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人物和事跡眾多;中國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史學大國,歷代典籍卷帙浩繁。要知多一些中國歷史,就要從認識史學名著入手。最重要的有十種,包括四史、三通、二評和一通鑑。
「四史」即「前四史」,是最早編成的四種「正史」:《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正史」的原意是指最正規、最重要的史書,至近代共有「二十五史」。
「二十五史」
二十五史是中國歷代二十五部紀傳體史書的總稱,在「二十四史」的基礎上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再加上《新元史》而組成的二十五部史書。
「三通」是《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的合稱,至清代有「續三通」和「清三通」,加起來就是「九通」。
「二評」是指《史通》和《文史通義》兩部史評,都屬史學理論專著。
「一通鑑」即《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編年體通史。據此改編的《通鑑紀本末》,則為紀事本末體史書。
編寫歷史,有多種體裁,包括:
二十世紀初,清末民初學者夏曾佑著《中國歷史教科書》,分章分節敍述歷史事跡,稱為「章節體」,成為史學界普遍採用的新式體裁,採用新史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著作,如中國歷史、斷代史、文化史、專題史等應運而生,呈多元化發展。繼梁啟超提倡「新史學」之後,馬克思主義史學傳入中國,唯物史觀與歷史研究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有全面和進一步的發展。
藉着歷代史學名著,可以一窺中國史學殿堂的博大精深,認識中國人的世界觀,印證古往今來的文化步伐。由於典籍繁富,大家只能選取自己喜愛的著作,或精讀、或略讀。例如近代一些歷史學家從「前四史」入手,然後參考《資治通鑑》,中國上古史的基礎就十分穏固了;鑽研新舊《唐書》和《五代史》,便可精通隋唐五代史;《宋史》篇幅最多,閱讀需時;《明史》以九十年時間編成,是上乘之作。要對「二十四史」的優劣有概略認識,清代趙翼的《廿二史劄記》是很便捷的人門書。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也稱「正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的總稱。記述範圍自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到明末崇禎皇帝止,涵蓋中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內容。參閱「二十五史」條。
趙翼(1727-1814年),字雲崧(又若耘松),號甌北,江蘇陽湖(今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中進士,本來是第一名(狀元),但乾隆帝以江浙地區多狀元,而陝西則在清朝尚未有為由,將原為第三名(探花)的陝西人王傑改為狀元,趙翼變成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參與編纂《通鑑輯覽》。趙翼歷任廣西鎮安知府、廣州知府、貴州兵備道等職。中年辭官家居,主講安定書院,專心著述四十餘年。
趙翼撰《廿二史劄記》論述的史書,實為二十四史,即從《史記》到《明史》,因當時尚未將《舊唐書》和《舊五代史》定為「正史」,故取「廿二史」之名。此書用筆記體裁寫成,共三十六卷,附補遺一卷,按二十二史先後編次,總共六百零九條,乾隆六十年(1795年)成書。其主要特點是注意各史的著述沿革,並考論其得失,包括各史的編撰情況、纂修體例、方法優劣、資料來源及真偽等,亦校勘其互相抵牾之處。例如卷三十一《明史》條,謂「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修〕《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敍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廿二史劄記》可以作為閱讀「正史」入門,歷代重要史事亦可藉此有概括的認識。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