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清醮是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的一項,當中包括香港16個地區所舉行的太平清醀,其中相信較為人熟悉的是在長洲舉行的太平清醮。不過,香港其實還有很多地區都舉辦這種活動,其中沙田田心村舉行的太平清醮,更獲多位專家和學者認為,應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之內。
太平清醮的原意
甚麼是太平清醮?相信不少人只聯想到飄色巡遊、搶包山比賽等活動。事實上,太平清醮的原意是以一場大規模的祭祀活動,來祈求「保境酬恩,許願酬還」。「醮」原為道教祭祀鬼神的儀式,後來演變成為民間習俗。早在漢代,已有「打醮」的記載,還有相關儀式。這些醮種類十分多樣,有對長輩示敬的功德醮、祝壽的壽醮、防火或滅火的火醮、求福求壽的保福醮等。到了宋代,呂元素《道門定制》卷六〈齋品〉更清晰地說明了「醮者,祭之別名也」,打醮,其實就是一些祭祀活動。南宋蔣叔輿在《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十六指出,「懺罪謝愆」謂之「齋」;「乞恩請福」謂之「醮」;顯然,在南宋及其以前的道教科儀中,「齋」和「醮」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儀軌。然而,演變至今才慢慢相互融合。今日我們所說的「太平清醮」是專指一個特定地區或群體的大規模祭祀活動,作用是「保境酬恩,許願酬還」。
香港各區太平清醮
根據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太平清醮/打醮」的內容為「太平清醮又稱為『打醮』,是大型的社區性宗教活動,目的是施化幽魂,感謝神明庇佑,並以宗教儀式潔淨社區,讓社區有一個新的開始。清醮期間,亦同時上演神功戲。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活動周期,通常以一、五、七或十年為期。有些地方舉辦『安龍清醮』,或以神明為醮名的『朱大仙醮』。」
相信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太平清醮多數是在新界地區舉行,但實際上,在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裏,卻錄有兩個位於香港仔的太平清醮,它們分別是「朱大仙醮(香港仔合勝堂)」和「三角媽醮誕」。而以「鄉約」為單位的太平清醮,只有十年一屆的「沙頭角慶春約」。根據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太平清醮的分布地區分別如下表:
地區 | 項目 |
元朗區 | 八鄉元崗村、屏山山廈村 |
大埔區 | 大埔泰亨、塔門聯鄉建醮(壓醮) |
西貢區 | 安龍清醮(西貢井欄樹)、西貢北港、西貢蠔涌 |
北區 | 沙頭角慶春約、南鹿社、粉嶺圍 |
離島區 | 長洲、南丫島索罟灣、蒲台島、朱大仙醮(大澳) |
南區 | 朱大仙醮(香港仔合勝堂)、三角媽醮誕 |
地區 元朗區 |
項目 八鄉元崗村、屏山山廈村 |
地區 大埔區 |
項目 大埔泰亨、塔門聯鄉建醮(壓醮) |
地區 西貢區 |
項目 安龍清醮(西貢井欄樹)、西貢北港、西貢蠔涌 |
地區 北區 |
項目 沙頭角慶春約、南鹿社、粉嶺圍 |
地區 離島區 |
項目 長洲、南丫島索罟灣、蒲台島、朱大仙醮(大澳) |
地區 南區 |
項目 朱大仙醮(香港仔合勝堂)、三角媽醮誕 |
擁有三個大型太平清醮的沙田區,並沒有出現在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中。事實上,沙田區擁有三個十年一屆太平清醮,它們分別是:沙田九約太平清醮、沙田大圍侯王宮太平清醮、田心村太平清醮。其中,沙田九約太平清醮屬於全沙田區協同舉辦的太平清醮,主辦單位是沙田鄉事委員會屬下的九約建醮委員會,涉及全部沙田村落。而沙田大圍侯王宮太平清醮、田心村太平清醮則有主祠神明,前者為侯王,後者為車公。目前,非物質文物遺產辦事處正做非遺清單增補工作,「沙田田心村太平清醮」正是其中一個調研項目。
田心村太平清醮
沙田田心村十年一屆(丙申年)太平清醮建醮委員會主席蔡醮喜說:「清末時期,田心村一帶瘟疫蔓延,傷亡無數。村民茫無對策,所以只好祈求車公顯聖,消災解厄。當時也真靈驗,患病的村民竟然不藥而癒。為了酬謝神恩,村民履行承諾,以後每十年一醮。慢慢演變下來,就變成了本村的傳統習俗。」
蔡醮喜還指,田心村太平清醮分工十分精細,有籌募組、公關組、總務組、膳食組、戲劇組、攝影組、法事組、保安組、編輯組,還設有秘書、核數、財政等工作小組,幾乎把村內各人都動員起來,是一個集合全村之力的活動。
四日三夜的慶典
田心村太平清醮歷時四日三夜,而舉行的場地就在田心村附近的紅海谷遊樂場。翻閱資料,自丙辰年(1976年)始,主禮嘉賓都是由沙田民政事務專員擔任(即昔日的沙田理民府),可見香港政府對活動的支持。
流程方面,前期需要:卜杯緣首、擇日、搭棚拜神儀式、搭棚、上第三表 、取水淨壇、揚旛、迎神登壇、啟壇・發奏。到打醮四日,需要:啟壇迎師、三朝三懺 、行香、分燈、打武、禁壇、祭小幽;第二日再三朝三懺、啟人緣榜(掛榜)、禮斗、迎聖;第三日再三朝三懺、頒赦(走赦書)、放生、放水燈、謝旛、祭大幽;最後一日,要酬謝神明及送車公和侯王回宮。
「攬榜公」與「緣首」
其實除了建醮委員會的眾人外,「攬榜公」、「緣首」也是活動的重要角色。「攬榜公」是由村內的「好命公」擔任。即是三代同堂、有兒有女、兒孫媳婦齊全的有福之人。他會負責醮會中的「攬榜」工作,即「攬」抱並張貼寫有善信及其家人姓名的金榜名冊,代表村民祈福。
「緣首」則是由村民自主報名,然後由村側大王爺以「聖杯」決定是否答允。以上屆丙申年(2016年)為例,就有六個村民報名擔任「緣首」,並從「正緣首」、「二緣首」、「三緣首」各一。他們會在醮會中代表全村民眾跟隨道士做各種功德法事、祭祀祈福。蔡醮喜說,能夠擔任「攬榜公」、「緣首」,絕對是一種光榮。
香港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在「城市化」的過程中,鄉村不斷減少,逐漸縮減了「城市」與「鄉村」的距離。太平清醮的意義不只在於宗教,而且更具備了社區意義。雖然它的儀式已不同往昔,但是仍然具有很強的社區意義;它代表族群團結、身份認同,同時也加強了社區關係。
參考資料
葉德平:〈非遺「漏網之魚」──田心村太平清醮〉,載於《香港商報》,2021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