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家臣难防—由侍从到统治者的宦官

202121phn029_01
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末年,好方术,宠信宦官汪 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21phn029_01

中国历史上,宦官干政屡见不鲜。根据《周礼‧天官》记载,西周时期已有宦官制度,当时的宦官主要负责维持后宫的秩序、纠禁内廷,还要承担宫内的饮食起居、祭祀享宴等事务,地位十分低微。但由于是君王身边的侍从,君权太重之下,亦为宦官造就了干政的机会。

 

宦官涉政演变

宦官在西周时期虽然地位低微,但在秦汉时期,宦官已逐步参与朝政。他们既掌管宫中事务,又辅助君主处理朝政,名义上是少府部门的属官,实际上是直接听命于君主。汉初,功臣樊哙曾借赵高的例子以警惕汉高祖刘邦,劝其不要纵容宦官,刘邦深以为戒。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相争,交替专权,而宦官往往占据上锋,职权进一步扩大。其中以中侍的权力最为突出,他们执掌中枢机要,从而操控朝臣,左右君主,甚至擅行废立。

 

隋唐时代,宦官的权力更越见扩张。唐代实行差遣制度,而唐代的君主,往往喜欢以宦官作为差遣对象,以致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干预朝政。如宦官李辅国本来担任殿中监,却同时兼任五坊、营田、陇右群牧、京畿铸钱等职。至唐代后期,宦官甚至兼任禁军中尉、枢密使等职。这样,他们便得以掌握军政大权,挟制内宫与外朝。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虽曾规定宦官不准识字,明令内臣预政者斩,但由于开国时翦除了大量功臣,又废除了宰相制度,以致孤掌难鸣,因此不得不扩大宦官机构,增加员额,利用宦官为皇帝办事,宦官的权力发展到了极致。当时设有“司礼监”,是宦官的首脑部门,直接受命于君主。司礼监太监根据君主的旨意,批答大小官员的奏章,传谕圣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君主的代笔和代言。于是,宦官便得以假借君权,操纵朝政。事实上,明代中后期擅政的宦官如英宗时之王振、武宗时之刘瑾、熹宗时之魏忠贤,都是司礼监太监

202121phn030_01
《明人宫装图》中的太监。图中的太监正在侍候妃嫔整妆,故手持首饰盘侍立,从其服饰可见他应是等级较高的太监。(图片提供:文化传播/FOTOE)
202121phn030_01

宦官干政

宦官操纵朝廷的将相百官,甚至掌握皇帝的废立生死之权,在历朝历代也不罕见。历代君主对于宦官擅政的问题,似乎总是屡禁不绝。归根究柢,这情况是因君主专制,君权太重之下所造成。君主力图集权于一身,但朝政繁重,一人之力根本难以应付,君主不得不向朝臣分权,以分担政务。君主由于忌惮朝臣侵权,因此转为投向身边关系相对密切的宦官。

 

宦官通常是陪伴君主成长的人,如明代君主便常称宦官为“伴伴”或“伴当”,双方接触频密,感情也比较融洽。宦官乘此之便,得以揣度君主的心思,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从而博取君主的信任,窃取君主的权力。同时,大多数的宦官,出身卑微,社会关系比较简单,容易为君主所控制。反观外廷的朝臣,每多勋戚权贵,政治关系盘根错节,对君权构成较大的威胁。因此,君主通常对外廷朝臣严加防范,而对内廷宦官则宠信有加。此外,由于君权尊贵,以致具有一定实力的宗室藩王、外戚大臣、地方镇将都时刻觊觎皇位。君主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宝座,便要借助心腹宦官以翦除异己。因此,君主每每让宦官掌握特定的司法部门,直接受命于君主的司法部门或特务机构,以打击对手。

202121phn031_01
清朝紫禁城内的总管太监(图片提供:文化传播/FOTOE)
202121phn031_01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4月19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