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202123phn025_01
浙江省東陽市青少年宮舉辦童蒙養正開筆禮儀式(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23phn025_01

現今的幼兒教育,在古時稱為「童蒙教育」。在眾多的童蒙課本中,主要以識字為基礎,再透過不同內容,如歷史記載、詩詞音韻、治家格言等,達致教育學童修身、齊家、治國之道。雖然童蒙課本都是古人的智慧之作,但未必完全乎合現今社會需求。不過,教育必須與文化傳統接軌,中國歷代的蒙學經典,是探究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的最佳途徑。

 

中國古時的蒙學,一般是為八九歲的兒童而設。蒙學課本稱為「蒙書」,也叫做「蒙養書」。中國現存最早的識字課本是成書於西漢的《急就篇》,內容包括姓氏、衣着、農藝、自然等,基本涵蓋漢代社會生活各方面,非常實用。《三字經》、《千字文》和《百家姓》也同為識字蒙書。《三字經》流傳廣泛,內容主要是歷代重教勤學的故事,三字一句,全文押韻,通俗易懂。《千字文》傳聞成書於南朝,以一千字闡述天文、地理、修身、歷史等內容,當中有很多典故,成為後世常用的成語,如「女慕貞潔,男效才良」、「上下和睦,夫唱婦隨」等。《百家姓》在北宋時期成書,兒童學懂自己和親朋戚友的姓氏,便可以懂得寫和讀了。

 

關於歷史知識方面的蒙書,有《史學提要》、《五字鑒》、《歷代蒙求》、《四字鑒略》等。《史學提要》是宋代遺民黃繼善所撰,以編年方法記述上古至宋末的重要人物及事件。《五字鑒》成書於明代,內容除正史之外,還吸納一些神話、傳說。《歷代蒙求》是宋末元初陳櫟所編,以四字韻形式敍述中國歷代開國和亡國之君。《四字鑒略》是清代王仕雲所撰,內容以記述歷史人物的事跡為主,四字一句,易記易誦。

 

學習典故的蒙書以《蒙求》最為著名。這書由唐代李瀚撰寫,內容是介紹五百多個典故,涉及名人軼事;經、史、子、集的知識。這書風行天下,並傳至朝鮮半島和日本,更引致出現大批以「蒙求」命名的著作,形成「蒙求體」——介紹掌故和各科知識的韻語讀本,可分為歷史、掌故、常識三類。當中較著名的是由南宋方逢辰所撰的《名物蒙求》,全書主旨在於強調聖賢儒士的重要及其處世理念,內容全面,有如一本百科小辭典,採用四言韻語,通暢易懂。

 

品德教育對兒童來說非常重要。古代蒙學課本中,培養學生品德涵養的有《名賢集》、《增廣賢文》、《小兒語》等。《名賢集》內容不乏精警名句,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書在道德修養方面有一定參考價值。《增廣賢文》的內容主要採自民間諺語和俗語,也有出自經、史、子、集和古詩文。有格言、警句或聯語等形式,句子對仗押韻,容易朗讀。《小兒語》在明代成書,是採用通俗語言寫成的新童謠,針對兒童在處世、勸善、修身、齊家等方面的一些規範。

 

家有家規,校有校規。《弟子職》可說是中國最古老的校規,原為《管子》中的一篇,後被朱熹編入《儀禮經傳通解》,自此成為重要的蒙學教材。《弟子職》共有九則,但在現今來說,內容顯得有些奴役性質,甚至有錯誤,絕對不能不加思考便採用。清代學者李毓秀編的《弟子規》是廣泛流傳的學規,以三字一句寫成,通俗易懂。內容主要是教導兒童處世、自我修養、人際關係及讀書學習的規範。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8月2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