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王安石與歐陽修是否真的交惡?

聲音導航:

 

202103phn010_01
河南滑縣歐陽書院內的歐陽修石雕像(圖片提供:張套周/FOTOE)
202103phn010_01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歐陽修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領袖,詩詞文等文學創作中,散文成就最高,並有《新五代史》、《新唐書》等史學著作。王安石是受知於歐陽修的人,他是經同鄉好友曾鞏介紹而博得歐陽修的賞識和舉薦。

 

嘉祐元年(1056年),王安石在京任群牧判官,歐陽修時任翰林學士。當王安石第一次去拜訪這位老前輩時,歐陽修倒屐出迎,對王安石的文才極為稱讚。臨別之際,歐陽修有《贈王介甫》一詩: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朱門歌舞爭新態,綠綺塵埃拂舊弦。

常恨聞名不相識,相逢樽酒盍流連。

202103phw010_01
歐陽修《贈王介甫》
202103phw010_01

可見,歐陽修是把王安石比作自己平生最敬佩的文學家李白和韓愈。對王安石的安貧樂道、不肯與時俯仰的狷介品格予以充分肯定;字裏行間流露出長者對後輩的獎掖、愛護與期望,也表現了歐陽修的謙虛大度和開闊胸襟。歐陽修在《再論水災狀》中曾向皇上舉薦王安石「學問文章,知名當世」。王安石遂有《奉酬永叔見贈》一詩:

欲傳道義心雖壯,強學文章力已窮。

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

摳衣最出諸生後,倒屣常傾廣座中。

只恐虛名因此得,嘉篇為貺豈宜蒙。

202103phw011_01
《奉酬永叔見贈》扇面詩(圖片提供:鄒自振)
202103phw011_01

王安石在答詩中對文壇前輩歐陽修表達了真誠的欽敬之情,並表示了自己要以孟軻、韓愈為榜樣,「傳道義」、「學文章」,造福國家和人民。確實,「摳衣最出諸生後,倒屣常傾廣座中」,在歐陽修去世後,學識聲望能繼承歐陽修者,只有王安石、曾鞏與蘇軾。

 

王安石有《祭歐陽文忠公文》: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猶不可期,況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聞於當時,死有傳於後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質之深厚,智識之高遠,而輔學術之精微,故充於文章,見於議論,豪健俊偉,怪巧瑰琦。其積於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於外者,爛如日星之光輝。其清音幽韻,悽如飄風急雨之驟至;其雄辭閎辯,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嗚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復,感世路之崎嶇;雖屯邅困躓,竄斥流離,而終不可掩者,以其公議之是非。既壓復起,遂顯於世;果敢之氣,剛正之節,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臨朝之末年,顧念後事,謂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發謀決策,從容指顧,立定大計,謂千載而一時。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處進退,又庶乎英魄靈氣,不隨異物腐散,而長在乎箕山之側與穎水之湄。

然天下之無賢不肖,且猶為涕泣而歔欷。而況朝士大夫,平昔遊從,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嗚呼!盛衰興廢之理,自古如此,而臨風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復見而其誰與歸!

 

王安石此文作於熙寧五年(1072年),當時52歲,時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祭文開始先泛說天道難知,生死莫測。後筆鋒一轉,講像歐陽修這樣「生有聞於當時,死有傳於後世」的人,則雖死亦可無所遺憾。起筆就屈折不凡,充溢着禮讚之情。接着筆酣墨飽地稱頌歐公的文章、功業和氣節。寫其文章,先說他品格、才能、才智、學識蓄積精深,因此文章卓特,評說意境高遠;繼用「豪健俊偉,怪巧瑰琦」兩句,總提歐公的散文成就,既概括又準確;再以四個比喻:「其積於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於外者,爛如日星之光輝。其清音幽韻,悽如飄風急雨之驟至;其雄辭閎辯,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讚其文章內涵深蘊廣博,外表光彩閃耀,有的婉曲頓挫,有的雄放明快,說得非常形象貼切;後又用「讀其文,則其人可知」一句,過渡到敍其氣節功業,轉折自然。

 

祭文的後半部分頌揚歐陽修果敢剛正的節操,是用他四十年宦途的坎坷崎嶇來襯托;寫其千載一時的功業,則選取他與諸公參訂英宗即位之事作代表;末了又概敍其出處進退不苟,死後精神不朽,寫法多變,錯落有致。文章的最後,作者還滿含深情地表達了對歐公的嚮慕想望之意,以收結全文。正如清代蔡上翔所評:「歐公之其人其文,其立朝大節,其坎坷困頓,與夫生平知己之感,死後臨風想望之情,無不具見於其中。」(《王荊公年略考略》卷十七)

202103phn011_01
河南省開封市議事廳內的歐陽修「寬簡治京師」場景復原(圖片提供:左冬辰/FOTOE)
202103phn011_01

歐陽修生前極為推崇王安石,並給予獎掖。王安石也很尊敬歐陽修,後來歐陽修在晚年曾經反對青苗法,兩人政見有所不同,但王安石對歐陽修文章功業總的看法並未改變。《宋史‧王安石本傳》所載王安石曾痛詆歐陽修「在一郡則壞一郡,在朝廷則壞朝廷」,完全是不實之事。蔡上翔在《王荊公年譜考略》中已作了有力的辯證。相反,王安石雖然後來和歐陽修政見不同,但仍在《祭歐陽文忠公文》中予以熱情頌揚,甚至在所有祭歐的文章中,對歐的評價是最高的,這恰恰反映了王安石磊落闊大的胸懷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從王安石的散文成就而言,清代桐城派的姚鼐認為哀祭之文,「後世惟退之(韓愈)、介甫而已」。(《古文辭類纂‧序目》)。此文行文自然,感情深摯,氣勢豪健,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的確是對古代祭文中的佼佼者,為世所推重。

作者:
上載日期:
2024年01月08日

延伸閱讀