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家庭教育要靠格言
家庭教育對童蒙非常重要。古時出現不少治家格言,著名的有朱柏廬所撰《朱子治家格言》,通稱《治家格言》。另外,亦有由朱熹所寫的《朱子家訓》及金纓編集的《格言聯璧》。這些讀物教導童蒙在家庭中的一言一行,有些則提升到國家層面,教導忠君愛國。

古代女子會讀哪些書?
古代女子雖然強調要「三步不出閨門」,但在閨閣中也可讀書識字。在啟蒙讀物中,有一些專為女子教育而設,其中較普及的是撰於明代的《女兒經》。傳世的版本有兩個,一是明代吏部尚書趙南星的《女兒經注》,另外一本是據此演化而來、清代賀瑞麟的《女兒經》,流傳較廣,有人稱此為《改良女兒經》。

平平仄仄不難學
古人要吟詩作對,音韻格律自然是必學科目。古時學童要練習音韻格律,主要課本有《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二書都以上下平聲三十韻為目,每韻各有對文三則或四則,每則各有對語十對,熟讀這些句子就可以學做對聯和詩詞。

古代小童教我們學習吟詩作對
古代的讀書人愛吟詩作對,究竟他們是如何學習詩詞的呢?在古時,童蒙學習詩詞的主要課本有《千家詩》,其名得自南宋劉克莊(世稱後村先生)的《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至於內容歷經各代的增刪改易。

學習典故要靠「蒙求體」
中華民族重視歷史文化傳承,有大量人物事跡載錄於史書和詩文作品之中,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典故,時至今日仍然普遍應用於日常生活裏。《蒙求》是介紹五百多個典故的啟蒙著作,包括上古至南北朝時期的名人軼事,有助於寫詩作文,更是涉獵經、史、子、集的知識橋樑。

古代學校校規會多嚴厲?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學校亦有校規要遵守。中國最古老的校規可說是《弟子職》,古代最著名的書院之一白鹿洞書院在明代時期有《洞學十戒》,清代出現的《弟子規》於清代中葉以後更是廣泛流傳。

古代學生是怎樣學習歷史的?
現今學生學習中國歷史,離不開市面出版的歷史教科書及古籍文獻,教科書內容按不同出版社版本而略有分別。至於古時,學童是怎樣學習中國歷史知識的呢?他們主要是靠多本啟蒙歷史讀物,如《史學提要》、《五字鑒》、《歷代蒙求》、《四字鑒略》等書籍來認識中國朝代興迭的來龍去脈。

古時有哪些識字課本?
蒙學的起步是教兒童認字、寫字和讀書。這方面的課本,以現存《急就篇》為最早,在此之前的同類教材已佚失。《千字文》是識字效率最高的蒙學讀本,還有收錄各個姓氏的《百家姓》,都是兒童識字的啟蒙讀物。

傳統的童蒙教育能否用在今天?
兒童及青少年教育是現代社會很重視的事業,可以大略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個範疇。幼兒從家庭培養到進入學校讀書,由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以至投身社會工作的態度和為人處世,反映出這些都是全人教育的基礎和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