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智慧面面觀
中華民族擁有數千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深厚的政治傳統。古代中國的政治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當中包括儒家政治思想的起源、天道觀、「家天下」的觀念、中央集權、官僚制度的形成、黃老思想的治國理念等。這些政治發展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

君君父父—「家天下」的由來
有家先有國?有國先有家?這個議題在不同時代總引起爭論。「國家」概念早在春秋時代已有。當時的「國」和「家」是兩個概念,即東漢經學家趙岐所說的:「國謂諸侯之國,家謂卿大夫家也。」

家臣難防—由侍從到統治者的宦官
中國歷史上,宦官干政屢見不鮮。根據《周禮‧天官》記載,西周時期已有宦官制度,當時的宦官主要負責維持後宮的秩序、糾禁內廷,還要承擔宮內的飲食起居、祭祀享宴等事務,地位十分低微。但由於是君王身邊的侍從,君權太重之下,亦為宦官造就了干政的機會。

君權獨大—宰相在政治體制中消失?
宰相是輔助君主的人,權力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宰相需要「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擔任政府的總管,以協助君主治理國家。宰相既是君主的總管,又是朝廷官員的領袖,難免會對獨尊的皇權構成一定壓力。

無為而治—黃老思想就能創造盛世?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強盛的朝代之一。漢高祖劉邦立國後,採用「黃老思想」來治國,後來的「文景之治」,也是奉行老子所提倡的「無為而治」。「黃老思想」和「無為而治」都源自老子,是他的政治理念。

民貴君輕—中國最早的民主
《尚書‧五子之歌》早已提出「民唯邦本、本固邦寧」的觀念,認為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基穩固國家才能安寧。孟子亦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一種以民為本的思想,稱為「民本思想」。

借老賣老—託古崇古的統治之法
所謂託古是把現今之事說成是古已有之,假借古代或古人的名義,來推行自己的主張,以加強自己的論據。這是儒家史學思想的組成部分,亦是一種訴諸權威的傳播方法。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的統治權威漸趨沒落,諸侯間互相征伐,以至禮制敗壞,時局動盪。
載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