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智慧面面观
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深厚的政治传统。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当中包括儒家政治思想的起源、天道观、“家天下”的观念、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形成、黄老思想的治国理念等。这些政治发展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君君父父—“家天下”的由来
有家先有国?有国先有家?这个议题在不同时代总引起争论。“国家”概念早在春秋时代已有。当时的“国”和“家”是两个概念,即东汉经学家赵岐所说的:“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家也。”

家臣难防—由侍从到统治者的宦官
中国历史上,宦官干政屡见不鲜。根据《周礼‧天官》记载,西周时期已有宦官制度,当时的宦官主要负责维持后宫的秩序、纠禁内廷,还要承担宫内的饮食起居、祭祀享宴等事务,地位十分低微。但由于是君王身边的侍从,君权太重之下,亦为宦官造就了干政的机会。

君权独大—宰相在政治体制中消失?
宰相是辅助君主的人,权力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需要“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担任政府的总管,以协助君主治理国家。宰相既是君主的总管,又是朝廷官员的领袖,难免会对独尊的皇权构成一定压力。

无为而治—黄老思想就能创造盛世?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朝代之一。汉高祖刘邦立国后,采用“黄老思想”来治国,后来的“文景之治”,也是奉行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黄老思想”和“无为而治”都源自老子,是他的政治理念。

民贵君轻—中国最早的民主
《尚书‧五子之歌》早已提出“民唯邦本、本固邦宁”的观念,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基稳固国家才能安宁。孟子亦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称为“民本思想”。

借老卖老—托古崇古的统治之法
所谓托古是把现今之事说成是古已有之,假借古代或古人的名义,来推行自己的主张,以加强自己的论据。这是儒家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亦是一种诉诸权威的传播方法。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的统治权威渐趋没落,诸侯间互相征伐,以至礼制败坏,时局动荡。
载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