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解王安石词作的精粹
王安石的词作数量不多,仅存词二十余首,却能突破晚唐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在题材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作了不少独创性的努力,从而在词史上赢得一席之地。所选《桂枝香》作于作者出知江宁府时,是词史上第一首成熟的怀古咏史词。其余三首均为晚年退居钟山之作。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抚州临川人。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及文学家。九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他的政绩争论不休,他所提出的“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结果失败告终。但在文坛上,他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成就甚高。

王安石诗的承前和启后
王安石的政治、咏史、写景、咏物绝句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是他的某些诗,尤其是古体诗,虽然内容更充实,艺术上也有独创精神,但对形式注意不够,不讲辞藻,只求实用,议论过多,形象不足,是其缺点。

王安石的写景诗因何深受赞赏?
王安石单纯地描景抒情的作品,虽然在他整个作品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在绝句中却居多数。尤其是在熙宁十年(1077年),他罢相后退隐江宁钟山时所作的大量写景诗,尽管“脱离政治”,似乎趋于闲散,但摹山绘水,雅丽精致,精妙绝伦,九百年来一直深得人们喜爱。

王安石与三苏的恩怨
“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及兄弟。他们与王安石,乃至欧阳修、曾巩之间都有很深的交往。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人称“老苏”。今存《嘉祐集》15卷。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今存《东坡全集》150卷。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号颖滨遗老。嘉祐二年与兄苏轼同登进士第。今存《栾城集》及后集、三集共84卷。

王安石与曾巩消逝的友谊
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

王安石为何要从政?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王安石从小喜欢读书,记忆力过人,长大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他的父亲王益,做过几任州县官吏。

王安石诗中的万物情怀
王安石不仅喜欢描写田园山水风光,而且喜欢歌咏不怕霜欺雪压的寒梅、出淤泥而不染的秋荷、挺直磊落的苍松、堂堂直节的劲竹……但他不是为歌咏而歌咏,而是借此寄托自己的胸襟抱负,抒写自己倔强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

王安石咏史诗中的佳篇
咏史或怀古的诗篇在王安石诗集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他的诗歌中现实性最强、最能表现他精深的思想,除了大量的针砭时弊的政治诗外,便是咏史吊古之作。诗人以“尺幅千里”的手法,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如《孟子》、《商鞅》、《苏秦》、《范睢》、《范增》、《韩信》、《贾生》、《汉武》、《谢安》等,抒写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胸怀。

王安石的政治诗如何反映他的政治理念?
王安石与其说是文学家不如更确切的说是诗人。他的诗歌今存1600首,艺术成就超过了他的散文。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和他散文相同的长于议论的特点,但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诗人内心世界更为丰富,更为形象。在漫长的创作道路上,他诗风的变迁轨迹也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