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狂人李贄
李贄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及文學家。他特立獨行的個性,反對禮教的主張,在當時的政界及文壇均掀起風暴,最終令他喪命。不過他的思想及言論主張,一直影響後世,成為反封建思想的啟蒙先驅。而他所提出的「童心說」創作準則,也為後世文壇帶來一股清流。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撫州臨川人。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及文學家。九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對他的政績爭論不休,他所提出的「熙寧變法」(王安石變法),在當時引起很大爭議,結果失敗告終。但在文壇上,他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成就甚高。

李贄反傳統的詩文創作
李贄是一位思想家,並不以文學著名。但作為一個新銳思想家,他的散文完全擺脫了傳統古文的格局,內容上無所依傍,話天問地,立意奇特,富有思想和反傳統的風格,形式上則汪洋姿勢,悠肆雄辯,文風犀利坦蕩,別具一格。

啓迪後世——特立獨行的李贄
萬曆三十年(1602年),明神宗朱翊鈞下令焚毁李贄的著作,但與明神宗願望相反的是,不僅李贄著作不斷在民間出版流布,而且出現許多託名李贄的著作。李贄的學生汪本鈳,將自己保存及蒐集到的李贄詩文遺作編為《續焚書》,迅速刊行出版。

破天荒——李贄的戲曲評點
中國古代戲曲與小說一樣,在其發展過程中一直受到輕視。李贄不僅十分重視小說的地位與作用,同樣也十分重視戲曲的作用。在〈童心說〉中,他把唐宋傳奇、元明雜劇及其代表作《西廂記》等,看作是和先秦散文、漢魏古詩具有同等地位,表現真情實感的「天下之至文」,這在戲曲理論史上,也是破天荒兼了不起的見解。

李贄沉迷《水滸傳》
對小說和戲曲的重視和倡導,是李贄文藝思想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的小說源遠流長,從魏晉志人、志怪到唐宋傳奇,再到明代話本、擬話本,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史。但由於傳統思想長期以來只重視詩文,以至小說一直受到輕視和貶抑。

榮死詔獄——李贄終局
萬曆三十年(1602年),朝廷對李贄的迫害,實際上是兩年前在湖廣對李贄迫害的延續。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李贄在麻城被驅逐,他居住的芝佛院被人放火燒毁,他所預備的身後埋骨之塔被搗毀,追隨他的一批出家人也被逮捕法辦。逮捕迫害李贄的是時任湖廣按察司僉事、職司兵備的馮應京。

明神宗因何下詔捕李贄?
萬曆三十年(1602年)閏二月,禮科給事中張問達給明神宗朱翊鈞上了一道彈劾李贄的奏疏。在這份奏疏中,張問達使用了大量駭人聽聞的謠言和污蔑不實之詞,彷彿李贄真是一個道德敗壞、擾亂社會的罪犯,必欲將李贄繩之以法、置於死地而後快。

不容於世——李贄與女學生
梅澹然是李贄好友梅國楨的女兒。因梅國楨的關係,李贄與梅澹然大概是在萬曆十六年(1588年)之後認識,這是在李贄削髮為僧之後。梅澹然堪稱李贄的知音,性貞靜,解禪理,精擅於刺繡。她早年喪夫,年輕守寡,結識李贄時不過二十多歲,因信佛而經常向李贄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