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詳解王安石詞作的精粹

聲音導航:

 

202103phw017_01
《桂枝香‧金陵懷古》國畫(圖片提供:鄒自振)
202103phw017_01

王安石的詞作數量不多,僅存詞二十餘首,卻能突破晚唐以來「詞為豔科」的藩籬,在題材和表現手法等方面作了不少獨創性的努力,從而在詞史上贏得一席之地。所選《桂枝香》作於作者出知江寧府時,是詞史上第一首成熟的懷古詠史詞。其餘三首均為晚年退居鍾山之作。

 

《桂枝香‧金陵懷古》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歎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原文意思是登高眺望景物,舊都金陵已進入蕭瑟晚秋。長江似練,山峰如簇。歸帆遠去,殘陽將沒;西風颯颯,酒旗斜出。畫船在雲霞中盪漾,白鷺在水面上飛舞。這迷人景色,畫家也難以描摹。回憶往昔,繁華競逐。可歎隋朝大軍已臨宮門。我登高弔古,徒然感歎傷情,腦海裏縈迴着歷代的盛衰榮辱。六朝舊事,如流水一般消逝。只見那衰枯草木。那堪聞聽茶肆中的歌女,至今還在演唱着《玉樹後庭花》的亡國歌曲。

 

此詞作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知江寧府時。王安石力圖從朝代興亡更替的歷史教訓中,總結出一條千古不變的真理:統治者們如果盡情地「繁華競逐」,就必然導致「悲恨相續」的亡國慘禍。他「詠史」是為了「傷時」,「哀古」是為了「戒今」,也就是鍼砭時弊、垂戒後世,希望後人吸取教訓,不蹈六朝國君那樣迅速滅亡的覆轍。這是詞人揮毫落筆不同凡響的奇高之處,也正是這首詞成為詠史詞中千古絕唱的根本原因。

202103phn021_01
安徽巢湖市含山縣褒禪山華陽洞風景區刻有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圖片提供:慧眼/FOTOE)
202103phn021_01

《菩薩蠻》

數間茅屋閒臨水,單衫短帽垂楊裏。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橋。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

 

原文意思是指那邊有幾家茅屋,靜靜地依傍在水邊。我單衫短帽悠閒地遊垂楊間。試問如今是甚麼年月?且看我獨自走過石橋再向前。新月彎彎似鐮鈎,從樹梢斜照到地面。我中午喝醉了酒,到夜裏才睜開睡眼。甚麼東西最牽動我的感情?黃鶯兒呼喚了兩三聲,飛得很遠很遠……

 

這首詞是王安石晚年隱居江寧半山之作。這是一首集句詞,即集詩句為詞,這是王安石所發明,詩句分別出自唐代詩人,但如出己口,顯示了作者學富才高的創作力。茅屋垂楊、石橋流水、新月啼鶯,寥寥幾筆,美景歷歷在目,勾勒出一幅淡雅素淨的山水畫。詞人又把自己置身於畫圖之中,寓情於景,借景抒情,真切、生動地反映了恬淡閒適的心情,使人讀了獲得美好的藝術享受。作者強自壓抑,故作曠達以求超脱,但仔細品味,我們仍感覺得到他內心的苦悶和悵惘。

 

《浣溪沙》

百畝中庭半是苔,門前白道水縈迴。愛閒能有幾人來?

小院迴廊春寂寂,山桃溪杏兩三栽,為誰零落為誰開?

 

原文意思是百畝的庭院一半被青苔覆蓋,門前是一條白色的道路,還有河水盤旋映帶。能有幾人會喜愛幽靜而到這裏來?小院迴廊一派寂寞的春景,三兩株桃杏傍着山溪而栽,那美麗的花兒,為誰凋謝為誰而開?

 

王安石罷相退隱江寧之後,在府城東與鍾山間的一所名為「半山園」的住宅裏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十年。這首詞作於晚年,此時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已遭廢除,他也落職出京,政治地位發生極大變化。對於這種遭際的改變,表面上王安石似乎採取了一種安然自適的態度,在這首詞的上片,他渲染出一種淡泊寧靜的生活環境,頗有村野情趣。然而,下片的「山桃溪杏兩三栽,為誰零落為誰開」,卻流露出作者的惆悵和不平,表面上是詠物,實際上是在抒發自己的感情。這正說明王安石晚年雖身在山林,但他的內心世界卻並未完全平靜。幽閒的環境使他得到了一時的心理平衡,卻不能使他徹底忘懷過去的政治生涯。以至於在山桃和溪杏身上還可以發現作者的影子。這首詞是王安石心聲的傾吐,在充滿脂粉氣息的北宋前期詞壇上,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千秋歲引‧秋景》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廊。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颱風,庾樓月,宛如昨。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它情擔閣!可惜風流總閒卻!當初謾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後,思量着。

 

原文指凄清的旅舍在一座孤城中坐落,遠處傳來搗衣的砧聲,時時雜着幾聲凄厲的畫角。一派秋聲、秋色,悄然融入這寥落的城廓。東歸的燕子從海上離去,南來的鴻雁向沙頭飛落。宋玉筆下的楚台快哉之風,《世說新語》所載的庾亮欣賞的南樓之月,美麗的景色依稀如昨。可歎我被那些世俗名利束縛,可歎那些良辰美景、風流雅事、自在生活,盡被耽擱!當年華表柱上的鶴語白白留下,我終於誤了秦樓密約。此時正是夢殘時,酒醒後,寂寞一人思量着。

 

這首詞表現了王安石處在激烈的政治漩渦中,對功名誤身的感慨。作者用了虛實相間的手法。如上片「別館寒砧」、「孤城畫角」,只是泛寫秋聲。古人有秋夜搗衣,遠寄邊人的習俗,因此寒砧上的搗衣之聲在詞人筆下成了離愁別恨的象徵。城頭的角聲也成了秋聲蕭條的代表,喚起了人們對空曠寥闊的秋色的想像。而這些都只是詞人的想像,未必是詞人一時一地的見聞。下片作者借「楚颱風」、「庾樓月」、「華表語」、「秦樓約」這些前人的典故講出自己對昔日風情、昔日歡會的思念,對情人期約的辜負,然而也只是虛寫而已,未必真有其人其事。實際上是藉此抒發自己對政治的厭倦,對自由生活的留戀與嚮往,可看作是作者歷盡滄桑的一種反悟。這首詞所選用的意象和典故都只是為了表達作者的一種情感,而不是滯留於實事和人。在一片空靈流動的畫面中滲透了作者對人生的了悟,對政治的厭倦,形成一種寥廊澄淨、飄忽流蕩的意境。

Author:
Last updated:
2024-01-08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