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無為而治—黃老思想就能創造盛世?

202121phn021_01
《漢高祖入關圖》,宋朝趙伯駒繪。(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21phn021_01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強盛的朝代之一。漢高祖劉邦立國後,採用「黃老思想」來治國,後來的「文景之治」,也是奉行老子所提倡的「無為而治」。「黃老思想」和「無為而治」都源自老子,是他的政治理念。黃老思想就是假託黃帝名義和吸收老子的道家思想。這思想學說大約起源於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中葉,諸侯爭霸,政局動盪。當時道家博採眾長,吸取了儒、墨、名、法等家的一些觀點,使得自己更具兼容和實用性。提倡統治者自身必須達到「虛靜無為」境界,才能客觀地判斷事物的本質,分辨是非,主張要按照「道」的規律來立法、管理。

 

老莊的政治理念

《老子》認為,文明的發展,破壞自然規律,損害人的純樸本性。人的本性受損,才會表現邪惡。這時候,人們便提倡道德,並制定各種法律,以約束行為。然而,道德和法律的產生和推行,卻進一步扭曲和扼殺人的自然本性,使得人們表現出更多虛偽失真的行為。

 

《莊子》指出:「捐仁義者寡,而利仁義眾。」 就是強調大多數人都是假借道德的名義來圖利。而這種惡行在統治階層中表現尤為猖獗。統治者每每欺世盜名,以博取仁義的稱譽,繼而假借仁義之名,行篡權奪國之實。此外,道家認為繁瑣嚴峻的法令,既讓統治者有機會盤剝和摧殘人民,又引發人民的逆反心理和反抗行為,更激發他們為了逃避懲罰而作出更多奸詐的行為。這正是《老子》所謂的:「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黃老之學」展現出相對進取的精神。例如它不再籠統地排斥仁義忠信等倫理規範,轉而肯定道德規範的社會作用,同時強調道德之實重於道德之名。這樣,「黃老無為」的理念,其實是一種「無為而無不為」的治術,與道家強調的「清靜無為」思想不盡相同,在現實政治上就表現出更強的操作性了。「無為而治」的理念,往往在政權初立、民生凋敝的情勢下出現,因而取得較好的效果。

202121phn022_01
《老子》,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21phn022_01

無為而治的發展

西漢初期鑑於秦代只重刑罰而暴亡,加上秦末大亂,社會殘破,極需「與民休息」,主要提倡黃老學說的人是陸賈,他在《新語》中提出:「夫道莫大於無為」,內涵是以道家清靜無為概念為本,慈惠愛民。講求法家控馭臣下的技術,同時雜糅陰陽家的五行論、災異論。陸賈這言論獲漢高祖認同。隨後的惠帝、呂后、文帝及景帝等都貫徹了「無為而治」的理念。漢武帝時,竇太皇太后去世,武帝大力推行改革,「黃老之學」漸趨下風。「無為」政策使社會經濟漸趨復甦,但卻未能解決諸侯跋扈、匈奴挑釁、土地兼併等各種社會危機。

 

隋朝末年,民生困苦,地方勢力蠭起,戰爭頻仍,以至政權潰敗。同時,又促使人口流散,經濟衰敗。唐太宗為了安撫人民,重建經濟,實行輕徭簡政、慎用兵革,實踐了「無為而治」的理念,得以成就「貞觀」盛世之美名。唐末五代,局勢動盪,政權迭變,爭鬥不息。人民飽受戰亂之苦,都渴望安定的生活。而宋太祖趙匡胤在發動陳橋兵變時,就頒令部下不得侵擾後周朝廷。得位後,太祖主要以安撫的手段,對待地方割據勢力;又參照「無為而治」的理念,採取靖國安民的統治原則。藉此,他迅速安定政局,赢得民心,鞏固政權,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202121phn023_01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藏品。(圖片提供:聶鳴/FOTOE) 
202121phn023_01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04-19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