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歷史城區
在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人尚未到達之前,澳門半島是一個小漁村,散布多個小型的聚居點,包括媽閣、沙梨頭和望廈等。1555至1557年間,隨着葡萄牙人逐漸據居澳門,從媽閣伸延至澳門半島西南部一帶,開始修建各類具有西方建築特色。
在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人尚未到達之前,澳門半島是一個小漁村,散布多個小型的聚居點,包括媽閣、沙梨頭和望廈等。1555至1557年間,隨着葡萄牙人逐漸據居澳門,從媽閣伸延至澳門半島西南部一帶,開始修建各類具有西方建築特色。
澳葡行政當局曾於1980年代,計劃將大三巴牌坊和大炮台申報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但因治權原因而無法實現。即使如此,將澳門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從未停止過。
開平碉樓鼎盛於二十世紀初,最高峰時達三千多座,1940年代後,曾經默默無聞半個多世紀。在珠江三角洲五邑地區集防衞、居住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的開平碉樓,是在特定歷史地理環境下,融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華僑鄉土建築。
開平市碉樓研究所譚金花博士指出:不是只有像故宮、兵馬俑那種氣勢磅礴的文化遺產才需要保護,才值得研究。事實上,鄉村文化與皇朝文化一樣重要,鄉村文化是生活的文化,與民眾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