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史記》、《漢書》為甚麼是「正史」?

202131phn005
司馬遷蠟像,中國蠟像館展品。(圖片提供:聶鳴/FOTOE)
202131phn005

西漢時司馬遷撰《史記》,是中國第一部貫通歷代的通史;東漢時班固撰《漢書》,繼而創立了斷代為史的體例,二書並稱「史漢」,奠定了「正史」紀傳體的傳統。自此每個朝代都有一部史書加以總結,時代愈晚,史書的數目便愈多,「四史」之後,出現了「十三史」、「十七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四史」等名目,至近代而有「二十五史」、「二十六史」。

bulb

「四史」

「四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

《史記》的誕生

《史記》共130篇,初名《太史公書》,東漢末年以後改稱《史記》,沿用至今。此書記載自黃帝至漢武帝時期將近三千年的歷史,包括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和列傳70篇,最後有〈太史公自序〉1篇,記敍作者的家世、生平和說明本書的撰著經過及旨意等。正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又稱《報任少卿書》)中所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幾句話,充分表達他撰著《史記》的目的和要求。

 

司馬遷的生卒年份,大約是公元前145至前87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他父親司馬談官至太史令,司馬遷繼承父職,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加上早年在全國南北到處考察風俗和採集傳說,具備了撰寫史書的有利條件。後來因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觸怒漢武帝,被捕下獄,受腐刑(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完成所著史籍。

 

司馬遷繼承父親遺願,〈自序〉中亦表明以繼孔子為心志,既有責任感,也有遠大抱負。《史記》中還包括國內少數民族傳、屬國傳、外國傳,充分表現了司馬遷的識見和世界觀。

202131phn006
司馬遷撰寫《史記》浮雕,西安漢城湖公園。(圖片提供:古橙文化/FOTOE)
202131phn006

《漢書》的寫成

《漢書》是繼《史記》之後的史學巨著,凡100篇(120卷)。班固是主要的作者,參與完成此工作的還有班彪、班昭和馬續。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縣)人。他父親班彪有感於《史記》只寫到漢武帝時止,決心續撰西漢一代史事,作《後傳》百餘篇,但去世時全書尚未完成。班固27歲時開始繼承父業,但有人上書朝廷,告他私自改作國史,漢明帝下令把他逮捕,繫於獄中。其弟班超上書訴冤,說出班固著史原委,地方官把書稿送到京師,明帝見他志在宣揚漢德,於是任命他為蘭臺令史(蘭臺是漢代宮內藏書的地方),又命他把未完成的史書繼續寫下去,於是班固便以著述為業。後隨外戚竇憲出征,大破北匈奴,但竇憲班師回朝之際,漢和帝與宦官定計,捕殺其黨羽,竇憲自殺,班固亦被捕,死於獄中。和帝命班固之妹班昭續作八表,又命馬續補作〈天文志〉。《漢書》經過四人之手,終於成為一部完整的著作。

 

《漢書》記述西漢一代的歷史,由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凡230年,成為紀傳體斷代史的典範。此後的「正史」均屬此體。內容方面,大抵漢武帝以前的記載,多是增刪《史記》原文,武帝以後的史事則為新纂,當中採用班彪的遺稿有「班彪曰」的字句。《史記》有八書,《漢書》加以發展,而成十志,更具規模,於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都有較詳細的記載,確立了史著的「書志體」,後代正史中的「志」大抵以此為依據。

202131phn007
「班固漢書」浮雕,西安漢城湖公園。(圖片提供:古橙文化/FOTOE)
202131phn007

《史記》之旨在繼《春秋》,在此之前尚無完整的史書,自不得不為通史體,以貫通古今。《漢書》則上承《史記》,為免大量重複,故採取斷代體,實因情況不同。《漢書》大抵依照《史記》成規,而稍事更易,例如改「書」為「志」,「世家」改為「列傳」。二書均各有其獨特之處,如《史記》尊項羽於本紀,列孔子、陳涉於世家,貨殖、游俠、刺客均有列傳,又合孟、荀、賈誼為一傳。《漢書》方面,〈古今人表〉、〈藝文志〉、〈地理志〉均屬初創之體。

 

《史記》的內容,包括中國各族和鄰國的歷史,如〈東越〉、〈西南夷〉、〈匈奴〉、〈朝鮮〉、〈大宛〉等傳,記述了各國的源流和史事概況,成為研究亞洲古代歷史極重要的資料。不只在中國,就是東亞各國的「正史」,如《大日本史》、《高麗史》、《大越史記》,都是受《史記》的影響而寫成。

作者:
上載日期:
2023年03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