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地處廣東省南部,西背珠江口、南望南中國海,擁有約1180公里海岸線。人們靠水吃水,對海神、河神特別崇敬,因此形成了豐富的香港「水神」信仰系統。天后(媽祖)、北帝、譚公和洪聖等中國民間信仰的水神,在香港有廣泛影響。水神信仰是在歷史發展過程逐漸形成,並由不同族群的民眾從他們的原鄉帶到香港,然後在香港發揚光大,有的甚至比原鄉更為興盛。
水神的廟宇分布於香港各處,都是歷史悠久的建築物,本身就是富有研究價值的文化遺產,而與祂們相關的神誕活動更是香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不少已獲2014年發布的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收錄,「洪聖誕」是其中一項。它的內容是「香港的一些社區於每年農曆二月舉辦洪聖誕,以慶祝洪聖壽辰」,而在其下有9個子項目,分別是本地9處的洪聖誕賀誕活動。這無疑說明了「洪聖」是香港重要的信仰活動。然而,這9處的賀誕日期卻不盡相同。
洪聖的稱謂
洪聖,香港人又俗稱為「洪聖大王」、「洪聖爺」。另外,又有稱「茅洲流水大王」和「把港大王」。這兩個稱呼都是因地而名。據香港史地掌故研究者周樹佳說:「茅洲是東莞長安的一處地名……那處有一條茅洲河,乃是康熙初年遷海令邊界所在,其河邊有間洪聖廟,村民都稱之為『茅洲流水大王』……今日十八鄉和屏山鄉的村民仍多稱洪聖大王為『茅洲流水大王』」。他又解釋「把港大王」的源起:「昔時,沙螺灣是一個浪大風急的海灘,船隻出入,時遭意外,村民認為是風水出了問題,便找來風水先生查探,希望解決禍根。風水先生看過後,便建議他們興建一座神廟守在灣口,更繪了一個神像,村民依圖去省城訂購,說那神把守沙螺灣的港口,名叫『把港大王』。及後村民去到神像店,工匠一看繪圖,即認出是『茅洲洪聖大王』,眾人方知神靈的真正身份,但既然風水先生說是『把港大王』,也不便改稱,所以就出現了這間全港獨一無二的圍村神廟。」
洪聖的傳說
至於有關洪聖如何成為神靈的過程及傳說,目前主要有二:
第一,「唐朝番禺刺史洪熙」說。傳說洪熙是一名清正廉潔的父母官,精於天文地理,其氣象知識嘉惠越洋渡海的漁民和商人。因此,皇帝在他離世之後,追封「南海廣利洪聖大王」,以昭彰其德。
第二,「隋代敕封南海海神」說。傳說洪聖的信仰始於隋代,文帝敕封他為專管南海之神,並建廟奉祠,而此廟正是今日仍屹立於廣州黃埔區的南海神廟。據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曾應楓先生指,洪聖歷經唐至清各代一千四百多年的不斷加封,其號從原來的「南海神」演變到「廣利王」、「昭順王」、「洪聖王」、「靈孚王」等,而其中最廣人知的是由宋仁宗敕封的「南海洪聖王」。而根據粗疏統計,目前在廣府沿海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洪聖王廟就有二百多間。至於香港,據謝永昌、蕭國健合著的《香港民間神靈與廟宇探究》統計,共有23間。
另外,據《嶺南文化百科全書》載,東莞民間傳說中的洪聖大王是一個屠夫,後來覺悟,欲拜一位老僧為師。在苦苦哀求下,老僧始肯答允,但要「洪聖把心肝挖出來,擲下海去。洪聖毫不猶豫地照辦了。當心肝擲下大海,海中升起一朵五彩祥雲,上面坐着洪聖升仙而去。」後來在玉帝的安排下成為南海海神。而又有一個說法,指洪聖是祝融。經過歷代信眾的不斷演化、流傳,洪聖的傳說已變得千姿百態,別具嶺南文化的風味。
從正月到八月都有洪聖誕
神誕慶典從來都是宗教信仰文化中重要的一環,它既幫助廟宇籌集功德金,同時也是鞏固信仰的重要因素。根據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香港洪聖誕有的在正月,有的在二月,也有七月和八月。下表就是按這份清單梳理而成:
賀誕日期(農曆) | 相關地區 |
正月十五日 | 錦田鄧氏宗族(錦田水頭村) |
二月初六至十四日 | 鴨脷洲 |
二月十三日 | 大澳、孔嶺(北區萊洞約、龍躍頭約、丹竹坑約及蓮麻坑 約組成)、河上鄉 |
二月十二至十三日 | 西貢滘西 |
二月十一至十五日 | 梅窩 |
七月初十至十三日 | 沙螺灣 |
八月初十至十四日 | 西貢布袋澳 |
賀誕日期(農曆) 正月十五日 |
相關地區 錦田鄧氏宗族(錦田水頭村) |
賀誕日期(農曆) 二月初六至十四日 |
相關地區 鴨脷洲 |
賀誕日期(農曆) 二月十三日 |
相關地區 大澳、孔嶺(北區萊洞約、龍躍頭約、丹竹坑約及蓮麻坑 約組成)、河上鄉 |
賀誕日期(農曆) 二月十二至十三日 |
相關地區 西貢滘西 |
賀誕日期(農曆) 二月十一至十五日 |
相關地區 梅窩 |
賀誕日期(農曆) 七月初十至十三日 |
相關地區 沙螺灣 |
賀誕日期(農曆) 八月初十至十四日 |
相關地區 西貢布袋澳 |
農曆二月十三日是最主要的賀誕舉辦日期,錦田鄧氏宗族、沙螺灣和西貢布袋澳則會因應族群和地區的需要而提早或延後賀誕日期。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經費和資源。以「錦田鄧氏宗族」為例,有學者認為提前至農曆正月十五日,與元宵節一同慶賀是因為要節約經費。
至於「西貢布袋澳」,因為避免與滘西洲洪聖廟同日舉辦賀誕而互相競爭信眾,攤薄資源,所以延至八月初十至十四日舉行。據說,當年因為「二月十三日」與剛過去的春節太過接近,本來望天打卦的漁民沒法周轉,故此決定改期。當時,村民在布袋澳洪聖宮「擲筊」,卜得「改為五月」的決定。可是,施行未幾就發現五月也不是太合適,因為五月正是風季,漁民可以出海的日子減少,也同樣難以出資興辦洪聖誕,所以大家再次「擲筊」,得神明恩准,改為八月,並沿用至今。
「擲筊」
擲筊是請示神明指點的方法之一。在廟宇裏,信眾會將形狀如同彎月的兩片杯筊擲在神壇前,希望神明指點迷津。杯筊的凸面稱為「陰」或「俯」;平面稱為「陽」或「仰」。擲在地上的兩片杯筊呈現的凸平兩面,就是神明的答案。聖筊:呈現一凸、一平,表示「好及可以」;陰筊:呈現凸、凸,表示「不好及不可以」;笑筊:呈現平、平,表示陳述不清楚,可再次向神明請示,重新擲筊。
參考資料
周樹佳:〈與鬼節爭雄——沙螺灣把港大王誕〉,載於《香港商報》,2015年8月27日。
葉德平:〈香港洪聖誕「遍地開花」〉,載於《香港商報》,2020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