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女子雖然強調要「三步不出閨門」,但在閨閣中也可讀書識字。在啟蒙讀物中,有一些專為女子教育而設,其中較普及的是撰於明代的《女兒經》。傳世的版本有兩個,一是明代吏部尚書趙南星的《女兒經注》,另外一本是據此演化而來、清代賀瑞麟的《女兒經》,流傳較廣,有人稱此為《改良女兒經》。
《女兒經》開首的幾句是:「女兒經,仔細聽,早早起,出閨門,燒茶湯,敬雙親。勤梳洗,愛乾淨,學針線,莫懶身。」文字通俗淺白,讀起來琅琅上口,內容旨在講述:女德(婦女應具備的德行)、女容(婦女的服飾和儀容);女言(婦女的言語);女工(婦女的工作如紡織、縫紉、烹調等等)。
《女兒經》還列舉女子種種不良行為及對家庭的危害,作為反面教材。總的來說,是按照女子成長的幾個階段,作出相應提示:一、剛成年的女子須知;二、嫁作人妻後的婦女須知;三、女子應有的禮儀;四、賢妻的標準;五、身為人母要注意的事項。必須指出,《女兒經》明顯帶有舊時代「男尊女卑」的思想烙印,反映婦女所受的一些束縛,這部分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合時宜。書中舉凡提倡孝順長輩、和睦姐妹、勤儉治家,以及重視儀表儀容,注意語言規範等內容,在現代家庭生活和人際關係中,都有積極意義。
其他女子蒙學教材,還有清代人編寫,流傳較廣泛的《女三字經》、《女千字文》。《女三字經》以三字句白話文形式教導女子,內容以「三從四德」為中心,不過,當中也有一些合理的倫理規範,可供現代社會參考。《女千字文》又名《閨訓千字文》,描述日常生活和為人處事的基本規範,對女子成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書中列舉許多作為典範的婦女事例,從中可以體現不少傳統的美德。
明代王相編的《女四書》是較高深的婦女讀物,正如「四書」、「五經」是蒙童成長後的進階讀本一樣。王相在《女四書》中加上注釋,成為一套有系統的女學叢書。《女四書》包括以下四種:
廣為人知的《二十四孝》,並不是專以女子為對象,但在提倡婦女孝行亦起了重大作用。此書記載古代二十四個盡孝的典型人物。在二十四個故事當中,有些是表揚女子盡孝的行為,如「乳姑不怠」的故事,講述山南西道節度使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因婆婆長孫夫人年邁,牙齒脫落而不能進食,唐夫人便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婆婆。經過數年餵養,長孫夫人身體健康。長孫夫人因此說:「我無以報答媳婦之恩,但願媳婦的子孫媳婦,也會像她孝敬我一樣,好好孝敬她。」
古時有些孝行事跡,有的十分感人,有的則被認為是愚孝,不應模仿。馮式一編注《蒙學淺注》在介紹《二十四孝》時,指出由於原著成書很早,封建迷信在所難免,有的內容值得參閱,有的並不實用,讀者要自能分辨。時至今日,人們常用「二十四孝」來形容一些比較特別的孝行或順從舉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