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详解王安石词作的精粹

声音导航

 

202103phw017_01
《桂枝香‧金陵怀古》国画(图片提供:邹自振)
202103phw017_01

王安石的词作数量不多,仅存词二十余首,却能突破晚唐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在题材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作了不少独创性的努力,从而在词史上赢得一席之地。所选《桂枝香》作于作者出知江宁府时,是词史上第一首成熟的怀古咏史词。其余三首均为晚年退居钟山之作。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原文意思是登高眺望景物,旧都金陵已进入萧瑟晚秋。长江似练,山峰如簇。归帆远去,残阳将没;西风飒飒,酒旗斜出。画船在云霞中荡漾,白鹭在水面上飞舞。这迷人景色,画家也难以描摹。回忆往昔,繁华竞逐。可叹隋朝大军已临宫门。我登高吊古,徒然感叹伤情,脑海里萦回着历代的盛衰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一般消逝。只见那衰枯草木。那堪闻听茶肆中的歌女,至今还在演唱着《玉树后庭花》的亡国歌曲。

 

此词作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知江宁府时。王安石力图从朝代兴亡更替的历史教训中,总结出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统治者们如果尽情地“繁华竞逐”,就必然导致“悲恨相续”的亡国惨祸。他“咏史”是为了“伤时”,“哀古”是为了“戒今”,也就是针砭时弊、垂戒后世,希望后人吸取教训,不蹈六朝国君那样迅速灭亡的覆辙。这是词人挥毫落笔不同凡响的奇高之处,也正是这首词成为咏史词中千古绝唱的根本原因。

202103phn021_01
安徽巢湖市含山县褒禅山华阳洞风景区刻有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图片提供:慧眼/FOTOE)
202103phn021_01

《菩萨蛮》

数间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原文意思是指那边有几家茅屋,静静地依傍在水边。我单衫短帽悠闲地游垂杨间。试问如今是什么年月?且看我独自走过石桥再向前。新月弯弯似镰钩,从树梢斜照到地面。我中午喝醉了酒,到夜里才睁开睡眼。什么东西最牵动我的感情?黄莺儿呼唤了两三声,飞得很远很远……

 

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这是一首集句词,即集诗句为词,这是王安石所发明,诗句分别出自唐代诗人,但如出己口,显示了作者学富才高的创作力。茅屋垂杨、石桥流水、新月啼莺,寥寥几笔,美景历历在目,勾勒出一幅淡雅素净的山水画。词人又把自己置身于画图之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真切、生动地反映了恬淡闲适的心情,使人读了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作者强自压抑,故作旷达以求超脱,但仔细品味,我们仍感觉得到他内心的苦闷和怅惘。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原文意思是百亩的庭院一半被青苔覆盖,门前是一条白色的道路,还有河水盘旋映带。能有几人会喜爱幽静而到这里来?小院回廊一派寂寞的春景,三两株桃杏傍着山溪而栽,那美丽的花儿,为谁凋谢为谁而开?

 

王安石罢相退隐江宁之后,在府城东与钟山间的一所名为“半山园”的住宅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十年。这首词作于晚年,此时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已遭废除,他也落职出京,政治地位发生极大变化。对于这种遭际的改变,表面上王安石似乎采取了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在这首词的上片,他渲染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颇有村野情趣。然而,下片的“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却流露出作者的惆怅和不平,表面上是咏物,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正说明王安石晚年虽身在山林,但他的内心世界却并未完全平静。幽闲的环境使他得到了一时的心理平衡,却不能使他彻底忘怀过去的政治生涯。以至于在山桃和溪杏身上还可以发现作者的影子。这首词是王安石心声的倾吐,在充满脂粉气息的北宋前期词坛上,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千秋岁引‧秋景》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廊。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原文指凄清的旅舍在一座孤城中坐落,远处传来捣衣的砧声,时时杂着几声凄厉的画角。一派秋声、秋色,悄然融入这寥落的城廓。东归的燕子从海上离去,南来的鸿雁向沙头飞落。宋玉笔下的楚台快哉之风,《世说新语》所载的庾亮欣赏的南楼之月,美丽的景色依稀如昨。可叹我被那些世俗名利束缚,可叹那些良辰美景、风流雅事、自在生活,尽被耽搁!当年华表柱上的鹤语白白留下,我终于误了秦楼密约。此时正是梦残时,酒醒后,寂寞一人思量着。

 

这首词表现了王安石处在激烈的政治漩涡中,对功名误身的感慨。作者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如上片“别馆寒砧”、“孤城画角”,只是泛写秋声。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边人的习俗,因此寒砧上的捣衣之声在词人笔下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城头的角声也成了秋声萧条的代表,唤起了人们对空旷寥阔的秋色的想像。而这些都只是词人的想像,未必是词人一时一地的见闻。下片作者借“楚台风”、“庾楼月”、“华表语”、“秦楼约”这些前人的典故讲出自己对昔日风情、昔日欢会的思念,对情人期约的辜负,然而也只是虚写而已,未必真有其人其事。实际上是借此抒发自己对政治的厌倦,对自由生活的留恋与向往,可看作是作者历尽沧桑的一种反悟。这首词所选用的意象和典故都只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一种情感,而不是滞留于实事和人。在一片空灵流动的画面中渗透了作者对人生的了悟,对政治的厌倦,形成一种寥廊澄净、飘忽流荡的意境。

作者:
上载日期:
2024年01月0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