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清醮是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的一项,当中包括香港16个地区所举行的太平清醀,其中相信较为人熟悉的是在长洲举行的太平清醮。不过,香港其实还有很多地区都举办这种活动,其中沙田田心村举行的太平清醮,更获多位专家和学者认为,应纳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内。
太平清醮的原意
什么是太平清醮?相信不少人只联想到飘色巡游、抢包山比赛等活动。事实上,太平清醮的原意是以一场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来祈求“保境酬恩,许愿酬还”。“醮”原为道教祭祀鬼神的仪式,后来演变成为民间习俗。早在汉代,已有“打醮”的记载,还有相关仪式。这些醮种类十分多样,有对长辈示敬的功德醮、祝寿的寿醮、防火或灭火的火醮、求福求寿的保福醮等。到了宋代,吕元素《道门定制》卷六〈斋品〉更清晰地说明了“醮者,祭之别名也”,打醮,其实就是一些祭祀活动。南宋蒋叔舆在《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六指出,“忏罪谢愆”谓之“斋”;“乞恩请福”谓之“醮”;显然,在南宋及其以前的道教科仪中,“斋”和“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仪轨。然而,演变至今才慢慢相互融合。今日我们所说的“太平清醮”是专指一个特定地区或群体的大规模祭祀活动,作用是“保境酬恩,许愿酬还”。
香港各区太平清醮
根据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平清醮/打醮”的内容为“太平清醮又称为‘打醮’,是大型的社区性宗教活动,目的是施化幽魂,感谢神明庇佑,并以宗教仪式洁净社区,让社区有一个新的开始。清醮期间,亦同时上演神功戏。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活动周期,通常以一、五、七或十年为期。有些地方举办‘安龙清醮’,或以神明为醮名的‘朱大仙醮’。”
相信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太平清醮多数是在新界地区举行,但实际上,在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里,却录有两个位于香港仔的太平清醮,它们分别是“朱大仙醮(香港仔合胜堂)”和“三角妈醮诞”。而以“乡约”为单位的太平清醮,只有十年一届的“沙头角庆春约”。根据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平清醮的分布地区分别如下表:
地区 | 项目 |
元朗区 | 八乡元岗村、屏山山厦村 |
大埔区 | 大埔泰亨、塔门联乡建醮(压醮) |
西贡区 | 安龙清醮(西贡井栏树)、西贡北港、西贡蚝涌 |
北区 | 沙头角庆春约、南鹿社、粉岭围 |
离岛区 | 长洲、南丫岛索罟湾、蒲台岛、朱大仙醮(大澳) |
南区 | 朱大仙醮(香港仔合胜堂)、三角妈醮诞 |
地区 元朗区 |
项目 八乡元岗村、屏山山厦村 |
地区 大埔区 |
项目 大埔泰亨、塔门联乡建醮(压醮) |
地区 西贡区 |
项目 安龙清醮(西贡井栏树)、西贡北港、西贡蚝涌 |
地区 北区 |
项目 沙头角庆春约、南鹿社、粉岭围 |
地区 离岛区 |
项目 长洲、南丫岛索罟湾、蒲台岛、朱大仙醮(大澳) |
地区 南区 |
项目 朱大仙醮(香港仔合胜堂)、三角妈醮诞 |
拥有三个大型太平清醮的沙田区,并没有出现在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中。事实上,沙田区拥有三个十年一届太平清醮,它们分别是:沙田九约太平清醮、沙田大围侯王宫太平清醮、田心村太平清醮。其中,沙田九约太平清醮属于全沙田区协同举办的太平清醮,主办单位是沙田乡事委员会属下的九约建醮委员会,涉及全部沙田村落。而沙田大围侯王宫太平清醮、田心村太平清醮则有主祠神明,前者为侯王,后者为车公。目前,非物质文物遗产办事处正做非遗清单增补工作,“沙田田心村太平清醮”正是其中一个调研项目。
田心村太平清醮
沙田田心村十年一届(丙申年)太平清醮建醮委员会主席蔡醮喜说:“清末时期,田心村一带瘟疫蔓延,伤亡无数。村民茫无对策,所以只好祈求车公显圣,消灾解厄。当时也真灵验,患病的村民竟然不药而愈。为了酬谢神恩,村民履行承诺,以后每十年一醮。慢慢演变下来,就变成了本村的传统习俗。”
蔡醮喜还指,田心村太平清醮分工十分精细,有筹募组、公关组、总务组、膳食组、戏剧组、摄影组、法事组、保安组、编辑组,还设有秘书、核数、财政等工作小组,几乎把村内各人都动员起来,是一个集合全村之力的活动。
四日三夜的庆典
田心村太平清醮历时四日三夜,而举行的场地就在田心村附近的红海谷游乐场。翻阅资料,自丙辰年(1976年)始,主礼嘉宾都是由沙田民政事务专员担任(即昔日的沙田理民府),可见香港政府对活动的支持。
流程方面,前期需要:卜杯缘首、择日、搭棚拜神仪式、搭棚、上第三表 、取水净坛、扬旛、迎神登坛、启坛・发奏。到打醮四日,需要:启坛迎师、三朝三忏 、行香、分灯、打武、禁坛、祭小幽;第二日再三朝三忏、启人缘榜(挂榜)、礼斗、迎圣;第三日再三朝三忏、颁赦(走赦书)、放生、放水灯、谢旛、祭大幽;最后一日,要酬谢神明及送车公和侯王回宫。
“揽榜公”与“缘首”
其实除了建醮委员会的众人外,“揽榜公”、“缘首”也是活动的重要角色。“揽榜公”是由村内的“好命公”担任。即是三代同堂、有儿有女、儿孙媳妇齐全的有福之人。他会负责醮会中的“揽榜”工作,即“揽”抱并张贴写有善信及其家人姓名的金榜名册,代表村民祈福。
“缘首”则是由村民自主报名,然后由村侧大王爷以“圣杯”决定是否答允。以上届丙申年(2016年)为例,就有六个村民报名担任“缘首”,并从“正缘首”、“二缘首”、“三缘首”各一。他们会在醮会中代表全村民众跟随道士做各种功德法事、祭祀祈福。蔡醮喜说,能够担任“揽榜公”、“缘首”,绝对是一种光荣。
香港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乡村不断减少,逐渐缩减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太平清醮的意义不只在于宗教,而且更具备了社区意义。虽然它的仪式已不同往昔,但是仍然具有很强的社区意义;它代表族群团结、身份认同,同时也加强了社区关系。
参考资料
叶德平:〈非遗“漏网之鱼”──田心村太平清醮〉,载于《香港商报》,2021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