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史學」中的新觀點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所撰的《文史通義》,是一部重要的史學理論專著,主張「考索」、「義理」並重,強調學術研究不能脫離實際,應當經世致用,為後世史學研究開闢了新角度。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梁啟超、何炳松、李守常等人成為中國史學研究的主要人物。

明清時期湧現的愛國史學家
明朝大致沿襲元朝的史官制度,沒有常設修史館局,如有修史之事,則臨時抽調人力,翰林院的進士就是修史人員的重要來源。缺乏修史組織,是明朝官方史學不振的原因之一。明末政治腐敗,經濟疲弊,內憂外患頻仍,知識分子常懷憂國憂民的救國抱負。

何謂史學上的「三通」?
南宋時鄭樵撰《通志》,是綜合歷代史料而成的通史。此書與《通典》、《文獻通考》合稱「三通」,列為典制通史類,實則與二書專錄典章制度不同;不過《通志》中的「二十略」是全書精華所在,可與二書媲美。

專門為皇帝而寫的《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北宋司馬光主編,內容以有關國計民生的政治史為重點,在史學上產生很大影響。此書是《史記》之後的一大巨著,因此後人常把司馬遷和司馬光並稱為史學界「兩司馬」。

《後漢書》和《三國志》的對決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是正史的代表,但應注意《三國志》成書較《後漢書》早。《後漢書》的作者是南朝宋時的范曄(公元398-445年),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浙川縣東)人。

《史記》、《漢書》為甚麼是「正史」?
西漢時司馬遷撰《史記》,是中國第一部貫通歷代的通史;東漢時班固撰《漢書》,繼而創立了斷代為史的體例,二書並稱「史漢」,奠定了「正史」紀傳體的傳統。自此每個朝代都有一部史書加以總結,時代愈晚,史書的數目便愈多。
載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