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何谓史学上的“三通”?

202131ph005
《通志》(局部)。
202131ph005

南宋时郑樵撰《通志》,是综合历代史料而成的通史。此书与《通典》、《文献通考》合称“三通”,列为典制通史类,实则与二书专录典章制度不同;不过《通志》中的“二十略”是全书精华所在,可与二书媲美。

 

《通志》精华在于“二十略”

郑樵(1103-1162年),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年轻时不应科举,十六岁起在夹漈山刻苦读书近三十年,时人称为夹漈先生。他除了著述和讲学外,还四出访书,遇藏书家必借住,读尽乃去。治学态度十分严谨,注重实际调查和研究,广游名山大川,很有司马迁的作风。郑樵精通经史、礼乐、文字、音韵,于天文、地理、草木、虫鱼等多方面都有心得,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史学家。

202131ph006
鄭樵像
202131ph006

郑樵曾携所著的多种书籍至临安(今浙江杭州),上于朝廷,宋高宗下诏藏于内府,后得高宗召见。所著《通志》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进献,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他有很多著述,流传至今的还有《夹漈遗稿》、《尔雅注》等。《通志》共200卷,内容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载记、四夷传、谱、略,记事大抵上起三皇,下迄隋唐。当中的“二十略”有52卷,分门别类记载历代典章制度、学术文化,逐一阐述其源流演变,并提出不少新的见解。其中《艺文略》是宋代以前的图书分类目录,《氏族略》记载各个氏族的由来,《都邑略》述说历代建都地点的位置,《昆虫草木略》搜求各种方言汇释草木虫鱼的名称。后世对《通志》批评较多,但对“二十略”则加以赞扬。

 

《文献通考》开历史考证学先河

宋末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记载从上古到宋宁宗嘉定末年的典章制度,分为24考,合共348卷。其中有五考为马端临自创:《经籍考》采录历代各种书目、《帝系考》敍述历代帝王姓氏出处及其统治时期、《封建考》记述历代封爵建国事略、《象纬考》载录历代天象情况、《物异考》阐述历代各项事物灾异变化。

 

马端临(约1254- 1323年),字贵兴,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其父曾任史官,宋末官至右丞相,因反对丞相贾似道,被排挤去职。马端临随父返回原籍家居。元军攻陷南宋国都临安时,他才23岁。南宋亡后,他一直隠居不仕,致力编撰《文献通考》。1289年其父去世后,他始出任慈湖、柯山两书院山长。后来做过台州儒学教授,但仅三个月便以病辞归。

 

《文献通考》的编撰始于1285年,至1307年完成,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可是马端临没有能力把这部巨著刊印出来。过了11年后,元朝派道士王寿衍到江南访求“有道之士”,把《文献通考》抄呈朝廷,元仁宗敕命官为雕版,并令马端临携原稿亲赴校勘,最后于1322年刊行。马端临在〈自序〉中说,他撰著此书之目的,既是为了续补杜佑《通典》自唐代天宝年间以后的事迹,又要配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明清以来的史学家对《文献通考》都很重视。

 

马端临清楚说明《文献通考》的编写原则和方法,就是“文”、“献”和“注”。首先,“文”是敍事,所采取的史料本于经史,而参以历代会要百家传记,信而有征者从之。其次,“献”是论事,即对历史现象、事件和人物的批评,所据以为论者,先取当时臣僚的奏疏,次及历代人物的评论意见等。至于“注”就是附注意见,载诸史传的记录而有可疑者,经研究之后表述自己的见解。书名《文献通考》即由此而来。这样的编纂方法,既吸取了前人修史的经验,又开创了后世历史考证学的先河,影响非常深远。

202131ph007
《文献通考》
202131ph007

“三通”的特点

“三通”各有所长,《通典》以精密见称,《文献通考》在简明扼要,首尾一贯方面逊于《通典》,而以博通为其优点,其史料价值又高于《通典》和《通志》,尤其是宋代史料相当丰富,有不少为《宋史》所无。马端临在蒙古人高压统治下编著此书,一方面怀念故国山河,一方面又愤恨南宋当政者贪污腐化导致亡国之祸,所以书中对两宋时期的黑暗政治,往往不留余地呈现出来。

 

清朝乾隆年间,刘墉、嵇璜等主持官修《续通典》和《清通典》、《续通志》和《清通志》、《续文献通考》和《清文献通考》与“三通”、“续三通”、“清三通”合称“九通”。近人刘锦藻撰《清续文献通考》,继“清三通”之后编成,也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书籍,与“九通”合称为“十通”。

作者:
上载日期:
2023年03月2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