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件玉器摆在我们面前时,你会想到它的材料从何而来?由何人在何种社会条件下用何种工具制造而成?最后通过什么途径到了买主手中?这一系列过程不仅涉及不少社会行业,还要经历复杂而又特殊的工艺过程,这一点也是鲜为人知的。一般来说,一件玉器需经历的过程:采玉、量料取材、因材施艺、进入市场。
玉料分为原生矿和次生矿两种。原生矿是指蕴藏于海拔4,000米雪线以上的原生矿体,大致于元代已有开矿挖掘玉料者。因山陡缺氧,开采工作十分困难,开采下来的玉料叫做“山料”。玉器的造型与青铜器、金银器、陶瓷器不同,立体的少,平面的多。在立体玉器中,浑圆的球体极为少见,而大多是扁体或较矮的,这是由子玉的料胎形状决定的。
子玉
子玉又名子儿玉(水产玉),是原生矿床经剥蚀后,被流水带到河流中的玉石。经过长时期的风化及水的冲刷,所以子玉比山玉更为温润光洁。由于子玉采拾困难,产量有限,因此子玉比山玉更为珍贵,成为玉器艺术的精品。
玉料来之不易,数量少,价格高,再加上玉是山川阳精和神物,备受人们崇敬,所以玉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这就是“量料取材”,作坊主和设计师都要按照玉料的形状、质地优劣去设计,设计什么(如人物鸟兽或是摆件器皿)都是由玉料决定。设计完的玉坯交往玉匠(古称“玉人”),经琢碾、抛光等工序,便制作成玉器。
琢玉的工具,主要依靠砣机。砣机发明于史前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部落,推动琢玉工艺成为独立的手工艺。完善的砣机叫做“高凳”或“水凳”,以木结构、铁砣子组成。现代砣机已改为电动铁砣黏上金刚沙胶,旋转速度极快,不仅解放了玉工的双脚,也省去了抹蘸水沙的功夫,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并创造出崭新的艺术韵味。碾玉工序大体上可分为12道:1.捣沙、2.研浆、3.开玉、4.扎砣、5.冲砣、6.磨砣、7.掏膛、8.上花、9.打钻、10.透花、11.打眼、12.上光。一般来说,第1-3道是学徒工做的;第4-11道才是玉匠的本分;第12道则另由专业工人去做。当然,造型简易的玉器,则毋须经历上述全部工序。
冶玉技术的进步取决于工具的改进和完善,以及工匠掌握和操作工具的熟练程度,当然,社会条件也很重要,砣机冶玉工具的演进也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