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元代百花齐放的南北文学

声音导航

 

202111phn022_01
元朝鲜于枢草书卷(局部),首都博物馆藏品。(图片提供:孔兰平/FOTOE)
202111phn022_01

《国朝文类》汇集元朝文学

元朝末年著名的文人苏天爵编选了《国朝文类》(《元文类》)一书,他选出有元一代各类的诗赋及文章集为七十卷,流传至今。其选择的标准是有关于政治,有补于世教,或是取足以规范风俗,辅助史实的诗文。全书的作者约有一百三十多人,尽为名士大儒,相当可以代表元代文学的概貌。但因为选取标准有特定目的,以至于不得窥见元代文学的全面,尤其是社会民间文学恐怕绝不在他网罗之中。

bulb

《元文类》

《元文类》本名为《国朝文类》,全书共七十卷,元朝苏天爵编纂,明朝以后改称为《元文类》。这书收录了元朝前期和中期约八百篇诗文。前八卷为诗赋,后六十二卷为文,另有目录三卷。

bulb

世教

指当世的正统思想及礼教。

《元史》缺〈艺文志〉,无法见到元代四部著作(经、史、子、集)条目的梗概,清代以后至今有几位学者加以补辑,大约可知道在属于文学的集部中,著作和作者至少当有八百多种(人)。元朝统一中国,将源于唐及北宋的金代华北之学,以及南宋的南学混融,加上蒙古、西域人的汉学因素,呈现出文学发展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汉人仍然占着文学表现的主流地位,北族因朴实而习染华风,以雄阔豪迈之姿奋出,也颇有可观之处。

 

怀故前朝之文学

元代文章名家大抵在《国朝文类》中有所收录,为元人及后人称道的如国初的元好问、刘因、麻革等河汾诸老,段克己、成己兄弟,他们都是金代遗民,诗、文正大明达并含故国思情,又如有西汉风的姚燧,继之有以古文倡的元明善,其他如虞集、黄溍、苏天爵、揭傒斯、柳贯、欧阳玄,以及西域人马祖常等。在元代前期南宋遗民的文学多怀有哀伤慷慨之情,如谢翱哀悼文天祥的《登西台恸哭记》,其他文章名家有邓牧、谢枋得、程巨夫、戴表元以及南宋皇族的赵孟𫖯。南人的诗词较散文为盛,吟咏较易于抒怀言志,文人组成诗社、诗会,本是唐代以来交游的风气,元代由金、宋遗民沿袭下来,组织形式和规模都超过宋代,像月泉吟社曾征诗稿达二千七百多件,江南四省都有文人参与比试,好像在没有科举时间里一种比拟的替代心理。诗中确仍不乏故国之思,但也未受朝廷所不容。如杨本然写的“吴下风流今莫续,杜鹃啼处草离离”句就是个例子。

bulb

杨本然

杨本然为宋朝诗人,字舜举,号龙溪,金华(今属浙江)人。从王应麟学,入元隐居,为月泉吟社(月泉吟社是元初宋遗民创立的遗民诗社)第七名,署名栗里。他所写的《春日田园杂兴》以春景抒情,道尽遗民心态。

《春日田园杂兴》

春风建业马如飞,谁肯田园拂袖归。

栗里久无彭泽赋,松江仅有石湖诗。

踏歌槌鼓麦秧绿,沽酒裹监菘芥肥。

吴下风流今莫续,杜鹃啼处草离离。

202111phn023_01
山西忻州元好问雕像(图片提供:胡新宇/FOTOE)
202111phn023_01

北族呈现的汉文化

“干戈不染生灵血”是平定南宋的名将蒙古人伯颜的诗句。北族习染汉文化可知者不少,他们表现在诗歌中较为突出,但流传的作品不多;有文集可知的约二十多种,只有半数多还可以见到。较著名的有蒙古人泰不华,兼长各体诗,有晋唐风度,又长于书法,同时还是理学家,为多才多艺的儒士;西夏人余阙有唐诗风;西域人萨都剌、迺贤诗作刚健清丽;贯云石长于武技,文学、诗、书有法;汪古人马祖常,文章追汉魏,诗入于盛唐;丁鹤年为元末后劲,慷慨有骚雅遗意;另有阿拉伯人赡思,通经史、地理、老、庄、法家之学,有著作及文集,惜未能流传。此外,女真人孛术鲁翀为博学通儒,诗文质实不浮,时人以他与姚燧齐名;契丹人耶律铸,为楚材之子,高才善诗歌,少年时即入唐人阃奥,文章义理造诣高。其他北族诗、文一时不能尽举。

202111phn024_01
伯颜画像 (图片提供:文化传播/FOTOE)
202111phn024_01

元代散曲

多产的散曲名家马致远,所作〈天净沙〉越调“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三句写九景物,清净苍茫的秋思,得唐人绝句之妙,而字句明爽为元曲佳作。宋金以来民间小曲与北族乐曲糅合的北曲(包括散曲与杂剧)是元代文学的特色。散曲和词是清唱,杂剧以散曲中的套数(又称为套曲)形成说唱表演艺术和文学。散曲作家远多于杂剧,著名的如杜仁杰、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刘致、睢景臣、张可久、乔吉、徐再思等人,风格上和诗、词相类似,咏景、写实、感怀、寄情等,但口语化,率直爽朗,通俗质朴,是大体的特色,这不得不说受北族性情的些许影响。

 

北族散曲名家如蒙古人阿鲁威,是通汉学的儒士;杨讷兼长于曲、剧,词;西域人贯云石的散曲俊逸清新;薛昂夫善于篆书,曲词如秋菊独茂;女真人奥屯希鲁擅长乐府,词句豪宕清婉。有元一代散曲特出,各族群作者皆有,其作者共二百多人,作品达四千多首,可见其盛况。

202111phn025_01
北京门头沟韭园村内的马致远故居前马公头像(图片提供:聂鸣/FOTOE)
202111phn025_01

北剧南戏和话本

戏剧在宋、金时已略具规模,元朝再结合唐宋词曲、传奇、讲唱文学,使杂剧成为歌唱、音乐、舞蹈、故事的综合艺术,而它的脚本又具有文学上的里程碑地位。除去士大夫们创作的脚本外,许多被称为先生、才人组成的书会,他们为戏剧、讲史、小说所作的脚本就是宋、元瓦市的通俗文学;大体也算是为着经济收益的知识分子,持有一种开放、达观、现实的心态。书会以北方较多,而诗社则以南方为盛。又北方的杂剧渐和南方的南戏产生相互影响,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传奇,以及《琵琶记》之绝唱等,这些都是元朝统一中国时南北雅俗文学的交融情形。

 

杂剧名家如马致远作《汉宫秋》,写王昭君故事剧;王实甫作《西厢记》,取唐代传奇小说和金代诸宫调而成的长篇;纪君祥作《赵氏孤儿》,演春秋晋国政治冲突;关汉卿作《窦娥冤》,是动人的抗议悲剧;女真人李直夫作《虎头牌》,表现民族性情的军人生活。至于宋、金的说话表演艺术,以只说不唱的讲史,和说、唱并行的小说为代表,它的文本即是“话本”,成为文学的特色。小说题材广,有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神妖、武打等,以平民口语说完整的创作故事,情节曲折、人物突出,也颇能反映现实生活。讲史以演义历史成篇,口头加工很多,今天所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著名小说都是在宋、元的话本基础上作成。

202111phn026_01
元代戏曲壁画,山西博物院藏品。(图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11phn026_01
作者:
上载日期:
2024年01月0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