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專門為皇帝而寫的《資治通鑑》

202131phn012
司馬光雕像,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司馬溫公祠司馬光文化廣場。(圖片提供:姜永良/FOTOE)
202131phn012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北宋司馬光主編,內容以有關國計民生的政治史為重點,在史學上產生很大影響。此書是《史記》之後的一大巨著,因此後人常把司馬遷和司馬光並稱為史學界「兩司馬」。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寶元進士,宋仁宗時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當政者的借鑑。1066年寫成戰國迄秦八卷,宋英宗命設局續修,宋神宗時,賜書名為《資治通鑑》。

 

司馬光竭力反對宋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政,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但神宗不接納他的意見,任命他為樞密副使,他堅決不就,於1070年出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陽,繼續編撰《資治通鑑》,至元豐七年(1084年)全書修成。宋神宗去世後,哲宗繼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司馬光入京,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廢除新法,但司馬光為相僅八個月便病逝,追封溫國公。他的著作除《資治通鑑》外,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涑水記聞》等。

 

司馬光在編撰《資治通鑑》時,邀集了當時著名的史學家作主要助手,包括劉恕、劉攽、范祖禹三人,而由他自己總其成。此書內容記載了戰國到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總共1362年的歷史,294卷按朝代分為《周紀》、《秦紀》、《漢紀》等十六紀,其中以《唐紀》所佔篇幅最多,達81卷。史事按年編次,以政治、軍事為主,而略於經濟、文化。文筆生動簡練,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後世對此書的研究,形成專門的學問,稱為「通鑑學」。

202131phn013
《資治通鑑》草稿。(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31phn013

司馬光另撰兩種與《資治通鑑》互相配合的著作,一是《資治通鑑目錄》30卷,提挈全書綱領,以備來覽;另一是《通鑑考異》30卷,闡明對資料取捨的原因,從中可以看到司馬光嚴謹的考證手法。《資治通鑑》的注本,以宋末元初歷史學家胡三省(1230-1302年)的《資治通鑑音注》294卷最為精詳,不但顯示了胡三省勤謹治學的精神,而且反映出他是一個富有民族氣節的學者。

 

《資治通鑑》問世以後,不少史學家爭相仿效,從而出現了一些續編,包括南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李心傳撰《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清朝徐乾學撰《資治通鑑後編》、畢沅撰《續資治通鑑》、陳鶴撰《明紀》、夏燮撰《明通鑑》。在紀傳體正史之外,《資治通鑑》及其續編逐漸形成一套貫通古今的編年史,自成一個獨立體系。

 

南宋時,史學家袁樞為了解決閱讀《資治通鑑》的困難,方便檢尋和幫助記憶,編撰了《通鑑紀事本末》42卷,總共記述305件大小事情。此書的內容,約為《資治通鑑》的一半,別開生面地創造了一種新的規格,稱為「紀事本末體」。其後很多人運用這種形式編寫史書,成為另一個系統。明清以來,出現了十多種紀事本末體史籍,宋、元、西夏、遼、金、明、清各有紀事本末,又有《三藩紀事本末》、《左傳紀事本末》及《續通鑑紀事本末》等。

202131ph004
《續資治通鑑》長編第二冊(局部)
202131ph004

《資治通鑑》的編纂方法,充分發揮了分工合作的集體編著精神。首先,古代至兩漢部分由劉攽起草,三國至隋代部分由劉恕起草,唐代及五代部分由范祖禹起草。編纂工作大體分為三個階段:一、把史料摘錄下來,按年代順序排列成為「叢目」;二、將「叢目」加以鑑別選擇,酌情去取連成「長編」初稿;三、考訂「長編」初稿,刪繁就簡及潤色文字方成為定稿。前兩個階段大半都由劉攽、劉恕、范祖禹三人負責,最後階段則由司馬光負責。從發凡起例到刪削定稿,司馬光都親自動筆,非常嚴謹,一絲不苟。自課三日刪一卷,有事延誤則補之,初刪完畢後再加細刪,一件史事往往用三四出處纂成。該書在洛陽的殘稿,堆滿兩屋。正如司馬光自己所說:「研精極慮,窮竭所有,日力不足,繼之以夜。」雖成於眾手,卻如出一人,其敍事的準確和史料的可靠,在許多「正史」之上。

202131phn014
《資治通鑑》手稿,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圖片提供:尤亞輝/FOTOE)
202131phn014
作者:
上載日期:
2023年03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