粵、港兩地演出。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發動侵華,形勢開始緊張;1938年廣州淪陷後,不少粵劇界中人紛紛逃避戰火至香港和澳門,兩地亦成為粵劇演出和伶人齊集的地方。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省港班已經常在香港演出粵劇。二十世紀初以來,粵劇一直以廣州和香港為演出重鎮,省港戲班和名伶經常穿梭粵、港兩地演出。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發動侵華,形勢開始緊張;1938年廣州淪陷後,不少粵劇界中人紛紛逃避戰火至香港和澳門,兩地亦成為粵劇演出和伶人齊集的地方。
2009年9月,粵港澳三地政府透過中央政府共同申報,粵劇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香港首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藝術。在中國數百種戲曲曲種中,只有京劇、崑曲和粵劇能夠入選,可見粵劇在中華文化和藝術中的重要地位,必須好好珍惜、傳承和發揚。
粵劇是地方戲,是中國戲曲的一種,因此它的美學觀念和表現方法,雖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與積累,但也不會離開中國戲曲的整體特點。王驥德《曲律》中說:「戲劇之道,出之貴實,而用之貴虛。」這個「虛」字是中國美學觀念的關鍵字詞。
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當觀眾在台下看到舞台上粵劇演員的精彩演出,無論是獨特唱腔,還是精湛的功架,都要明白他們是花了許多時間苦練的。粵劇演員在舞台上演出,有所謂「四功五法」的表演術語。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香港的粵劇演出和伶人活動逐漸回復正常,任劍輝也自澳門移師回港,再加上一批粵劇新星冒起,在政治環境相對穩定,表演藝術較自由和商業經濟發達等因素下,香港粵劇遂在五十年代開始,進入嶄新的另一次高峰時期,名伶輩出。
粵劇史上的班霸,論票房、受歡迎程度與對粵劇當時發展及後來影響等,首推於1956年6月,由白雪仙與任劍輝所組成的「仙鳳鳴劇團」。「任白」在香港文化史上,被譽為不朽的「傳奇」。
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粵劇界有所謂「薛馬爭雄」的時代,那是指薛覺先的「覺先聲劇團」和馬師曾的「太平劇團」兩大劇團的競爭。兩大名伶同時活躍粵劇舞台,加上許多優秀的劇本和演出,是香港粵劇史上其中一段蓬勃燦爛的歲月。
粵劇大約起源於清代初年,是以粵語地區為演出地點的表演藝術,也就是以珠江三角洲的地區為主。由於戲班演出的地方並不固定,許多時候需要穿州越市,特別落鄉演出神功戲是戲班最重要的收入,而戲班又需要帶着大量戲服道具上路,因此適當的運輸工具和方法,便成為重要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