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无为而治—黄老思想就能创造盛世?

202121phn021_01
《汉高祖入关图》,宋朝赵伯驹绘。(图片提供:文化传播/FOTOE)
202121phn021_01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朝代之一。汉高祖刘邦立国后,采用“黄老思想”来治国,后来的“文景之治”,也是奉行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黄老思想”和“无为而治”都源自老子,是他的政治理念。黄老思想就是假托黄帝名义和吸收老子的道家思想。这思想学说大约起源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中叶,诸侯争霸,政局动荡。当时道家博采众长,吸取了儒、墨、名、法等家的一些观点,使得自己更具兼容和实用性。提倡统治者自身必须达到“虚静无为”境界,才能客观地判断事物的本质,分辨是非,主张要按照“道”的规律来立法、管理。

 

老庄的政治理念

《老子》认为,文明的发展,破坏自然规律,损害人的纯朴本性。人的本性受损,才会表现邪恶。这时候,人们便提倡道德,并制定各种法律,以约束行为。然而,道德和法律的产生和推行,却进一步扭曲和扼杀人的自然本性,使得人们表现出更多虚伪失真的行为。

 

《庄子》指出:“捐仁义者寡,而利仁义众。” 就是强调大多数人都是假借道德的名义来图利。而这种恶行在统治阶层中表现尤为猖獗。统治者每每欺世盗名,以博取仁义的称誉,继而假借仁义之名,行篡权夺国之实。此外,道家认为繁琐严峻的法令,既让统治者有机会盘剥和摧残人民,又引发人民的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更激发他们为了逃避惩罚而作出更多奸诈的行为。这正是《老子》所谓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黄老之学”展现出相对进取的精神。例如它不再笼统地排斥仁义忠信等伦理规范,转而肯定道德规范的社会作用,同时强调道德之实重于道德之名。这样,“黄老无为”的理念,其实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治术,与道家强调的“清静无为”思想不尽相同,在现实政治上就表现出更强的操作性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往往在政权初立、民生凋敝的情势下出现,因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202121phn022_01
《老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图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21phn022_01

无为而治的发展

西汉初期鉴于秦代只重刑罚而暴亡,加上秦末大乱,社会残破,极需“与民休息”,主要提倡黄老学说的人是陆贾,他在《新语》中提出:“夫道莫大于无为”,内涵是以道家清静无为概念为本,慈惠爱民。讲求法家控驭臣下的技术,同时杂糅阴阳家的五行论、灾异论。陆贾这言论获汉高祖认同。随后的惠帝、吕后、文帝及景帝等都贯彻了“无为而治”的理念。汉武帝时,窦太皇太后去世,武帝大力推行改革,“黄老之学”渐趋下风。“无为”政策使社会经济渐趋复苏,但却未能解决诸侯跋扈、匈奴挑衅、土地兼并等各种社会危机。

 

隋朝末年,民生困苦,地方势力蠭起,战争频仍,以至政权溃败。同时,又促使人口流散,经济衰败。唐太宗为了安抚人民,重建经济,实行轻徭简政、慎用兵革,实践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得以成就“贞观”盛世之美名。唐末五代,局势动荡,政权迭变,争斗不息。人民饱受战乱之苦,都渴望安定的生活。而宋太祖赵匡胤在发动陈桥兵变时,就颁令部下不得侵扰后周朝廷。得位后,太祖主要以安抚的手段,对待地方割据势力;又参照“无为而治”的理念,采取靖国安民的统治原则。借此,他迅速安定政局,赢得民心,巩固政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02121phn023_01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藏品。(图片提供:聂鸣/FOTOE)  
202121phn023_01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4月19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