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范仲淹幼年丧父,跟随母亲改嫁。虽然家贫,但他勤奋苦读,留下“划粥断齑”的故事。

元代儒学的发展
蒙古族建立元朝,这个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受到一定程度的汉化。中国文化在思想上以儒学为主干,从成吉思汗至仁宗之间的多位大汗,都是透过翻译来学习汉学。元太宗窝阔台、元世祖忽必烈、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以及契丹皇族后裔耶律楚材等对元代儒学发展都有一定推动。

范氏义庄如何成就儒学实践?
儒学是阐释、研究儒家思想的学术,表现的形式多着重于论述著作方面,往往却忽略了德行的实践。为了实践儒学的德行,范仲淹创办“范氏义庄”,承载了他救济底层贫苦人民、齐家治国的社会理想。

范仲淹为何重视改革科举?
范仲淹在任职应天府学时曾上书给朝廷宰执,指出要使国家有可用之材,必须办学校来培养,而选取所培养的士人,在于谨慎选举。对于科举考试,范仲淹力图改革长期以来存在的弊病,求得人才,振兴学风士气。
载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