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的一場歷史劇——《春秋》

0701ph037
《春秋左傳》
0701ph037

《春秋》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部編年史,共記載了242年的歷史(公元前722—前481年),由魯國史官所作。相傳孔子曾經對這部史書加以整理修訂,到西漢時被列為「五經」之一。《春秋》記載歷史的方式非常簡略,但古代的儒者相信其中每一個字都有深意。從戰國至西漢,陸續出現了多種解釋《春秋》的書,其中最有名的三本是:《公羊傳》、《穀梁傳》、和《左傳》。前兩本書逐字解釋《春秋》的深意,而《左傳》則補充相應的史事。到後來《左傳》的影響愈來愈大。現代人讀《春秋》,一般都離不開《左傳》。

0701ph038
《左傳》作者左丘明
0701ph038

魯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團結中原國家討伐楚國(當時被視為蠻夷),這是霸政事業走向全盛的時期。《公羊傳》在這一年的記載中寫道:「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意思是說,當時南方的蠻夷和北方的狄國從兩面入侵中國,中國(中原華夏文化圈)形勢十分危險,齊桓公團結華夏國家建立霸政秩序的行動拯救了中國。這是對齊桓公歷史功績的一種非常高的評價,而這個評價是有一定道理的。

0701ph039
齊桓公像
0701ph039

《春秋》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有一條記載,「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左傳》詳細記錄了這件事。鄭國的國君鄭莊公有一個弟弟,名叫段,他們的母親喜歡段而不喜歡莊公,曾經想幫助段做國君,但不成功。她就幫助段在鄭國擴張勢力,有好幾個大臣都勸鄭莊公要盡快採取行動扼制段的擴張,但這位有心計的國君卻不肯。他故意放手讓弟弟在危險的路上走下去,等到時機成熟時,便派兵一舉把弟弟的勢力消滅,把弟弟趕到國外。這個兄弟爭鬥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古代貴族的血親制度開始瓦解。魯莊公九年(公元前685年),齊國有一位新的國君上任——齊桓公。他做國君共四十餘年,任內在著名大臣管仲的幫助下,做成了一件大事,就是建立了霸政的秩序。《左傳》對這件事的前後過程都有記載。原來,自從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以後,統一的政治制度就解體了。

 

春秋中期時,鄭國出了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子產。他執掌國政,使鄭國政治走上軌道,並且受到當時各個大國的尊敬。有一件事很能表現子產的執政作風。當時鄭國的國民喜歡跑到鄉校一起議論國事,有人問子產是否會禁止人民議政。子產說,人民應該議論國家政務,他們贊同的,我就實行;他們厭惡的,我就改正。為甚麼要禁止呢?《左傳》記下這件事,用意是讚揚子產。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種古代國民議政的傳統。

0701ph040
子產批閱公文
0701ph040
作者:
上載日期:
2024年02月0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