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史通》開創的第一紀錄

202131phn011
唐代美人陶俑(圖片提供:黃金國/FOTOE)
202131phn011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文化方面亦燦然可觀。劉知幾著《史通》,是第一部史評;杜佑著《通典》,是第一部典制通史。兩個第一,充分表現了唐代史學的成就。

 

劉知幾(公元661-721年)是傑出的歷史學家,20歲舉進士,武則天時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職,兼修國史,其後參與纂修《則天皇后實錄》,主張善惡必書,不曲筆為武后歌功頌德,與監修武三思等發生爭執,憤而辭職,不久重入史館。唐玄宗時,官至左散騎常侍。他為人剛直不阿,著述甚多,參與編寫的史書有《高宗實錄》、《中宗實錄》、《則天皇后實錄》等,自撰的史書有《劉氏家乘》、《史通》等。

 

《史通》的編撰,約在公元702至710年。此書面世之前,中國已出現了不少優秀的歷史學家,史書多達八百多部以上,總結前人的著史經驗是學術發展的客觀要求。劉知幾擔任史職二十多年,博覽群書,當時李、武集團爭權奪利,互相傾軋,他眼見政治、社會弊病,希圖改革,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史學觀點,於是在公事之餘私撰《史通》,對歷來的史學作了系統性的評論。

 

《史通》20卷,原有52篇,今存49篇,分為兩個部分:一、內篇10卷,包括〈六家〉、〈二體〉、〈載言〉、〈本紀〉共36篇,內容多論史學源流、體例和編撰方法,另有〈體統〉、〈紕繆〉、〈弛張〉三篇已亡佚,僅存篇目。二、外篇10卷,計有〈史官建置〉、〈古今正史〉、〈疑古〉等12篇,內容多論史官建置的沿革和史書的得失。

 

劉知幾把以往的史書,按其著作的源流分為《尚書》、《春秋》、《左傳》、《國語》、《史記》和《漢書》「六家」,又指「編年」、「紀傳」二體作為史家的正體,稱為「正史」,其他旁流則稱為「雜述」。書中指出私人撰史的優越性,史固不能不用文來表達,但文和史的性質及作用各有不同,史學應該脫離文學而獨立。

 

劉知幾強調歷史家要有科學的修養、公正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必須具備「三長」即才、學、識三個條件;「史才」指史家的才幹能力,「史學」指史家的知識學問,「史識」指史家的觀點筆法,「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史通》推動了史學的發展,一千多年來備受重視。

202131ph002
《史通》第五卷書影
202131ph002

中唐以後,開始出現旨在「通變」和「致用」的通史,杜佑的《通典》,確立了與紀傳、編年並立的「政書」體裁。杜佑(公元735-821年),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縣)人。出身官宦之家,歷任財政職務,官至司徒、同平章事,即宰相地位。他以富國安民為己任,熟悉經濟、政治等典章制度,對社會弊病也有所了解,並企圖加以改革。用了36年時間撰成《通典》,今本有200卷,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總共一千五百餘條。

 

《通典》成書以後,大傳於時,評價很高,影響深遠。綜合有關資料,分門別類,收會通之效,為史書編纂開闢了新途徑。後來馬瑞臨的《文獻通考》等巨著,都是沿襲《通典》的體例編成。杜佑強調著者旨在「經世」、「致治」,《通典》多處表現出歷史進化的觀點,書中又引用了很多第一手資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通典》的內容綜合各代,而較詳於唐代,包羅豐富,考訂詳確。在敍述典章制度沿革和變化的同時,強調「古今既異,形勢亦殊」,如果「欲行古道,勢莫能遵。」作者又認為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而「農者有國之本也」,所以首列《食貨典》。

202131ph003
杜佑撰《通典》
202131ph003

清代乾隆年間,官修《續通典》150卷,從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起記,止於明崇禎末年(1644年),包括唐末和宋、遼、金、元、明的典章制度,篇目與《通典》相同,子目則多有改併。史料方面,以明代最為豐富。

 

乾隆年間另有官修《皇朝通典》100卷,記事起自清初(1616年),止於乾隆五十年(1785年),體例與《續通典》同,子目則根據當時所行典制而略有調整。清朝亡後通用《清通典》之名。《通典》、《續通典》、《清通典》三套書合起來,就是一氣呵成的歷代典制史。

Author:
Last updated:
2023-03-21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