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哪些是新石器時代最顯著的文化?

0102ph016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博物館
0102ph016

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大約始於公元前六千多年,是氏族公社由盛至衰的階段,以出現磨製石器、製陶和紡織為基本特徵。

 

仰韶文化

1921年瑞典學者安特生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挖掘出一些石器和繪有黑色或紅色圖紋的彩陶片,後來與黃河中游地區同類的遺存共同命名為「仰韶文化」,因其以彩陶為顯著特徵,故又稱為「彩陶文化」。而中國學者李濟直到1926年在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中,才首次發掘出新石器仰韶文化遺存。

0102ph013
仰韶文化中的捕魚器具(陝西西安半坡出土)
0102ph013

半坡文化

半坡文化是關中地區仰韶文化的代表,陝西省西安東郊的半坡遺址主要有半坡、北首嶺和姜寨三處墓地。半坡墓地共發現有墓葬174座。此外,單人仰身直肢體半坡類型房子則發現46座,以圓形為主,還有方形和長方形。出土工具有石斧、石鏟、石碾、石磨盤、石磨棒,石斧多數裝有木柄。陶器以粗質細泥紅褐陶最多,有粗砂盆、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缽等,紅地黑彩,畫有各種動植物和幾何圖案花紋。

0102ph014
陝西半坡遺址出土彩陶盆
0102ph014
0102ph017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
0102ph017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浙江省餘姚縣的河姆渡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遺址出土了大量骨、陶、石、木質生產工具,骨器數量之多極為罕見,用大型哺乳動物肩胛骨製成的骨耜尤為特別。遺址下層發現稻穀遺存,有些地方稻穀、稻殼、稻莖和葉混雜一起。遺址中發現很多房屋構件遺跡,許多木構件上鑿卯帶榫。陶器主要是夾炭黑陶、夾砂紅陶和紅灰陶,除了磨平素面陶器外,多有繩紋;器形有斂口或敞口肩脊釜、頸部雙耳大口罐等。

0102ph015
豬紋方缽(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
0102ph015
0102ph018
雙鳥朝陽象牙雕刻(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
0102ph018

紅山文化

位於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後的遺址,最初稱赤峰第一期文化,1954年定名為紅山文化。手製彩陶以夾砂灰陶、泥質紅陶居多,夾砂陶以陶器表面的橫「之」字形線紋為特徵。器形有大口深腹罐、折口深腹罐、斜口罐。泥質陶的紋飾多為黑色和紫色的彩紋,器形有小口雙耳罐、長頸深腹罐、紅頂碗等。石器以磨製為主,特徵器物有煙葉形和草履形的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打製石器有砍砸器、磨盤、磨棒等,還有等腰或等邊三角形鏃等細石器。

0102ph011
良渚文化的青玉獸面紋琮(江蘇常州出土)
0102ph011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分佈在浙江餘杭地區莫角山為中心的良渚遺址群、江蘇吳縣草鞋山和張陵山、浙江嘉興雀幕橋和上海縣馬橋等地區。陶器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盛行圈足器、三足器,器形有魚鰭形或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和竹節形把手的豆、貫耳壺、大圈足淺腹盤、寬把帶流杯等。玉器有琮、璧、環、墜、珠等,工藝精湛,數量甚多。石器磨製精良,有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鐮、有段錛等獨特器形。農業生產的主要作物為水稻,手工紡織也有很大發展,在錢山漾遺址就發現有迄今最早的苧麻織品。

0102ph012
浙江餘姚瑤山良渚文化祭壇遺址
0102ph012

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包括黃河中下游地區多處文化遺址。一、山東龍山文化又名典型龍山文化,是最早龍山鎮城子崖遺址黑陶文化的命名,以黑色陶器為文化特徵,除石器外有很多精美玉器。二、廟底溝二期文化分佈在豫西地區,以夾砂灰陶為主,出現半月形石刀石鐮。三、河南龍山文化分布在豫西、豫北、豫東一帶,以泥質夾砂灰陶為主,褐陶、灰陶次之。四、陝西龍山文化又稱客省莊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涇、渭河流域,以泥質灰陶為主,有大量籃紋、繩紋,年代約公元前2300—前2000年。五、龍山文化陶寺類型則位於山西西南襄汾地區,發現紅繪和彩繪木器和中國最早的金屬樂器。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10月0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