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民貴君輕—中國最早的民主

202121phn019_01
孟子像,明代《江環繪名人畫像冊》。(圖片提供:張慶民/FOTOE)
202121phn019_01

《尚書‧五子之歌》早已提出「民唯邦本、本固邦寧」的觀念,認為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基穩固國家才能安寧。孟子亦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一種以民為本的思想,稱為「民本思想」。「民本」是指人民在政權中的重要性,執政者要重視人民,沒有人民就不會成為一個國家。但是民本思想只是一種約束君權的思想,雖然強調人民的地位,但並沒有把人民看作國家的主人,因此仍談不上是民主思想。

 

人民的意向為重

在民本思想裏,人民的地位非常重要,人民的意向應受重視。《尚書‧泰誓》提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說的是天命源於民意,這正是古代流行的天道觀念,當中所指的天命,就是以民意為依歸。君主受命於天,統治人民,必須尊重民意,否則便有違天命,將必遭受天譴,喪失政權甚至失去性命。《孟子‧離婁》指出夏桀和商紂之所以滅亡,是因為他們違背民意,以致失去民心。

 

民本思想是沒有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分,只有公民和執政者的區別。公民是國家的主人,他們有權選擇和罷免執政者,要求執政者根據他們的意向來施政。換言之,執政者是人民的公僕,必須對人民負責,遇上違法失職或政策不獲民心時,便須負上責任,立即改過或引咎辭職,甚至接受法律制裁。

202121phn020_01
《尚書》(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21phn020_01

人民仍非國家主人

雖然早在先秦時代已有民本思想的觀念,但人民仍然並非天下的主人。《呂氏春秋》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這是對君主的告誡,而非人民的權利。君主仍然掌握着絕對的權力來支配天下,管治人民。若君主愛護人民,重視民意,也只是達到《尚書‧康誥》所說的把人民當作子女般看待而矣。君主成為了人民的父母,這是一種家長式的統治觀念,也如傳統社會中,家長對子女擁有管治權一樣。

 

孟子所說的「民為貴」、「君為輕」,也只是一種政治的美好理想。現實是人民即使不滿君主的統治,也不能以下犯上,君主仍然高高在上。若君主的政策能順應民情的話,人民便會視作君主賞賜的恩德。在這種環境下,人民會養成依賴及被動的性格,不會積極爭取,對生活只有期待,沒有要求。這種性格特點,與民主思想所強調的獨立自主的精神相差甚遠。

 

民本思想的發展

民本思想肇始於夏商周時期。春秋戰國時代,儒家的孔、孟、荀都認為統治者只有獲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尤其孟子提倡以人民的意願和利益為前提,奠下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礎。在秦漢以後,這思想仍是古代政治思想的主流。至清末,西方的民主思想傳入中國,從本質上改變了人民對政治的要求,民本思想才逐漸淡化。雖然如此,古代的民本思想對近代民主運動仍然具有正面的影響。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4月1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