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蔡元培幼時接受甚麼樣的教育?

202117phn002_01
蔡元培像,浙江紹興蔡元培故居。(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17phn002_01

蔡元培在1868年出生於浙江紹興,時值晚清同治年間。蔡家數代從商,他父親是錢莊經理。蔡元培在城裏長大,十八歲前沒有離開過家鄉,經常接觸的人,除雙親外就是兄弟姊妹。他在七人之中排行第四,但有的年少早殤或病故,這在當時醫療落後的情況下是尋常現象,實則只餘下兄弟三人。

 

蔡元培成長的年代,正值洋務運動時期,當時西方列強加緊向中國滲透,不過除了沿海通商口岸,其他地區大抵仍能維持平靜、儉樸的生活方式,新式教育尚未普遍開展。因此,他接受的仍是傳統教育,六歲開始入家塾讀書,即延聘教師在家教讀,讀《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詩》等學童啟蒙課本,跟着就是四書五經,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以至《詩經》、《書經》、《周易》、《小戴禮記》和《春秋左氏傳》等,一本接一本地讀下去。起初純粹是背誦,老師並不講解,等到讀五經時,才講解一點。無論明白與否,讀的次數多了,自然背得出來。

 

讀書以外,還有識字、習字和對句,這使蔡元培開始對文義有所了解,隨後老師就教「八股文」。這是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又稱「制藝」或「時文」,本是散文的體裁,後來漸漸參用排律詩與律賦的格式,演變成分股的文體。通常雖稱八股,到蔡元培的時候,已經以六股為最普通了。作為應付科舉考試必須具備的能力,年輕學子都要花費很多時間反覆學習寫作。

 

由於蔡元培性好讀書,塾師認為他是可造之材,督促甚嚴,所授功課往往要學習至深夜始能完畢。他母親周氏亦不辭勞苦,時常陪坐案側,勉勵兒子用功。

202117phn003_01
浙江紹興蔡元培故居中的家塾(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17phn003_01

1877年,蔡元培十一歲時,父親逝世,家中無甚積蓄,蔡元培的母親克勤克儉,撫育諸兒,每以「自立」、「不倚賴」作為勉勵。蔡元培自承性情寬厚,是父親的遺傳,而不苟取、不妄言,則得諸母教。他一生做事的作風,受母親影響很大。其後蔡元培寄居姨母家中,附讀一年,十二三歲時,則於李申甫所設私塾讀書。同時,蔡元培又在叔父蔡銘恩的指導下,讀《史記》、《漢書》、《困學紀聞》、《文史通義》、《說文通訓定聲》等。蔡銘恩任田氏塾師,門下頗盛,亦治詩古文辭,家中藏書甚多。蔡元培自幼奠定讀書基礎,實與此關係甚大。叔父還替他起了個字,叫做鶴卿。

 

十四歲至十七歲,蔡元培有三四年間隨同縣一位老秀才王懋修讀《禮記》和《左傳》。王懋修是當時的八股文名家,好談明季掌故,尤服膺明儒劉宗周(字蕺山),自號其齋曰「仰蕺山房」。他自己是隨便看書的,但對未成秀才的學生卻有禁令,規定除經書外,不許胡亂看書,認為學生作文時,用字都要出於經書,若把其他書中詞句用上,一定不為考官所取。當時讀書是為了考試,老師的用意是有苦心的。在王懋修的熏陶下,蔡元培二十歲前最崇拜宋儒。

 

蔡元培幼時侍奉叔父極盡敬愛,母親病時更躬侍湯藥。1886年,蔡元培二十歲時,其母病逝,他堅持要行古人「寢苫枕塊」之制,即睡草薦和寢土塊,但為家人所阻。他就在夜深人靜之後,挾枕蓆赴棺側,大家知道無法阻止,遂於靈堂內設床,兄弟共宿。他二十二歲時,母喪既除而未葬,得悉兄長替他訂婚,他認為這是大不孝的事,痛哭要求取消。類似這樣的舉動甚多,現代人看來,一個二十歲剛出頭的青年,竟有禮教家一般的舉止,未免有點過迂,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蔡元培所接受的既是儒家思想和傳統禮教,篤守不渝,以期所行與所學一致,是很合乎情理的。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5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