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202115phn001_01
潮州人的盂蘭勝會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15phn001_0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讓國際間開始重視保護這種文化遺產。香港在2017年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中包括多個本地不同族群的非遺項目,如客家人舞麒麟習俗和茶粿製作技藝、潮州人的盂蘭勝會、福建人的福建南音等。時至今日,香港政府正就這份非遺名錄做增補研究工作,入選研究項目的包括潮州工夫茶、田心村太平清醮。這些項目都富有不同群體及社區的文化,世代相傳。

 

茶粿是客家人的著名小吃,雖然用料簡單,但是承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見證着客家人遷徒的歷史。這不但是節慶時的小食,亦是祭祀時的供品。客家人製作茶粿,除了外皮用糯米粉,餡用菜脯、豬肉製成鹹味;用花生及砂糖製成甜味之外,還會在製外皮時加上田艾或雞屎藤汁液於糯米粉中,使其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達至「藥食同源」的功效。

 

客家人的舞麒麟也是入選香港非遺名單的項目,而且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更獲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麒麟是中國傳說的「仁獸」,居於西貢坑口的客家族群,把源自唐代中原地區的「麒麟狂舞」傳承至今。客家的舞麒麟隨着客家人移民至坑口一帶後,漸漸結合本地傳統音樂和武術,發展出極具特色的坑口麒麟舞套路。每逢喜慶節日都會辦舉這種活動,寄寓百姓嚮往盛世祥和的願望。

 

「福建南音」顧名思義是福建人的絕活之一,相傳康熙皇帝一聽難忘。福建南音在上世紀隨着福建移民來到香港,在香港的福建社群裏,紅、白二事的場合都會演出這種曲藝。福建南音主要以「十音」演奏,包括:響盞、雙鐘、四塊、叫鑼、琵琶、二弦、三弦、洞簫、拍板、玉噯十種樂器,配以閩南話演唱。

 

潮州人每年農曆七月在香港各區舉辦的盂蘭勝會,是香港非遺項目,也是國家級非遺文化。潮州人舉辦這活動來超度幽魂,酬神庇佑,當中有請神、誦經、豎幡、投福物、登座、祭好兄弟、派米、祭幽和送神等儀式活動。而祭好兄弟是潮州特色,因為以前不少潮州人隻身來港,他們死後無人祭祀,同鄉就在盂蘭勝會當日祭祀「好兄弟」。

 

在香港,每逢農曆新年或喜慶活動都有舞獅表演助慶,「舞獅」也成為香港非遺項目。溯流追源,舞獅活動早在北魏時期已出現,香港舞獅技藝靠着一眾好愛者傳承。舞獅有南獅與北獅之分,北獅造型逼真,步履輕盈,很多翻滾跳躍的動作;南獅體型較大,動作四平八穩,因此以往北獅的表演較南獅吸引。不過,隨着不斷革新及改良,南獅亦融入了北獅的舞蹈身影,又引入雜技表演的方法,使南獅表演在保存傳統之餘,亦變得更為吸引。

 

工夫茶技藝可說是潮汕文化的重要一環。潮州工夫茶始自宋代,至清代中期已成為潮汕地區流行的茶藝技術。隨着潮汕地區民眾移民各地,逐流傳至香港、台灣和東南亞。潮州工夫茶的沖泡技藝有一定程序,其中有所謂「六講究」,包括:選茶、選水、活火、茶具、烹茶、品茶。

作者:
上載日期:
2023年01月2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