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麒麟一舞 福氣到來
舞麒麟可分為本地、客家及海陸豐/鶴佬三個不同傳統。」後者的內容是:「麒麟由紙紮麒麟頭及布料麒麟身組成。麒麟分為客家、海陸豐和本地三類,舞麒麟是神誕慶祝活動中的一個元素,亦是一種表演。
舞麒麟可分為本地、客家及海陸豐/鶴佬三個不同傳統。」後者的內容是:「麒麟由紙紮麒麟頭及布料麒麟身組成。麒麟分為客家、海陸豐和本地三類,舞麒麟是神誕慶祝活動中的一個元素,亦是一種表演。
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傳統手工藝」項目收錄了大量傳統食物製作技藝,數目總計有40種,「茶粿製作技藝」是其中一種,其內容是:「茶粿是由糯米粉和餡料製成的食品,為新界鄉村成員於農曆新年製作的新春小食,亦是祭祀的供品。」
太平清醮是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的一項,當中包括香港16個地區所舉行的太平清醀,其中相信較為人熟悉的是在長洲舉行的太平清醮。不過,香港其實還有很多地區都舉辦這種活動,其中沙田田心村舉行的太平清醮,更獲多位專家和學者認為,應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之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讓國際間開始重視保護這種文化遺產。香港在2017年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中包括多個本地不同族群的非遺項目,如客家人舞麒麟習俗和茶粿製作技藝、潮州人的盂蘭勝會、福建人的福建南音等。
潮州工夫茶是潮汕文化重要一環,而潮汕文化是香港文化重要的構成部分。「增補《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調查及研究的項目中,潮州工夫茶榜上有名。這項非遺活動幾乎是潮汕人家家戶戶都會參與,值得大家認識其值價之處。
中元節(潮州人盂蘭勝會)在2011年獲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6月,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公布,全港85個盂蘭勝會獲收錄其中,其中有33個為潮州人所舉辦。潮州人的盂蘭勝會有何特別之處?當中蘊藏着甚麼意義?
根據《基本法》:「香港居民有信仰的自由。香港居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公開傳教和舉行、參加宗教活動的自由。」香港有六個主要宗教,一般統稱「六宗教」。它們分別是:佛教、道教、孔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當中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
每年清明、重陽之時,孝子賢孫總會放下手上工作,到祖先墳前拜祭。這個以祖先作為祭祀對象的活動,人們稱為「春秋二祭」。不過,傳統的春秋二祭卻不一定只是祭祀祖先。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收錄了「秋祭」,當中有何義意及價值呢?
三百多年前的康熙年間,傳說在閩籍翰林學士李光地的安排下,五位南音樂師從泉州來到紫禁城,御前獻技。由於其音宛若陽春白雪,康熙皇帝一聽難忘,嘉許其為「御前清客、五少芳賢」。從此以後,福建南音就被譽為「御前清曲」,而藝人在演唱時,也會豎置明黃羅傘以紀念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