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狂人李贽
李贽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及文学家。他特立独行的个性,反对礼教的主张,在当时的政界及文坛均掀起风暴,最终令他丧命。不过他的思想及言论主张,一直影响后世,成为反封建思想的启蒙先驱。而他所提出的“童心说”创作准则,也为后世文坛带来一股清流。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抚州临川人。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及文学家。九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他的政绩争论不休,他所提出的“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结果失败告终。但在文坛上,他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成就甚高。

李贽反传统的诗文创作
李贽是一位思想家,并不以文学著名。但作为一个新锐思想家,他的散文完全摆脱了传统古文的格局,内容上无所依傍,话天问地,立意奇特,富有思想和反传统的风格,形式上则汪洋姿势,悠肆雄辩,文风犀利坦荡,别具一格。

启迪后世——特立独行的李贽
万历三十年(1602年),明神宗朱翊钧下令焚毁李贽的著作,但与明神宗愿望相反的是,不仅李贽著作不断在民间出版流布,而且出现许多托名李贽的著作。李贽的学生汪本钶,将自己保存及搜集到的李贽诗文遗作编为《续焚书》,迅速刊行出版。

破天荒——李贽的戏曲评点
中国古代戏曲与小说一样,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轻视。李贽不仅十分重视小说的地位与作用,同样也十分重视戏曲的作用。在〈童心说〉中,他把唐宋传奇、元明杂剧及其代表作《西厢记》等,看作是和先秦散文、汉魏古诗具有同等地位,表现真情实感的“天下之至文”,这在戏曲理论史上,也是破天荒兼了不起的见解。

李贽沉迷《水浒传》
对小说和戏曲的重视和倡导,是李贽文艺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小说源远流长,从魏晋志人、志怪到唐宋传奇,再到明代话本、拟话本,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但由于传统思想长期以来只重视诗文,以至小说一直受到轻视和贬抑。

荣死诏狱——李贽终局
万历三十年(1602年),朝廷对李贽的迫害,实际上是两年前在湖广对李贽迫害的延续。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李贽在麻城被驱逐,他居住的芝佛院被人放火烧毁,他所预备的身后埋骨之塔被捣毁,追随他的一批出家人也被逮捕法办。逮捕迫害李贽的是时任湖广按察司佥事、职司兵备的冯应京。

明神宗因何下诏捕李贽?
万历三十年(1602年)闰二月,礼科给事中张问达给明神宗朱翊钧上了一道弹劾李贽的奏疏。在这份奏疏中,张问达使用了大量骇人听闻的谣言和污蔑不实之词,仿佛李贽真是一个道德败坏、扰乱社会的罪犯,必欲将李贽绳之以法、置于死地而后快。

不容于世——李贽与女学生
梅澹然是李贽好友梅国桢的女儿。因梅国桢的关系,李贽与梅澹然大概是在万历十六年(1588年)之后认识,这是在李贽削发为僧之后。梅澹然堪称李贽的知音,性贞静,解禅理,精擅于刺绣。她早年丧夫,年轻守寡,结识李贽时不过二十多岁,因信佛而经常向李贽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