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民贵君轻—中国最早的民主

202121phn019_01
孟子像,明代《江环绘名人画像册》。(图片提供:张庆民/FOTOE)
202121phn019_01

《尚书‧五子之歌》早已提出“民唯邦本、本固邦宁”的观念,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基稳固国家才能安宁。孟子亦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称为“民本思想”。“民本”是指人民在政权中的重要性,执政者要重视人民,没有人民就不会成为一个国家。但是民本思想只是一种约束君权的思想,虽然强调人民的地位,但并没有把人民看作国家的主人,因此仍谈不上是民主思想。

 

人民的意向为重

在民本思想里,人民的地位非常重要,人民的意向应受重视。《尚书‧泰誓》提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说的是天命源于民意,这正是古代流行的天道观念,当中所指的天命,就是以民意为依归。君主受命于天,统治人民,必须尊重民意,否则便有违天命,将必遭受天谴,丧失政权甚至失去性命。《孟子‧离娄》指出夏桀和商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违背民意,以致失去民心。

 

民本思想是没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分,只有公民和执政者的区别。公民是国家的主人,他们有权选择和罢免执政者,要求执政者根据他们的意向来施政。换言之,执政者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对人民负责,遇上违法失职或政策不获民心时,便须负上责任,立即改过或引咎辞职,甚至接受法律制裁。

202121phn020_01
《尚书》(图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21phn020_01

人民仍非国家主人

虽然早在先秦时代已有民本思想的观念,但人民仍然并非天下的主人。《吕氏春秋》载“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这是对君主的告诫,而非人民的权利。君主仍然掌握着绝对的权力来支配天下,管治人民。若君主爱护人民,重视民意,也只是达到《尚书‧康诰》所说的把人民当作子女般看待而矣。君主成为了人民的父母,这是一种家长式的统治观念,也如传统社会中,家长对子女拥有管治权一样。

 

孟子所说的“民为贵”、“君为轻”,也只是一种政治的美好理想。现实是人民即使不满君主的统治,也不能以下犯上,君主仍然高高在上。若君主的政策能顺应民情的话,人民便会视作君主赏赐的恩德。在这种环境下,人民会养成依赖及被动的性格,不会积极争取,对生活只有期待,没有要求。这种性格特点,与民主思想所强调的独立自主的精神相差甚远。

 

民本思想的发展

民本思想肇始于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代,儒家的孔、孟、荀都认为统治者只有获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尤其孟子提倡以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为前提,奠下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础。在秦汉以后,这思想仍是古代政治思想的主流。至清末,西方的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从本质上改变了人民对政治的要求,民本思想才逐渐淡化。虽然如此,古代的民本思想对近代民主运动仍然具有正面的影响。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4月19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