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舞獅表演——舞出非遺真意趣

202115phw020_01
每逢喜慶節日,在香港通常可看到舞獅表演。(圖片提供:葉德平)
202115phw020_01

唐代詩人顧況〈露青竹杖歌〉謂:「師子麒麟聊比肩」。「師子」即是「獅子」,是一種來自西域的動物。傳說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與「四靈」之一的麒麟一樣,同是辟邪去惡的靈獸。因此,每逢喜慶之時,人們總愛舞動牠們,祈求神明庇佑。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內有「舞獅」項目,內容是「獅子分為頭及身體兩部分,由兩名表演者負責操控,跟隨音樂節拍舞動。地方群體以舞獅來慶祝節日、神誕、慶典或婚嫁儀式。各地方群體也發展了不同的舞獅方式及採青儀式。」

 

獅子的不同稱呼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指「獅」與「師」相通,故《漢書》、《後漢書》上的「師子」,即今日之「獅子」。在漢代,獅子也叫「狻麑」、「狻猊」。漢代訓詁書籍《爾雅‧釋獸》:「『狻麑』如虦貓。食虎豹。」郭璞注之曰:「即師子也,出西域。」西晉《穆天子傳》卷一:「狻猊囗(原文缺此字)野馬走五百里」,郭璞亦注之曰:「狻猊,師子,亦食虎豹。」由此可見,「狻麑」、「狻猊」是相通,也即是獅子。後來,宋代《廣韻》亦說明了狻猊,即師子。

 

另外,在漢代獅子亦稱作「虓」。許慎《說文解字》解釋「虓」為:「虎鳴也。一曰師子。」後來清代段玉裁注之曰:「狻麑如虦貓,食虎豹。」

 

獅子非中國原生動物

獅子本是來自西域的貢品。現存史籍之中,有關獅子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初年。《漢書‧西域傳下》:「遭值文、景玄默,養民五世,天下殷富,財力有餘,士馬彊盛。故能睹犀布、玳瑁……通大宛、安息。自是之後,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於後宮,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鉅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於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

 

漢代文帝、景帝之時,「師子」、「鉅象」、「大雀」等動物,都被視作奇珍異獸進獻漢廷。這些西域貢品都被「養食於外囿」(於園子裏飼養)。

 

《後漢書・章帝紀》:「是歲,西域長史班超擊莎車,大破之。月氏國遣使獻扶拔、師子。(唐代李賢註:「扶拔,似麟無角。」)

 

《後漢書・順帝、沖帝、質帝紀》:「順帝陽嘉二年(公元133年)四月『疏勒國獻師子、封牛』」。(李賢註:「師子似虎,正黃,有髯耏(鬢鬚),尾端茸毛大如斗。」)

 

《後漢書》曾多次記錄月氏國、疏勒國等進獻獅子。按理推論,獅子既被視之為奇珍異獸,當為中土所無之物,故獅子應是來自西域。

 

舞獅起源於北魏

雖然漢代已有獅子的足跡,然而舞獅活動卻要在五百多年後的北魏時期(公元386-534年)才見蹤影。據北魏人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成書於公元547年)卷一記載:「長秋寺,劉騰所立也……中有三層浮圖一所,金盤靈剎,曜諸城內。作六牙白象負釋迦在虛空中。莊嚴佛事,悉用金玉,作工之異,難可具陳。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師子導引其前。吞刀吐火,騰驤一面;彩幢上索,詭譎不常。奇伎異服,冠於都市。像停之處,觀者如堵,迭相踐躍,常有死人。」

 

洛陽長秋寺佛像出遊的時候,師子作為「辟邪」靈物,「導引其前」,為後面「吞刀吐火」的雜耍伶人及佛教儀隊開路。這是獅子表演的最早記載,然而卻沒有說明表演的具體模式。

202115phw021_01
舞獅表演源於北魏時期(圖片提供:葉德平)
202115phw021_01

北周舞獅表演見雛型

北周武帝的《太平樂》是最早有舞獅表演的記載。北周武帝時期(公元543-578年)出現了一種類似今日舞獅的表演,名叫《太平樂》。《太平樂》又稱為「五方師子舞」,人們會用獸毛編織成獅子的模樣,然後居於其中,模仿獅子跳躍起伏的表演。同時,還會有兩個伶人「持繩秉拂」逗弄着獅子活動。這些道具、動作與逗弄者(類似今日的「大頭佛」),正是現代舞獅的基本元素。

 

在《舊唐書‧禮樂志》也有詳細的記載:「高祖即位,仍隋制設九部樂……《龜茲伎》,有彈箏、豎箜篌、琵琶、五弦、橫笛、笙、簫、觱篥、答臘鼓、毛員鼓、都曇鼓、侯提鼓、雞婁鼓、腰鼓、齊鼓、簷鼓、貝,皆一;銅鈸二。舞者四人。設五方師子,高丈餘(約三百多公分),飾以方色。每師子有十二人,畫衣,執紅拂,首加紅襪,謂之師子郎。」

bulb

觱篥

吹管樂器的一種,為胡人吹奏的一種樂器。以竹為管,以蘆為首,全長約23厘米,有九孔。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西涼伎〉一詩謂:「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鼓舞跳梁前致辭……。」詩歌描述當時獅子舞的情況。由此可以推測:一、當時獅子舞的裝飾已經相當講究,非初創時期;二、獅子舞當時已頗為流行。

 

傳承與革新

經歷千年,舞獅不但沒有被歷史洪流淹沒,反而更被「活化」起來。香港舞獅技藝的其中一位傳承者、夏國璋龍獅團主席夏德建師傅說:「我父親(夏國璋師傅)見傳統舞獅已不再吸引觀眾,於是把心一橫,將獅尾剪短,實行『南獅北舞』,改革了傳統的南獅技藝。」

202115phw022_01
夏德建師傅(左)詳細講解柔功門的功夫與獅藝(圖片提供:葉德平)
202115phw022_01

原來,舞獅有南獅與北獅之分。北獅造型酷肖真獅,步履輕盈,極多翻滾跳躍的表演動作,富娛樂性。相反,早期南獅四平八穩,體型又大,自然不及輕巧的北獅吸引。因此,夏國璋師傅大膽地剪短南獅的尾巴,並在傳統南獅子表演上,融入北獅的舞蹈身法,又引入雜技表演的「疊羅漢」功夫,改變了「採青」陣式。這一系列的革新,讓南獅表演在保留傳統之餘,又可以變得更為明快刺激,自然更具吸引力。

 

夏德建師傅指這一系列的改革,讓柔功門舞獅表演能突圍而出。柔功門獅藝除了講求整體性,更要求像真,要「舞得像一隻真獅子」。動若脫兔,靜如處子;無論跳躍翻滾,還是匍伏蓄勢,都要與真獅無異。表演者舉着獅頭,時而搖首,時而眨眼,演活獅子的喜、怒、疑、驚、樂、醉、睡、醒的感情變化。當同行看到改革成功,紛紛景從,刺激本地舞獅更上一層樓,而且,柔功門的獅藝更成為了世界舞獅比賽的藍本,揚威國際。

202115phw023_01
夏德建師傅的弟弟夏中建師傅不愛舞獅,偏愛紮作獅子。(圖片提供:葉德平)
202115phw023_01

參考資料

葉德平:〈獅子麒麟聊比肩——漫談獅子舞〉,載於《香港商報》,2016年12月16日。

作者:
上載日期:
2023年01月2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