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近代教育先驅蔡元培

202117phn001_01
蔡元培塑像,上海靜安公園。(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17phn001_01

蔡元培(1868-1940年),浙江紹興人,中國近代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他幼時接受傳統教育,25歲經殿試中進士,被點為翰林院庶吉士,兩年後升補翰林院編修。這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有識之士預感到國家將面臨更大危機,提倡變法,蔡元培思想亦偏向維新,特別佩服譚嗣同。戊戌維新失敗後,蔡元培對清廷深感失望,返回紹興,就職於新式學校。

 

蔡元培在晚清時期先後任教於中西學堂、上海澄衷學堂、南洋公學,還創立中國教育會、愛國學社、愛國女學。另一方面,他創辦《俄事警聞》(後改《警鐘日報》),並加入中國同盟會,任上海分會會長,積極從事革命活動。1907年,他在駐德公使孫寶琦資助下前往德國柏林,開始了四年的留學生涯,期間主要研究哲學、美學、心理學和民族學。

 

1911年武昌起義後,蔡元培回到上海。次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任內頒行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及課程標準,確立了近代式的教育體制,並發表《對於新教育之意見》,描繪自己的教育藍圖。同年7月,他因不滿袁世凱專權,辭去教育總長之職,再赴歐洲。

 

1916年蔡元培回國,接任北京大學校長。他支持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周樹人)等人領導的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實行「教授治校」。五四運動中,他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積極營救被捕學生。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蔡元培任大學院院長,專注於發展國家文教事業和學術研究。他主張的大學院及大學區制,在中國教育史上是一個新嘗試,並主張教育事業要與學術研究相配合。1928年,蔡元培獲任命為中央研究院院長,在他的領導下,中央研究院於儲備人才、扶掖專家及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成果。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蔡元培原擬取道香港前往西南,主持西遷後的中央研究院,但因年老體弱而滯留於港。居港期間他一直關心抗日活動,爭取國際支持。最終蔡元培於1940年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視教育為救國的基本途徑。他主張五育並重的理念,即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皆不可偏廢。他特別注重美育,認為可與智育相輔而行,最終共同完成德育。此外,蔡元培很重視平民教育,支持成立北大校役夜班、平民教育講演團、平民夜校,以增進民智。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是蔡元培為中國教育界和學術界服務的三件主要工作,而且都有巨大的貢獻。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5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