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02121phn011_01
革囊射天,十八世紀《帝鑑圖說》彩繪插畫。講述商武乙不尊崇天道,讓人做一木偶視為天神而與其下棋,木偶輸了就把木偶砍得粉碎,還命人在皮囊裏盛滿血吊在很高的地方用箭射穿,說是在射天。(圖片提供:緣紫舞/FOTOE)
202121phn011_01

在古代,人們對天的認識有限,但日常生活卻受到天象的影響,很容易對天產生敬畏和崇拜的心理。人們對天及其相關的現象既不了解,往往將天當作人類看待,對天賦予人的特質,認為它有意志,有情感,甚至能夠判斷是非,施行賞罰。這種天道觀念,成為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內涵。

 

根據甲骨文的資料,商朝人篤信天道,認為天有無限的權能,可以呼風喚雨,賜福降災。他們以占卜的方式去判斷天的意志,而主持占卜和解釋卜辭的人就是君主,或是君主所委託的人。這樣,政治上的支配權自然就落在君主手中了。

202121phn012_01
商代甲骨文,卜辭內容是關於商王田獵的占卜,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展品。(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21phn012_01

後來,周人認為商朝即使篤信天道,也不免失去政權。因此,他們開始懷疑天道。在這種情況下,周人為了修正商人的天道觀,便在前人的思想基礎上,提出了「德」的觀念。德字從「直」、從「心」,具有正心之意,也就是指個人的修養。周人認為,君主只有修德,才會得到天的眷顧。個人修養屬於人力的範圍。而周人把焦點從天意轉向人事,可說是思想上的一大進步。

 

春秋戰國時代,很多思想家和政客都已經不相信天是有情感、有意志、全知全能的人格神。他們雖然經常提到天,但並不是一種信仰的表述。例如孔子所說的天或天命,主要是指自然的法則。他曾表示:「不語怪力亂神。」 又說:「敬鬼神而遠之。」 可見他並不重視虛渺的天道。在先秦諸子中,墨子是有意利用天道觀念的。他認為當時天下之所以大亂,主要是因為人們不再相信天道和鬼神。但他宣揚天道鬼神的賞懲力量,主要是為兼愛、非攻等墨家理論尋找理據。

 

另一方面,當時的陰陽家上承商周的天道思想,逐漸醞釀出「天人感應」的政治觀念。所謂天人感應,是指天會因應君主行政的得失,透過祥瑞和災異的現象來施行賞罰。兩漢時期,伏生(即伏勝)、董仲舒、劉向、劉歆、班固等儒者把天人感應的理論作了系統而詳細的闡述。他們認為君主的思想、態度和言行都要符合一定的法度,以取悅上天,而且所有政治措施都要因應時令,以配合陰陽的消長。例如春夏屬陽,陽主生,屬德,所以要鼓勵耕織,施行賞賜、封爵,避免行刑、用兵;秋冬屬陰,陰主殺,屬刑,是以一切收割、貯藏、斷獄、行刑、征討等事都應該在秋冬進行。這套天道觀念雖然沾染了陰陽學說的神秘色彩,但當中所提倡的順時令、守道德的核心精神卻基本上符合儒家的主張。

 

先秦時代,孔孟雖然不談天人感應,但亦未有公開反對天道觀念。不過,荀子卻指出天只是自然的法則,沒有情感,無所作為;天下的治亂都取決於人事,而不在乎天意。這種理性的觀點在當時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到了東漢,王充秉承荀子的精神,在《論衡》中駁斥了天人感應的理論,認為天人不能互相感應;災異祥瑞只是自然現象,無關君主的德行和施政。

202121phn013_01
王充(公元27-100年),東漢思想家。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氣象名人雕塑園。(圖片提供:劉建華/FOTOE)
202121phn013_01

儘管古代中國總的來看是注重人事而不迷信天意,「天人感應」之說本是用來約束君主行為的,但很多時候,天意天威卻被統治者用作維護其權威的神秘思想武器。例如,《漢書‧谷永杜鄴傳》記載:漢成帝三年(公元前35年)的某個冬日,同時發生了日蝕和地震。丞相谷永認為這些災異是上天對成帝所作的懲罰。他當面指責成帝沉溺後宮,不理政事,並要求成帝改善施政,彌補過失。谷永敢於冒死犯顏直諫,其實都是假借天威。漢成帝被谷永指陳過失後,不但沒有生氣,反而下詔罪己,自言治國經驗不足,行政失當,以致上天借災異警示。他又請公卿百官直言己過,以為鑑誡。這樣一來,成帝便成功建立了體恤民情、虛心納諫的政治形象,而地震和日蝕便成了這次政治宣傳的道具了。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04-19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