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君君父父—“家天下”的由来

202121phn017_01
泗水捞鼎画像拓片。鼎在中国古代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也是国家的象征。(图片提供:张庆民/FOTOE)
202121phn017_01

有家先有国?有国先有家?这个议题在不同时代总引起争论。“国家”概念早在春秋时代已有。当时的“国”和“家”是两个概念,即东汉经学家赵岐所说的:“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家也。”中国古代没有今天民族国家的观念,各王朝所持的是天下观。天下观起源于先秦时代,就是《诗‧小雅‧北山》所载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当时对天下的定义就是王者的土地,而“家天下”的观念,是在儒家思想道德观念下所产生。

 

自夏商以来,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的演变,受到宗法制度影响。宗法制源于原始父权社会的组织架构,是宗族内部的法规。它根据血缘关系来界定社会阶级,从而决定权力和财产分配。西周时期,宗法制度被应用到政治层面上。以西周姬姓的宗族来说,周王室为姬姓宗族的大宗,周天子集君主和宗主的角色于一身。对其他姬姓诸侯、诸侯国所分封的卿大夫,以及所有民众,周天子都拥有宗法观念上的宗主地位,以及政治观念上的君主地位。因此,宗法制度成了政治制度,宗法观念亦成了政治观念。儒家学说进一步阐扬和发挥西周的宗法观念,并在秦汉之后成为主流文化,令宗法观念成为古代政治的固有特色。

 

在宗法政治观念下,宗主有特权及个人绝对的独有权威,所有人都要臣服于他,并掌握了所有财产的支配权力。君主的意旨就是律令,不可违抗。这样,国家、天下就等同于君主的家族,是君主的私有财产。君主亦以家为国,以国为家。如《明史‧海瑞传》:“夫天下者,陛下之家。”

 

家天下的观念,令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亦产生不少弊端。君主集所有权力于一身,他的个人喜好及施政表现,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在中国历史上,虽有贤君,但昏君、暴君也有不少,如昏庸的夏桀、秦二世;暴虐的商纣王、隋炀帝等,即使国家本来强盛,也因出现昏庸之君而走上灭亡之路。再者君主视国家为私有财产,忽略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只求保障王权统治而不惜牺牲臣子的政治品德。例如宋代名将岳飞,奋勇抗击金人,尽忠报国。可是,他的爱国行为令宋高宗感到威胁,认为岳飞功高盖主,阻碍自己的偏安心态。最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死于狱中。又如宋太祖以“陈桥兵变”取得政权后,第一件事就是削弱所有武将的军权,以防兵变再起,威胁到自己的君主地位。另外,汉高祖刘邦,曾率军镇压九江王黥布的叛乱。途中,刘邦多次派遣使者查问相国萧何在朝中的动静。萧何本来打算如实报告:自己用心治理人民,并尽力做好后勤工作。当时有人从旁劝阻,指出君主派人查探相国,是因相国位高权重,深得民心,有可能颠覆君主的政权。萧何听后,深以为然,决定以低价收购大量民间田宅,以触怒人民,自毁声誉。最后,高祖得知,反而大加赞许。

202121phn018_01
国画《刘邦》,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品。(图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21phn018_01

历史告诉大家,一国之君拥有绝对权力,必然引起皇室内外觊觎,形成权力争斗,令政局动荡。例如西晋延续了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就是皇室、外戚、宗王和门阀的政治角力,最终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4月2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