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史通》开创的第一纪录

202131phn011
唐代美人陶俑(图片提供:黄金国/FOTOE)
202131phn011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文化方面亦灿然可观。刘知几著《史通》,是第一部史评;杜佑著《通典》,是第一部典制通史。两个第一,充分表现了唐代史学的成就。

 

刘知几(公元661-721年)是杰出的历史学家,20岁举进士,武则天时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职,兼修国史,其后参与纂修《则天皇后实录》,主张善恶必书,不曲笔为武后歌功颂德,与监修武三思等发生争执,愤而辞职,不久重入史馆。唐玄宗时,官至左散骑常侍。他为人刚直不阿,著述甚多,参与编写的史书有《高宗实录》、《中宗实录》、《则天皇后实录》等,自撰的史书有《刘氏家乘》、《史通》等。

 

《史通》的编撰,约在公元702至710年。此书面世之前,中国已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历史学家,史书多达八百多部以上,总结前人的著史经验是学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刘知几担任史职二十多年,博览群书,当时李、武集团争权夺利,互相倾轧,他眼见政治、社会弊病,希图改革,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史学观点,于是在公事之余私撰《史通》,对历来的史学作了系统性的评论。

 

《史通》20卷,原有52篇,今存49篇,分为两个部分:一、内篇10卷,包括〈六家〉、〈二体〉、〈载言〉、〈本纪〉共36篇,内容多论史学源流、体例和编撰方法,另有〈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已亡佚,仅存篇目。二、外篇10卷,计有〈史官建置〉、〈古今正史〉、〈疑古〉等12篇,内容多论史官建置的沿革和史书的得失。

 

刘知几把以往的史书,按其著作的源流分为《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和《汉书》“六家”,又指“编年”、“纪传”二体作为史家的正体,称为“正史”,其他旁流则称为“杂述”。书中指出私人撰史的优越性,史固不能不用文来表达,但文和史的性质及作用各有不同,史学应该脱离文学而独立。

 

刘知几强调历史家要有科学的修养、公正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必须具备“三长”即才、学、识三个条件;“史才”指史家的才干能力,“史学”指史家的知识学问,“史识”指史家的观点笔法,“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史通》推动了史学的发展,一千多年来备受重视。

202131ph002
《史通》第五卷书影
202131ph002

中唐以后,开始出现旨在“通变”和“致用”的通史,杜佑的《通典》,确立了与纪传、编年并立的“政书”体裁。杜佑(公元735-821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出身官宦之家,历任财政职务,官至司徒、同平章事,即宰相地位。他以富国安民为己任,熟悉经济、政治等典章制度,对社会弊病也有所了解,并企图加以改革。用了36年时间撰成《通典》,今本有200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总共一千五百余条。

 

《通典》成书以后,大传于时,评价很高,影响深远。综合有关资料,分门别类,收会通之效,为史书编纂开辟了新途径。后来马瑞临的《文献通考》等巨著,都是沿袭《通典》的体例编成。杜佑强调著者旨在“经世”、“致治”,《通典》多处表现出历史进化的观点,书中又引用了很多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通典》的内容综合各代,而较详于唐代,包罗丰富,考订详确。在敍述典章制度沿革和变化的同时,强调“古今既异,形势亦殊”,如果“欲行古道,势莫能遵。”作者又认为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而“农者有国之本也”,所以首列《食货典》。

202131ph003
杜佑撰《通典》
202131ph003

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续通典》150卷,从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起记,止于明崇祯末年(1644年),包括唐末和宋、辽、金、元、明的典章制度,篇目与《通典》相同,子目则多有改并。史料方面,以明代最为丰富。

 

乾隆年间另有官修《皇朝通典》100卷,记事起自清初(1616年),止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体例与《续通典》同,子目则根据当时所行典制而略有调整。清朝亡后通用《清通典》之名。《通典》、《续通典》、《清通典》三套书合起来,就是一气呵成的历代典制史。

作者:
上载日期:
2023年03月2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