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家臣難防—由侍從到統治者的宦官

202121phn029_01
明憲宗朱見深在位末年,好方術,寵信宦官汪 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21phn029_01

中國歷史上,宦官干政屢見不鮮。根據《周禮‧天官》記載,西周時期已有宦官制度,當時的宦官主要負責維持後宮的秩序、糾禁內廷,還要承擔宮內的飲食起居、祭祀享宴等事務,地位十分低微。但由於是君王身邊的侍從,君權太重之下,亦為宦官造就了干政的機會。

 

宦官涉政演變

宦官在西周時期雖然地位低微,但在秦漢時期,宦官已逐步參與朝政。他們既掌管宮中事務,又輔助君主處理朝政,名義上是少府部門的屬官,實際上是直接聽命於君主。漢初,功臣樊噲曾借趙高的例子以警惕漢高祖劉邦,勸其不要縱容宦官,劉邦深以為戒。東漢後期,外戚和宦官相爭,交替專權,而宦官往往佔據上鋒,職權進一步擴大。其中以中侍的權力最為突出,他們執掌中樞機要,從而操控朝臣,左右君主,甚至擅行廢立。

 

隋唐時代,宦官的權力更越見擴張。唐代實行差遣制度,而唐代的君主,往往喜歡以宦官作為差遣對象,以致他們可以名正言順地干預朝政。如宦官李輔國本來擔任殿中監,卻同時兼任五坊、營田、隴右群牧、京畿鑄錢等職。至唐代後期,宦官甚至兼任禁軍中尉、樞密使等職。這樣,他們便得以掌握軍政大權,挾制內宮與外朝。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雖曾規定宦官不准識字,明令內臣預政者斬,但由於開國時翦除了大量功臣,又廢除了宰相制度,以致孤掌難鳴,因此不得不擴大宦官機構,增加員額,利用宦官為皇帝辦事,宦官的權力發展到了極致。當時設有「司禮監」,是宦官的首腦部門,直接受命於君主。司禮監太監根據君主的旨意,批答大小官員的奏章,傳諭聖旨,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君主的代筆和代言。於是,宦官便得以假借君權,操縱朝政。事實上,明代中後期擅政的宦官如英宗時之王振、武宗時之劉瑾、熹宗時之魏忠賢,都是司禮監太監。

202121phn030_01
《明人宮裝圖》中的太監。圖中的太監正在侍候妃嬪整妝,故手持首飾盤侍立,從其服飾可見他應是等級較高的太監。(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21phn030_01

宦官干政

宦官操縱朝廷的將相百官,甚至掌握皇帝的廢立生死之權,在歷朝歷代也不罕見。歷代君主對於宦官擅政的問題,似乎總是屢禁不絕。歸根究柢,這情況是因君主專制,君權太重之下所造成。君主力圖集權於一身,但朝政繁重,一人之力根本難以應付,君主不得不向朝臣分權,以分擔政務。君主由於忌憚朝臣侵權,因此轉為投向身邊關係相對密切的宦官。

 

宦官通常是陪伴君主成長的人,如明代君主便常稱宦官為「伴伴」或「伴當」,雙方接觸頻密,感情也比較融洽。宦官乘此之便,得以揣度君主的心思,察言觀色,投其所好,從而博取君主的信任,竊取君主的權力。同時,大多數的宦官,出身卑微,社會關係比較簡單,容易為君主所控制。反觀外廷的朝臣,每多勳戚權貴,政治關係盤根錯節,對君權構成較大的威脅。因此,君主通常對外廷朝臣嚴加防範,而對內廷宦官則寵信有加。此外,由於君權尊貴,以致具有一定實力的宗室藩王、外戚大臣、地方鎮將都時刻覬覦皇位。君主為了維護和鞏固自己的寶座,便要借助心腹宦官以翦除異己。因此,君主每每讓宦官掌握特定的司法部門,直接受命於君主的司法部門或特務機構,以打擊對手。

202121phn031_01
清朝紫禁城內的總管太監(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21phn031_01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