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君权天授—君主替天行道?

202121phn011_01
革囊射天,十八世纪《帝鉴图说》彩绘插画。讲述商武乙不尊崇天道,让人做一木偶视为天神而与其下棋,木偶输了就把木偶砍得粉碎,还命人在皮囊里盛满血吊在很高的地方用箭射穿,说是在射天。(图片提供:缘紫舞/FOTOE)
202121phn011_01

在古代,人们对天的认识有限,但日常生活却受到天象的影响,很容易对天产生敬畏和崇拜的心理。人们对天及其相关的现象既不了解,往往将天当作人类看待,对天赋予人的特质,认为它有意志,有情感,甚至能够判断是非,施行赏罚。这种天道观念,成为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内涵。

 

根据甲骨文的资料,商朝人笃信天道,认为天有无限的权能,可以呼风唤雨,赐福降灾。他们以占卜的方式去判断天的意志,而主持占卜和解释卜辞的人就是君主,或是君主所委托的人。这样,政治上的支配权自然就落在君主手中了。

202121phn012_01
商代甲骨文,卜辞内容是关于商王田猎的占卜,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品。(图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21phn012_01

后来,周人认为商朝即使笃信天道,也不免失去政权。因此,他们开始怀疑天道。在这种情况下,周人为了修正商人的天道观,便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德”的观念。德字从“直”、从“心”,具有正心之意,也就是指个人的修养。周人认为,君主只有修德,才会得到天的眷顾。个人修养属于人力的范围。而周人把焦点从天意转向人事,可说是思想上的一大进步。

 

春秋战国时代,很多思想家和政客都已经不相信天是有情感、有意志、全知全能的人格神。他们虽然经常提到天,但并不是一种信仰的表述。例如孔子所说的天或天命,主要是指自然的法则。他曾表示:“不语怪力乱神。” 又说:“敬鬼神而远之。” 可见他并不重视虚渺的天道。在先秦诸子中,墨子是有意利用天道观念的。他认为当时天下之所以大乱,主要是因为人们不再相信天道和鬼神。但他宣扬天道鬼神的赏惩力量,主要是为兼爱、非攻等墨家理论寻找理据。

 

另一方面,当时的阴阳家上承商周的天道思想,逐渐酝酿出“天人感应”的政治观念。所谓天人感应,是指天会因应君主行政的得失,透过祥瑞和灾异的现象来施行赏罚。两汉时期,伏生(即伏胜)、董仲舒、刘向、刘歆、班固等儒者把天人感应的理论作了系统而详细的阐述。他们认为君主的思想、态度和言行都要符合一定的法度,以取悦上天,而且所有政治措施都要因应时令,以配合阴阳的消长。例如春夏属阳,阳主生,属德,所以要鼓励耕织,施行赏赐、封爵,避免行刑、用兵;秋冬属阴,阴主杀,属刑,是以一切收割、贮藏、断狱、行刑、征讨等事都应该在秋冬进行。这套天道观念虽然沾染了阴阳学说的神秘色彩,但当中所提倡的顺时令、守道德的核心精神却基本上符合儒家的主张。

 

先秦时代,孔孟虽然不谈天人感应,但亦未有公开反对天道观念。不过,荀子却指出天只是自然的法则,没有情感,无所作为;天下的治乱都取决于人事,而不在乎天意。这种理性的观点在当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到了东汉,王充秉承荀子的精神,在《论衡》中驳斥了天人感应的理论,认为天人不能互相感应;灾异祥瑞只是自然现象,无关君主的德行和施政。

202121phn013_01
王充(公元27-100年),东汉思想家。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气象名人雕塑园。(图片提供:刘建华/FOTOE)
202121phn013_01

尽管古代中国总的来看是注重人事而不迷信天意,“天人感应”之说本是用来约束君主行为的,但很多时候,天意天威却被统治者用作维护其权威的神秘思想武器。例如,《汉书‧谷永杜邺传》记载:汉成帝三年(公元前35年)的某个冬日,同时发生了日蚀和地震。丞相谷永认为这些灾异是上天对成帝所作的惩罚。他当面指责成帝沉溺后宫,不理政事,并要求成帝改善施政,弥补过失。谷永敢于冒死犯颜直谏,其实都是假借天威。汉成帝被谷永指陈过失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下诏罪己,自言治国经验不足,行政失当,以致上天借灾异警示。他又请公卿百官直言己过,以为鉴诫。这样一来,成帝便成功建立了体恤民情、虚心纳谏的政治形象,而地震和日蚀便成了这次政治宣传的道具了。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4月19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