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声音导航

 

202105phn020_01
元代儒学的主流是程、朱之学,图为《中庸》朱熹章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藏品。(图片提供:龙亚辉/FOTOE)
202105phn020_01

蒙古族建立元朝,这个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受到一定程度的汉化。中国文化在思想上以儒学为主干,从成吉思汗至仁宗之间的多位大汗,都是透过翻译来学习汉学。元太宗窝阔台、元世祖忽必烈、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以及契丹皇族后裔耶律楚材等对元代儒学发展都有一定推动。

 

窝阔台与南宋对峙时,采取了一些汉法的治理方式,包括中央朝廷制度、维护文教等,是专门为治理华北汉地而设的制度。元代儒学的主流是程、朱之学, 1235年,窝阔台攻南宋,奉命搜求各类人才的杨惟中、姚枢将宋儒赵复等人送往燕京,在燕京建立太极书院。赵复在这里传播程、朱学之外,又讲述自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颜、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颐、朱子的道学传承谱系。

 

中央的儒学教育,还包括窝阔台设立国子学,教蒙古、汉人高官子弟,以蒙、汉语言来教授《孝经》、《四书》等典籍。到忽必烈时确立国子学为中央官学的地位,以培养中国传统知书达礼的士人为目标。元代军方少数的卫、镇也设有儒学教育。地区方面,元代亦继承宋代书院讲学兴盛之风,书院林立,讲学内容也以儒学为主,又仿中央国子学以程朱理学为宗旨。元朝地方上的路、府、州、县各级都有官办的儒学。忽必烈时期颁布要每社(五十家为一社)民办学校,在农暇时令子弟入学,先教读《孝经》、《小学》,再读《大学》、《论语》、《孟子》,经、史等,全国总共设立二万多所。忽必烈透过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儒学有一定认知,建立中央及地方祭孔崇儒制度,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元代的科举制度,也是促进儒学发展因素之一。元代开国初期不重视科举取士,至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才正式颁布科举之制,以朱子学为标准,由《四书》中出题,以朱子的《四书集注》作答。由于《四书》是科举用书,所以当时关于《四书》的著作颇多。为了照顾北族人士,当时的科举设有左右两榜,蒙古和色目人是右榜,汉人和南人是左榜,来分配取录名额。其实元仁宗的汉学有相当水准,他读《资治通鉴》而且下令翻译成蒙文用来教读,又对诗、书法有欣赏鉴识的能力。以后的英宗、泰定帝、文宗、顺帝都类似,他们还题字、诗句以赏赐大臣。文宗喜好书籍、书画艺术,时常和儒臣谈书论艺;顺帝更要求皇子读《孝经》、《四书》、练习书法。

 

耶律楚材是契丹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耶律倍的后代,他的家族向来以汉化闻名。他在窝阔台时期,争取以汉法参与政治,本着“以儒治国”的观念,用实际行动来发挥儒学,也就是希望蒙古大汗能浸染中国文化为治理的基础。他重要的作为有制定赋税征收制度,将掠夺的户口还归为国家编户,恢复孔庙制度及衍圣公的传统,设立二处经史编修单位,召请名儒进宫讲学,考选儒士四千多人,这些都是儒学应用及发展的途径。

作者:
上载日期:
2024年01月0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