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何謂史學上的「三通」?

202131ph005
《通志》(局部)。
202131ph005

南宋時鄭樵撰《通志》,是綜合歷代史料而成的通史。此書與《通典》、《文獻通考》合稱「三通」,列為典制通史類,實則與二書專錄典章制度不同;不過《通志》中的「二十略」是全書精華所在,可與二書媲美。

 

《通志》精華在於「二十略」

鄭樵(1103-1162年),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縣)人。年輕時不應科舉,十六歲起在夾漈山刻苦讀書近三十年,時人稱為夾漈先生。他除了著述和講學外,還四出訪書,遇藏書家必借住,讀盡乃去。治學態度十分嚴謹,注重實際調查和研究,廣遊名山大川,很有司馬遷的作風。鄭樵精通經史、禮樂、文字、音韻,於天文、地理、草木、蟲魚等多方面都有心得,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史學家。

202131ph006
鄭樵像
202131ph006

鄭樵曾攜所著的多種書籍至臨安(今浙江杭州),上於朝廷,宋高宗下詔藏於內府,後得高宗召見。所著《通志》於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進獻,被任命為樞密院編修官。他有很多著述,流傳至今的還有《夾漈遺稿》、《爾雅注》等。《通志》共200卷,內容包括本紀、世家、列傳、載記、四夷傳、譜、略,記事大抵上起三皇,下迄隋唐。當中的「二十略」有52卷,分門別類記載歷代典章制度、學術文化,逐一闡述其源流演變,並提出不少新的見解。其中《藝文略》是宋代以前的圖書分類目錄,《氏族略》記載各個氏族的由來,《都邑略》述說歷代建都地點的位置,《昆蟲草木略》搜求各種方言匯釋草木蟲魚的名稱。後世對《通志》批評較多,但對「二十略」則加以讚揚。

 

《文獻通考》開歷史考證學先河

宋末元初馬端臨撰《文獻通考》,記載從上古到宋寧宗嘉定末年的典章制度,分為24考,合共348卷。其中有五考為馬端臨自創:《經籍考》採錄歷代各種書目、《帝系考》敍述歷代帝王姓氏出處及其統治時期、《封建考》記述歷代封爵建國事略、《象緯考》載錄歷代天象情況、《物異考》闡述歷代各項事物災異變化。

 

馬端臨(約1254- 1323年),字貴興,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人。其父曾任史官,宋末官至右丞相,因反對丞相賈似道,被排擠去職。馬端臨隨父返回原籍家居。元軍攻陷南宋國都臨安時,他才23歲。南宋亡後,他一直隠居不仕,致力編撰《文獻通考》。1289年其父去世後,他始出任慈湖、柯山兩書院山長。後來做過台州儒學教授,但僅三個月便以病辭歸。

 

《文獻通考》的編撰始於1285年,至1307年完成,用了二十多年時間,可是馬端臨沒有能力把這部巨著刊印出來。過了11年後,元朝派道士王壽衍到江南訪求「有道之士」,把《文獻通考》抄呈朝廷,元仁宗敕命官為雕版,並令馬端臨攜原稿親赴校勘,最後於1322年刊行。馬端臨在〈自序〉中說,他撰著此書之目的,既是為了續補杜佑《通典》自唐代天寶年間以後的事跡,又要配補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明清以來的史學家對《文獻通考》都很重視。

 

馬端臨清楚說明《文獻通考》的編寫原則和方法,就是「文」、「獻」和「注」。首先,「文」是敍事,所採取的史料本於經史,而參以歷代會要百家傳記,信而有徵者從之。其次,「獻」是論事,即對歷史現象、事件和人物的批評,所據以為論者,先取當時臣僚的奏疏,次及歷代人物的評論意見等。至於「注」就是附注意見,載諸史傳的記錄而有可疑者,經研究之後表述自己的見解。書名《文獻通考》即由此而來。這樣的編纂方法,既吸取了前人修史的經驗,又開創了後世歷史考證學的先河,影響非常深遠。

202131ph007
《文獻通考》
202131ph007

「三通」的特點

「三通」各有所長,《通典》以精密見稱,《文獻通考》在簡明扼要,首尾一貫方面遜於《通典》,而以博通為其優點,其史料價值又高於《通典》和《通志》,尤其是宋代史料相當豐富,有不少為《宋史》所無。馬端臨在蒙古人高壓統治下編著此書,一方面懷念故國山河,一方面又憤恨南宋當政者貪污腐化導致亡國之禍,所以書中對兩宋時期的黑暗政治,往往不留餘地呈現出來。

 

清朝乾隆年間,劉墉、嵇璜等主持官修《續通典》和《清通典》、《續通志》和《清通志》、《續文獻通考》和《清文獻通考》與「三通」、「續三通」、「清三通」合稱「九通」。近人劉錦藻撰《清續文獻通考》,繼「清三通」之後編成,也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歷史書籍,與「九通」合稱為「十通」。

作者:
上載日期:
2023年03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