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地处广东省南部,西背珠江口、南望南中国海,拥有约1180公里海岸线。人们靠水吃水,对海神、河神特别崇敬,因此形成了丰富的香港“水神”信仰系统。天后(妈祖)、北帝、谭公和洪圣等中国民间信仰的水神,在香港有广泛影响。水神信仰是在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并由不同族群的民众从他们的原乡带到香港,然后在香港发扬光大,有的甚至比原乡更为兴盛。
水神的庙宇分布于香港各处,都是历史悠久的建筑物,本身就是富有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而与祂们相关的神诞活动更是香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不少已获2014年发布的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收录,“洪圣诞”是其中一项。它的内容是“香港的一些社区于每年农历二月举办洪圣诞,以庆祝洪圣寿辰”,而在其下有9个子项目,分别是本地9处的洪圣诞贺诞活动。这无疑说明了“洪圣”是香港重要的信仰活动。然而,这9处的贺诞日期却不尽相同。
洪圣的称谓
洪圣,香港人又俗称为“洪圣大王”、“洪圣爷”。另外,又有称“茅洲流水大王”和“把港大王”。这两个称呼都是因地而名。据香港史地掌故研究者周树佳说:“茅洲是东莞长安的一处地名……那处有一条茅洲河,乃是康熙初年迁海令边界所在,其河边有间洪圣庙,村民都称之为‘茅洲流水大王’……今日十八乡和屏山乡的村民仍多称洪圣大王为‘茅洲流水大王’”。他又解释“把港大王”的源起:“昔时,沙螺湾是一个浪大风急的海滩,船只出入,时遭意外,村民认为是风水出了问题,便找来风水先生查探,希望解决祸根。风水先生看过后,便建议他们兴建一座神庙守在湾口,更绘了一个神像,村民依图去省城订购,说那神把守沙螺湾的港口,名叫‘把港大王’。及后村民去到神像店,工匠一看绘图,即认出是‘茅洲洪圣大王’,众人方知神灵的真正身份,但既然风水先生说是‘把港大王’,也不便改称,所以就出现了这间全港独一无二的围村神庙。”
洪圣的传说
至于有关洪圣如何成为神灵的过程及传说,目前主要有二:
第一,“唐朝番禺刺史洪熙”说。传说洪熙是一名清正廉洁的父母官,精于天文地理,其气象知识嘉惠越洋渡海的渔民和商人。因此,皇帝在他离世之后,追封“南海广利洪圣大王”,以昭彰其德。
第二,“隋代敕封南海海神”说。传说洪圣的信仰始于隋代,文帝敕封他为专管南海之神,并建庙奉祠,而此庙正是今日仍屹立于广州黄埔区的南海神庙。据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枫先生指,洪圣历经唐至清各代一千四百多年的不断加封,其号从原来的“南海神”演变到“广利王”、“昭顺王”、“洪圣王”、“灵孚王”等,而其中最广人知的是由宋仁宗敕封的“南海洪圣王”。而根据粗疏统计,目前在广府沿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洪圣王庙就有二百多间。至于香港,据谢永昌、萧国健合著的《香港民间神灵与庙宇探究》统计,共有23间。
另外,据《岭南文化百科全书》载,东莞民间传说中的洪圣大王是一个屠夫,后来觉悟,欲拜一位老僧为师。在苦苦哀求下,老僧始肯答允,但要“洪圣把心肝挖出来,掷下海去。洪圣毫不犹豫地照办了。当心肝掷下大海,海中升起一朵五彩祥云,上面坐着洪圣升仙而去。”后来在玉帝的安排下成为南海海神。而又有一个说法,指洪圣是祝融。经过历代信众的不断演化、流传,洪圣的传说已变得千姿百态,别具岭南文化的风味。
从正月到八月都有洪圣诞
神诞庆典从来都是宗教信仰文化中重要的一环,它既帮助庙宇筹集功德金,同时也是巩固信仰的重要因素。根据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香港洪圣诞有的在正月,有的在二月,也有七月和八月。下表就是按这份清单梳理而成:
贺诞日期(农历) | 相关地区 |
正月十五日 | 锦田邓氏宗族(锦田水头村) |
二月初六至十四日 | 鸭脷洲 |
二月十三日 | 大澳、孔岭(北区莱洞约、龙跃头约、丹竹坑约及莲麻坑 约组成)、河上乡。 |
二月十二至十三日 | 西贡滘西 |
二月十一至十五日 | 梅窝 |
七月初十至十三日 | 沙螺湾 |
八月初十至十四日 | 西贡布袋澳 |
贺诞日期(农历) 正月十五日 |
相关地区 锦田邓氏宗族(锦田水头村) |
贺诞日期(农历) 二月初六至十四日 |
相关地区 鸭脷洲 |
贺诞日期(农历) 二月十三日 |
相关地区 大澳、孔岭(北区莱洞约、龙跃头约、丹竹坑约及莲麻坑 约组成)、河上乡。 |
贺诞日期(农历) 二月十二至十三日 |
相关地区 西贡滘西 |
贺诞日期(农历) 二月十一至十五日 |
相关地区 梅窝 |
贺诞日期(农历) 七月初十至十三日 |
相关地区 沙螺湾 |
贺诞日期(农历) 八月初十至十四日 |
相关地区 西贡布袋澳 |
农历二月十三日是最主要的贺诞举办日期,锦田邓氏宗族、沙螺湾和西贡布袋澳则会因应族群和地区的需要而提早或延后贺诞日期。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经费和资源。以“锦田邓氏宗族”为例,有学者认为提前至农历正月十五日,与元宵节一同庆贺是因为要节约经费。
至于“西贡布袋澳”,因为避免与滘西洲洪圣庙同日举办贺诞而互相竞争信众,摊薄资源,所以延至八月初十至十四日举行。据说,当年因为“二月十三日”与刚过去的春节太过接近,本来望天打卦的渔民没法周转,故此决定改期。当时,村民在布袋澳洪圣宫“掷筊”,卜得“改为五月”的决定。可是,施行未几就发现五月也不是太合适,因为五月正是风季,渔民可以出海的日子减少,也同样难以出资兴办洪圣诞,所以大家再次“掷筊”,得神明恩准,改为八月,并沿用至今。
“掷筊”
掷筊是请示神明指点的方法之一。在庙宇里,信众会将形状如同弯月的两片杯筊掷在神坛前,希望神明指点迷津。杯筊的凸面称为“阴”或“俯”;平面称为“阳”或“仰”。掷在地上的两片杯筊呈现的凸平两面,就是神明的答案。圣筊:呈现一凸、一平,表示“好及可以”;阴筊:呈现凸、凸,表示“不好及不可以”;笑筊:呈现平、平,表示陈述不清楚,可再次向神明请示,重新掷筊。
参考资料
周树佳:〈与鬼节争雄──沙螺湾把港大王诞〉,载于《香港商报》,2015年8月27日。
叶德平:〈香港洪圣诞“遍地开花”〉,载于《香港商报》,2020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